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宿命

第56章:馬甲伊人拉踩幼麟

姜陵首先表達了收到來信的驚喜,很高興能夠收到鄭朱衣這樣更顯親昵的求助,同時她也會更加謹慎甚至惶恐。她無法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因為這是你的人生。

姜陵向鄭朱衣推薦伊人的窈窕淑女,我有一個朋友,看完她寫得小說或許能稍解你心中的疑惑。

沒錯,姜陵就是在自賣自夸,典型的我有一個朋友。不過某種程度上來說窈窕淑女確實深受鄭朱衣來信啟迪。也能算是為鄭朱衣“私人定制”,她私以為看這本小說對鄭朱衣是有益。

她能夠在這么落后的時代活得還不差,適應得還可以,她的思想應該不至于會讓人成為那種跨越時代的瘋子。

那種感覺就好像是你一個人站在懸崖頂,看著崖底的黑色小點,只覺得孤單與無助。沒人懂你,沒人理解你,思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會瘋的,她小時候可以說是自閉到了三歲。

別看現在柳枝看姜陵是滿滿的濾鏡,但當初柳枝是很擔心姜陵的。

鄭朱衣可以從信中看出姜陵的用心,她感到自己受到了一種前所未見有的重視,就是那種別人把你的話當話,認真聽了進入并慎重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這讓鄭朱衣十分受用。今天也更喜歡幼麟一點了呢。

對于姜陵推薦的窈窕淑女鄭朱衣是抱著三分好奇和七分信任去看。

這一看就入了迷,朱紫與她家世相似,有同樣的迷茫,鄭朱衣代入了進去,她覺得朱紫就好像是代她做選擇一般。

真是一篇好文章,鄭朱衣不得不慶幸,自己為了支持幼麟把觀海社出的報紙都買了,左右也沒幾個錢。

不過這文筆,這節奏,她總覺得有幾分眼熟,難不成幼麟和伊人是閨蜜?

無論是從文章的細膩程度,對女兒家心思的把我,以及起的筆名來判斷,伊人都應該是女性,能讓幼麟推薦的、文風又類似,那她們還得是玩得好的伙伴。鄭朱衣作出了自己的判斷。

鄭朱衣覺得這樣的友情真好,兩個人能夠志趣相投,聊起來必定暢快。

她跟霞姐就不一樣,霞姐說報社的事,她只能聽著,雖然她一直說報社的事很新鮮,她想聽,但霞姐還是減少了提起報社的頻率。

鄭朱衣又想起了自己半道崩殂的事業,她想給幼麟出版書的。幼麟的致讀者一封信也表明了自己想要出書的意愿。這不是正合適?

她該怎么辦,爹和阿兄都當她是在胡鬧,媽也只是拿她的嫁妝鋪子給她玩,說是提前把嫁妝交給她。

但是如果想要競爭出版幼麟小說的機會,她話語權并不重,印刷能力還很小的店鋪哪里有機會嘛。

而且還有伊人,只是第一章,鄭朱衣就喜歡上窈窕淑女也喜歡上作者了。

鄞縣還真是人杰地靈,近兩年能夠賣遍平波府,影響力大的作品都出自鄞縣。例如阿兄最近捧著讀的秦公案,她還沒看過,但很好奇,聽說寫的是周朝的一位斷案如神的在世青天,叫秦揚?

每次都要找人先去鄞縣排隊買,這一來一回就要耽誤兩三天,如果能夠跟報社合作的話,她就能夠拿到樣書,真正做到追新。

鄭朱衣不禁想,要是她能夠徹底掌握母親給她的那間鋪子該多好,這樣豈不是想和誰合作就和誰合作?現在掌柜進的一些小說她也不是沒看過,就很俗,很沒前途的。她覺得她比掌柜的會挑書。

鄭朱衣這么暢想著,也是在不知不覺間勾勒出了她如何掌握,安排這間鋪子的樣子。

海汐刊的最新一期鄭朱衣都已經拿到了手里。鄞縣的大部分人自然是都看過了。

太太小姐們這幾日聊的全都是伊人的窈窕淑女,誰要是沒看過都接不上話。所以就算是為了趕潮流,那些本來不喜歡看報紙的太太小姐們也會特意買這一期的海汐刊來看。

這一看了不得,竟是有一個算一個都入了迷。有的直接訂了三個月的海汐刊,有的養成了看報紙的習慣,都開始找其他的報紙看了。

鄞縣的所有報社可以說都略有受益。

所以帶領大家一起吃蛋糕的伊人可比幼麟那個馬甲要受歡迎的多。

雖然圈里人都沒見過伊人,但所有人都腦補出一個羞澀的年輕姑娘形象,他們對伊人的評價也大多偏向正面。

姜陵知道兩個馬甲遭受的不同待遇后也不禁感慨,前輩不愧前輩,兩副面孔,切換自如。

窈窕淑女在太太小姐圈火了之后,傳播的速度比青云路還要快。這不得不讓人猜測,太太小姐圈的聯系到底有多密切。

而且太太小姐們手中不差錢,也舍得花錢。除了購買報紙以外,她們支持的方式還很硬核。剛剛更新了一章的窈窕淑女就被五六家印刷坊詢問有沒有合作意向。而一查這些印刷坊的歸屬大多屬于太太小姐們的嫁妝。也是有那么一兩家嗅覺比較靈敏,是出于想要賺錢的目的來談合作的。

除此之外,窈窕淑女的戲劇版已經談好,并且開始排戲了,相信要不了多久就能夠被千家萬戶看到。

甚至還有一種聲音傳出,什么幼麟?沒聽過,肯定不如我家伊人女士。農家子青云路名字就土里土氣,哪里有窈窕淑女有韻味。

沒錯,姜陵的馬甲被自己的另一個馬甲給拉踩了。

然后竟然激發了青云路讀者的逆反心理。

我們是比較猶豫,也比較沉默,但不代表我們死了。

一個女子之間的婚姻瑣事哪里比得上家國大義的青云路了?

也有人被這么一刺激,看清了自己的情感,堅定了自己的立場,我就是喜歡青云路,你們喜歡窈窕淑女的就自己圈地喜歡去,要是拉踩青云路,我就要好好跟你們掰扯掰扯了。

楊斌多會抓機會啊,他在這時候推出了副刊——眾說紛紜。

好嘛,把原本小規模,線下的爭執變成了大規模的,紙上的大議論。添薪,楊斌也是有一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