棠錦

第一百六十八章 舊物

唐硯聞言一怔,心說李三道是靠不住,但巡按到府,少不得查看一兩年之間的案子,甚少會只翻看近來幾月的,陸毓衍這是對謝慕錦行事相當放心了。

可轉念又一想,他自己想轉過來。

哪怕大禮未成,只放了小定,但謝慕錦還是陸毓衍的泰山。

如今泰山大人已然不在了,陸毓衍為了替謝家翻案來的鎮江,又怎么會特特去翻查謝慕錦手上有沒有冤假錯案,再給已故的泰山大人蒙上一層灰呢。

“給陸巡按安排了書房,就在隔壁屋子,我讓人把案卷送過去。”唐硯道。

陸毓衍道了謝。

謝箏推著他往外走,到了門邊,陸毓衍示意謝箏停下。

“唐大人,”陸毓衍偏過頭,問道,“不知謝大人一家留下來的東西,如今收在哪里?”

唐硯答道:“都收在庫房里。當時火勢大,謝姑娘房里的東西都毀了,謝大人與夫人屋里還搬出了不少,前頭衙門書房里的,全都沒有損傷。

李三道原是想丟了的,叫其他幾位同知、通判給攔了,就留了下來,說是等我到任了再處置。

到底是遺物,又有不少孤本書籍,我琢磨著給收入了庫房。”

陸毓衍眉宇舒展了些,又鄭重道了謝:“既如此,那些東西就給了我吧,也是留個念想。”

“能交到陸巡按手中,謝大人一家在天之靈,應當也會高興的。”唐硯頷首道。

謝箏靜靜聽著,緊緊咬著牙關,才沒有讓眼淚落下來。

當時走得匆忙,章家夫婦也沒顧上收拾這些,謝箏一直很遺憾,除了胸口的玉佩,她沒有留下其他父母的東西。

而現在,那些遺物又能到她手中了。

雖然她一個字都沒有說,但陸毓衍真的知道她,曉得什么讓她念念不忘,先一步問唐硯索取。

這個人,是真的將她放在了心上,細心照顧著她的情緒和心愿。

推著陸毓衍到了隔壁書房,謝箏低聲道:“謝謝。”

陸毓衍的唇角微微勾起,握著謝箏的手,道:“還好沒讓李三道處置了。”

略等了會兒,通判與幾個衙役搬了案卷進來。

“陸巡按,”通判恭謹道,“謝大人留下來的幾大箱籠,晚些我讓人給您送到驛館去。”

陸毓衍應了。

謝箏仔細看了看案卷,說多也不多,鎮江府也算太平,幾個月間,也不會有多大的案子。

這些案情都是在她離開鎮江之后發生的,每一件都陌生極了。

她微微皺了皺眉,等通判出去了,才與陸毓衍道:“我再去庫房里取一卷來。”

陸毓衍挑眉,有些不解。

謝箏捏著指尖,解釋道:“六月末,城里有一個十四歲的少年遇害,那是父親查的最后一樁案子……”

那樁案子,只看案情并不復雜,進展卻不算順利。

謝箏記得,謝慕錦為了那案子挑燈了幾夜。

她每回送點心過來,父親都還在翻看著案卷,分析著各種可能。

直到謝慕錦遇難,這案子也沒有結。

通判送來的案卷里并沒有這一樁,許是他們只取了七夕之后發生的,卻遺漏了謝慕錦經手,卻由李三道結案的案卷了。

陸毓衍知道謝箏意思,柔聲道:“去吧。”

謝箏走出書房,徑直往庫房去。

與守備說了聲,謝箏從架子上抽出了案卷,翻開看了看。

前半部分,是謝慕錦的筆跡。

一筆一劃,熟悉得讓謝箏眼眶發熱,她略略平穩了心緒,才回到了書房里。

陸毓衍接了案卷過去,還未來得及翻看,竹霧先回來了。

“爺、姑娘,這是畫像,”竹霧把畫卷交給陸毓衍,道,“緣客來的東家說得磕磕絆絆的,說是大致就是這模樣,稍稍有些不同,但到底是哪里不同,他也說不明白。”

謝箏并不意外。

緣客來每日里往來的客商不少,東家不可能將每一位客人的五官模樣都記得一清二楚。

那個人的身形較一般人不同,東家多是記他的虎背熊腰、身量高壯而已。

陸毓衍看了眼畫卷,眉頭微微皺了皺。

謝箏湊過去一看,也不由擰眉,沉思片刻,道:“似是有那么點眼熟,好像在哪兒見過,又好像沒有……”

說完,謝箏自個兒先搖了搖頭,她應當是不曾見過的一個身材壯碩的三十歲左右的男子的,又或許是街上擦肩而過,她留下的印象太模糊了?

不料,陸毓衍卻也道:“我也覺得有點兒眼熟。”

可也僅僅是眼熟罷了。

謝箏與陸毓衍思忖許久,都沒想起來畫像上的人到底像誰,只好作罷。

“不急,”陸毓衍安慰謝箏道,“這人說著一口京腔官話,你我又都覺得眼熟,恐怕是在京中遇見過。等我們回到京城,拿著畫像問問潤卿他們,許是會有線索。”

謝箏徐徐舒了口氣,點頭應了。

原本就曉得,要查明白紹方庭的案子與當年齊妃娘娘的死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許需要幾年、甚至更久,謝箏做好了長久的準備,可真當線索出現又斷裂時,多少還是會有些起伏。

不過,哪怕步子很小,他們總是再向前行的。

將畫像收好,兩人又把心思放到了謝箏取來的案卷上。

陸毓衍翻開仔細看。

六月末,有百姓聞到一股臭味,尋到了隔壁人家,才發現一個少年人浮在井中。

仵作查驗了,少年死了有五天了,前幾日一直下大雨,味道被掩蓋了,一直沒叫人聞到,今日一開太陽,立刻就明顯了。

泡了五日的水,少年的模樣已經分辨不得了。

鄰居們說,這屋子的主人似乎不常住在鎮江,一年里也難得見他家院門開一兩回的,不曉得這少年是怎么進的院子,又為何會落到井里。

有人說,前幾日曾與這個少年打過照面,他看起來十四五歲,模樣很清秀,在胡同里徘徊。

“那人上去問他話,少年自稱姓舒,說是來鎮江尋親的,親戚似乎就住在這一帶,只是他前回來時年幼,如今有些記不清了,”謝箏回憶著道,“那人當時急著出門,沒有多問,等回來時,已經不見這少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