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
第七十七章隋唐大戰(七)
在新平縣以北,無邊無際的曠野里,八萬隋軍主力正緩緩開至,正如李世民將最精銳五萬唐軍放在自己身邊一樣,楊元慶帶來的這八萬軍隊也是最精銳的隋軍,包括了六千陌刀重甲步兵和五千重甲騎兵。
唐軍大營矗立在一片略微凸起的高地上,方圓約十里,一條小河從左營潺潺流過,大營是板墻式構筑,高約兩丈,士兵們在板墻上來回巡邏放哨。
在高高的板墻上,趙王李玄霸和大將尉遲恭正在注視著遠方五里外的隋軍大營,在晴朗的天空下,他們看得格外清晰,隋軍士兵正在忙碌地構筑板墻,他們還沒有完成大營修筑。
“為什么不沖上去打他們個稀巴爛?”
李玄霸用鞭子指著隋軍大營,他的語氣里極為不滿,自從上一次他在虎牢關受傷后,他便再也沒有機會上戰場,唐軍屢戰屢敗的消息逼得他快要發瘋,他就恨不得率一支軍隊殺進太原去,將楊元慶和所有的隋朝官員全部殺死,以解他心頭之恨。
但李孝恭陣亡后,李玄霸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變得沉默寡言了,眼睛里不時閃過仇恨的兇光,仇恨在他心中一天天的積累,他在等待,等待著復仇的一刻。
此刻他看見了隋軍大營,復仇之火在他心中開始燃燒起來,再也無法抑制,他轉頭就向營內奔去,尉遲恭怕他有失,也跟了過去。
大營內,李世民正在沙盤前沉思,他得到斥候情報,隋軍居然只來了八萬人,明明有十五萬大軍,那么其他七萬人到哪里去了?他心中有一種不妙的感覺,雖然銅官道那邊也出現了一支隋軍,旌旗鋪天蓋地,但李世民認為。這是隋軍在虛張聲勢,最多只有一兩萬人。
難道是......對于唐軍在關中部署上的薄弱,李世民是心知肚明,他最擔心的是關東防御薄弱,潼關和蒲津關一線只有三萬軍,如果隋軍真的從洛水道南下馮翊郡,抄東線的后路,關東形勢堪憂。
旁邊房玄齡見李世民目光一直盯著馮翊郡。便明白了他的擔憂,“殿下,卑職也同樣擔憂東線。”
李世民霍地轉身,注視著房玄齡,“你也認為楊元慶會分兵南下馮翊郡?”
房玄齡點點頭,“關鍵是現在的隋軍主帥是楊元慶而不是秦瓊。秦瓊不會分兵東線,東線不是他的戰區,但楊元慶則不同,他是從全局考慮,如果他發現東線薄弱,他必然會有所考慮,而現在他的兵力明顯減少了......”
房玄齡沒有說下去,但意思卻很明顯了,楊元慶必然已派兵去了東線。李世民眼中露出了掩飾不住的焦慮,如果東線被攻破,隋軍長驅直入關中,直奔長安,那么他守在這里還有什么意義?
這就像一只桶,別的地方再堅固,只要其中一處出了問題,桶中的水同樣會流光。
“先生認為,我們該怎么應對?”李世民心有點亂了。他不知該怎么辦才好。
房玄齡微微嘆了口氣。“現在的選擇已經不多了,如果非要有所選擇。那么我可以列出三策。”
“先生請說!”
“上策是殿下與隋軍速戰,盡快擊潰楊元慶部,然后火速救東線,中策是長安守軍出擊,出兵五萬增援東線,使東線的兵力增加到八萬,或許能抵擋住隋軍對東線的進攻,下策是唐軍全線放棄關中,撤回長安,堅守長安城。”
李世民搖了搖頭,“下策首先就不能考慮,中線雖然最好,但太子肯不肯讓步,還是一個問題,何況還有父皇制肘,我估計最多三萬軍,分一萬守銅官道,那么東線最多只有五萬軍防御,能否堅持得下來?”
“殿下的意思是,只能選上策?”房玄齡聽懂了李世民的意思。
李世民的臉上露出一絲苦澀的神情,“應該說只有上策是掌握在我的手中,不過......”
李世民緩緩走到大帳門前,凝視東北方向的隋軍大營,仿佛在自言自語,“兩軍決戰,應該以穩健為重,如果倉促應戰,會得不償失,最終導致失敗,我該何去何從?”
這時,他忽然看見三弟玄霸如一陣風似的向大帳奔來,兩邊人怎么也攔不住他,后面還跟著尉遲恭,李世民眉頭一皺,這是出了什么事?
“不要攔他,讓他直接進帳來!”李世民隨即吩咐親兵一聲。
片刻,李玄霸沖進了中軍大帳,大聲嚷道:“二哥,隋軍在構筑大營,不趁此機會進攻隋軍,更待何時?”
“你不要這么叫嚷!”
李世民極為不悅道:“該不該進攻我心里有數,不要你來教我。”
“殿下!”
旁邊房玄齡小聲勸道:“我們應該理解趙王急切的心情。”
他其實就在暗示李世民,趙王并非常人,不要惹怒他,李世民點點頭,又對李玄霸道:“稍等片刻,我領兵和你去看一看。”
這時,尉遲恭也進了大營,李世民隨即吩咐他,“點一萬五千馬步軍,出營掠戰。”
東線局勢的危急使李世民不可能長期和隋軍對峙,但他又不想倉促決戰,便決定先和隋軍試探性地一戰。
唐軍大營內戰鼓轟隆隆敲響了,營門打開,一隊隊騎兵和步兵疾速沖出大營,旌旗招展,鋪天蓋地,他們迅速在大營整理隊伍,開始列隊向隋軍大營進發。
隋軍大營雖然還在構筑之中,但防御卻十分嚴密,專門有六千騎兵防御唐軍偷襲,由楊巍統帥,當唐軍大營內戰鼓敲響,隋軍哨兵立刻仰天吹響了號角。
‘嗚——’
號角聲聲,六千騎兵沖出了大營,在楊巍的率領下,在大營前列隊防御,六千根長矛刷地平端而起,殺氣沸騰,緊接著,四千重弩軍也奔出大營,在騎兵前舉起巨弩,對準了緩緩靠近的唐軍。
楊元慶已經得到稟報,他當即也率領一萬馬步兵出營應戰,和唐軍恰恰相反,楊元慶并不著急和唐軍決戰,他在等待東線的戰局變化。
隋軍在東線擁有十五萬大軍,李靖、秦瓊、裴行儼都是主力之將,而對方主將卻是李神通,兵力只有三萬,就算增兵也最多五六萬軍隊,遠遠不能和隋軍抗衡,東線突破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只要隋軍從東路殺入關中,那李世民就守不住了,必然會后撤回長安,而這個時候,才是隋軍大舉進攻的良機,就算李世民再足智多謀,但大勢已去,他也無力回天。
在這種情況,楊元慶沒有必然再用什么奇兵,更沒有必要偷襲或者夜戰,只要步步為營,防御得滴水不漏,這一戰,李世民必敗無疑。
“殿下,唐軍似乎已經意識到東線的危急了。”
旁邊羅士信笑道:“居然這么快就來掠戰。”
楊元慶注視著唐軍緩緩靠近,搖了搖頭,“對方只有一萬軍,明顯只是試探,不要和他們應戰。”
他立刻喝令:“騎兵撤回,再調三千弩兵壓陣!”
楊元慶軍令如山,盡管楊巍渴望能和唐軍一戰,但他不敢抗令,率領六千騎兵緩緩退回大營,與此同時,大營內又出來三千弩兵,部署在巨弩兵之后,舉弩對準了唐軍。
這時,唐軍已經到兩里之外,由五千騎兵和五千步兵組成,李世民身著金盔金甲,手執狼牙槊,在他兩邊也是名將濟濟,李玄霸、尉遲恭、李君羨、盧祖尚、侯君集、劉弘基等等。
相比之下,楊元慶身邊名將卻不多,只有羅士信、楊巍、牛進達、薛萬徹等等,但這也恰恰說明了楊元慶的名將都已分布各地,李靖、秦瓊、裴行儼在東線,徐世績在南線,王君可在巴蜀,謝映登在荊襄。
李世民遠遠凝望著隋軍布陣,很明顯,隋軍將大量弓弩軍部署在前方,就是不想和自己作戰,這就是更加證實了自己的猜測,隋軍的重心已經放到了東線,這邊就變成以守為主。
“二哥,讓我去沖擊隋軍陣型吧!”李玄霸手執兩柄大錘,心急如焚,嗷叫著請戰。
“你是鐵打的嗎?”
李世民終于忍無可忍,怒斥這個愚笨的兄弟,“隋軍弩箭有七八千人,你能躲得過?把你射成馬蜂窩一樣,你就不會叫了。”
李玄霸被罵得低下頭,尉遲恭不忍,也上前道:“殿下,如果就這樣撤軍回營,勢必也會影響到士氣,不如卑職領一支軍,從南面進攻隋軍,分散隋軍防御,然后我們再從正面進攻。”
李世民凝視隋軍良久,終于嘆了口氣,“進攻又能如何,我們只有一萬軍,難道還能殺敗隋軍,若出兵不利,反而更加動搖軍心。”
他當即令道:“收兵回營!”
唐軍鳴金收兵,緩緩向后撤退,這時李世民招手將劉弘基叫來,低聲對他道:“隋軍主營在洛交縣,糧草運輸線漫長,你可率五千騎兵,今晚出兵,襲擊隋軍糧草運輸線,如果可能,給我燒毀隋軍后勤主營。”
事到如今,李世民只能用奇兵來對付隋軍了,斷隋軍糧草后勤,或許是一個辦法。
閱讀提示:
如果對小說列表作品內容有意見,建議發送郵件或站內消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