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圖書館_sjwx
直到幾天后,程晉州都覺得暈暈乎乎的。
他新建立的團隊,包括了項欣一級星術士,曹豐二級二星星術士,金喜二星星術士,白靖二星星術士,錢嵐先生一星星術士和廖愷一星星術士,除了這些星術士的中堅力量之外,姜璜星術士以顧問的身份加入,更是讓人驚詫。
四級三星星術士,不管在哪個世界,都是享受無限尊敬的對象。如今他決定進入一個團隊,竟然不是以其為領導的團隊,類似的事情,就是見多識廣的星術士們,仿佛也沒有聽說過。
除此以外,星術士貢獻點的增加也讓程晉州有中獎的感覺——雖然在兌獎前,他等于知道獎票的號碼,可是卻不妨礙其見到獎品的興奮。
短短一個月時間,270個貢獻點的增加,代表著程晉州的三星星術士道路,再次進入快車道。未來隨著星術士們研究的增加,定然會讓他的貢獻點有更強力的增漲,總計接近五百的貢獻點更是讓程晉州看到了三星星術士的門廊——那可是無數星術士夢寐以求的目標。
要不是夏京得到星術士協會和圣堂承認的期刊不多,再有幾本“增刊”,就能讓程晉州結束等待。
不得不說,雖然微積分的內容對很多星術士來說,都顯的過于深奧,可是在整個夏京的范圍內,智慧而有積累的星術士,遠比程晉州想象的要多。
姜璜星術士甚至會在看期刊的時候忽然笑起來,然后指著某個名字喊:我上次見他的時候,還是45年前,以為已經死掉了,沒想到又出現了……
星術士們的生命和時間觀念,委實讓人羨慕。
程晉州由著姜璜星術士繼續在微積分的基礎上,研究炮兵數學。他自己則帶著新組建的團隊,開始了第一次實驗活動。邀請姜璜星術士的加入,與其說是想要使用他,不如說是想要利用一下他的名字。
至少白靖等人看到姜璜星術士的身影,會感覺到更多受重視的元素——那種感覺,大約是“我的同事乃哈佛畢業”的變態自豪吧。
白靖是除了姜璜星術士以外年齡最大的星術士,112歲,白色的胡須和白色的頭發,用油脂梳理整齊之后,有如英國法庭的律師,白的徹底而有威嚴。
錢嵐和廖愷都是很板正的先生。臉譜化的星術士,六十或者更年輕一些,有前途卻不甚光明。強于大多數的普通人,弱于大多數的星術士,沒有多少機會,也愿意抓住現在的機會。
作為項目的開始,程氏團隊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制造出是油酸鈉、十二烷基胺鹽酸鹽或者它們的替代物,從而提純纖蛇紋石,遠期目標則是將全部的化合物都提純一遍。
雖然看起來有些困難,可是七名星術士的聯合體,卻讓大家信心十足。更有趣的是,由于星術士們以鉆研實務為恥,根本就沒有人問程晉州一句:研究它們做什么?
星術士對數理的追求是如此的純粹而無聊,簡直如同貴族們的藝術。
程晉州對于7名星術士的加盟,也感到欣欣鼓舞。不管是近代還是現代,7名理論物理學家在一個團隊,已經比迪斯科舞廳還要擁擠了。說的夸張一點,也許7名理論物理學家,就能代表一個國家的全部物理力量了——別管剩下的教授講師,他們是教書的,和“學家”沒什么關系,勉強說起來,也許是大家在同一個領域里吃同樣的飯吧。
不管怎么說,總不能因為豺狼和老虎都喜歡吃肉,就說兩者是相同的。
趁著大家都在抓緊時間熟悉研究內容,程晉州則開始考慮團隊建設的問題。
如同七名物理學家的價值一樣,管理他們麻煩,也不亞于七個省市的管理——所謂的科學家的管理,是一定要讓他們迸發出積極的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的,要是像養豬一樣的將之圈起來,只要一個廚娘就可以了。
程晉州印象中的科學團隊,排在第一的就是愛迪生:科學資本家集大成者,時代名譽剝奪者。排在第二位的也許是諾貝爾:生前富貴身后名,300年的幸福快樂……
但兩個人的團隊經驗,似乎都屬于公司式的組織形式,顯然不適合程晉州目前的身份。
他在桌子上寫寫畫畫,伊蘇不時的也出兩句主意。后者的經驗主要來自星盟,就像是現代科研管理的重心一樣,大家都將經歷放在了財務、審計和科研經費上。換言之,現代科研管理主要是管錢,同樣不是程晉州所需要的團隊管理。
事實上,在場的星術士根本就不是能用錢請來的。
不過,近代的科學家總共就那么一排,程晉州很快在紙面上鄭重的寫下了一個名字:玻爾。
剛剛提出了一串意見的伊蘇立刻不解的問道:“為什么選他?”
他對程晉州曾經世界的了解,不免有些流于表面。
“為什么選他?”這一次輪到程晉州驚訝起來,仿佛受到冒犯一樣道:“他是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啊。”
前客服同學茫然不知所謂。
總是做牛的程晉州,現在明白了對牛彈琴的困惑。他也不在乎伊蘇的想法,精神振奮的補充回憶著哥本哈根學派的前前后后,越是思考,就越覺得自己的選擇有道理,每當這個時候,他就在玻爾的名字上畫個圈。
哥本哈根學派,源于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它的理念與其說是出奇制勝,不如說是因為堅決貫徹。其核心與成功之道,是被人們稱之為“”的思想:完全自由的判斷與討論的美德。
程晉州更是再次縮略,以“討論的美德”作為自己工作的主要內容。至于完全自由的判斷,星術士們早就超過標準了。
討論在星術士的世界也是經常應用的方式,但哥本哈根學派采用的方式更直接,更深入和堅決。他們的學術交流,被要求定期舉行,差不多每周一次,大多數物理學家和研究生都參加,內容則是最近的文章或一個人的最新研究進展,沒有時間限制,不拘形式,人人可以自由提問和……隨時隨地的討論則出現在散步時,游泳的間隙、休閑交流時。
也許有人會說:這很簡單。
但實際上,一點都不簡單。因為科學家不是圣人,他們對自己學術的要求,比對老婆的身體的要求還要高。隨著社會的發展,資本家們更是會將私人利益置于所有利益之前,追逐利潤的企業席卷全球,廣泛的學術交流帶來的將是廣泛的專利質疑。
哥本哈根的方式,要求一個強有力,并善于組織的領導者——他同時是要有學術地位的領導者,如此才能讓討論堅持和持續下去,而不會被惰性和私利所左右。
后世并非沒有團隊想要復制玻爾的成功,但大抵只能維持在很小的范圍內——理論物理學所謂的小范圍,一般是指三個人的討論組。
相比之下,20世紀20年代的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被稱作是物理學家的圣地自有其道理。在玻爾創立的頭10年間,總計有17個國家的63個科學家在研究所做了長期逗留,他們的模式也很像是程晉州目前的組織模式,星術士們任其來往,以私人關系為紐帶,盡量延長他們的逗留時間。
應該說,玻爾建立的團隊模式,僅僅適用于近代。等到二戰結束之后,但在那個時代,哥本哈根模式大獲成功。將主要學術青春奉獻于此的63位科學家,總共發表了273篇論文,并孕育了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中包括“測不準”原理的發現者海森伯,泡利不相溶原理的獲得者泡利,狄拉克方程的創始人狄拉克,還有薛定諤,他的那只貓已經有名到可以在酒吧里泡美女的地步——據說錢學森回國的時候,有美國政客說他頂得上5個陸戰師,那哥本哈根學派能換的陸戰師至少要超過50個。
整個20世紀的兩大物理成就,相對論屬于愛因斯坦一個人,量子理論屬于哥本哈根學派全體團隊。
星術士們的行為習慣,與近代的物理學家是如此的相近,使得程晉州不用太大的改動,就能將自己所知的理論移植而來。所需要的只是引導大家的行為習慣,使之樂意分享,另一方面則是堅持討論會的模式,并持續的深入討論……
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團隊的磨合期就順利度過。
油酸鈉的替代物研究也卓有成效,項欣發現了新的油酸結合形式,不及后世的有效,但卻容易制作。廖愷對動物油脂的混合方面有了新的發現,十二烷基胺鹽酸鹽被完全取代。
整個團隊的表現讓姜璜星術士也吃了一驚。
他原本是存著看程晉州笑話的心思,可是現在,卻是內斂的佩服。
程晉州亦是暗自捏拳,振奮非常。
他對自己的能力有著清楚的認識,想要在數學或者物理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路,便是經過了伊蘇的教導,同樣困難重重。可是帶領和管理團隊,卻讓其看到了自己的潛力。
超脫時間的知識,對未來走向的掌握,清閑的生活狀態,均是程晉州擅長和掌握的,也是指導團隊最重要的素質。
“或許我真的能憑自己,做出點什么來。”順利的過程,讓程晉州更加的自信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