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想做演員

第73章 打歌

“當然,是黃偉導演的電視劇…黃偉老師之前是走向共和的攝影,跟李叔關系很好,他現在要拍新作品,邀請李叔過去試鏡,李叔想著沒準有適合我的角色,所以,帶上我一起。”

“那你去不去試鏡?”

沈良點頭:“肯定去啊…李叔說了這是個好戲,而且班底很好,我肯定去!”

“班底?什么班底?”

“黃偉導演你不知道?正午陽光你該知道吧?”

陳家棟激動了:“正午陽光?你要跟正午陽光合作?”

“…合作個Der,大江東去,我能演誰?”

“大江東去?阿耐的大江東去?”

“對…你看過?”

“當然,阿耐的所有作品我都有看…”頓了頓,陳家棟道:“我覺得你可以競爭一下宋運輝!”

沈良頭也沒抬,直接罵了一句:“你是不是神經病?你覺得我能跟王愷競爭嗎?我配嗎?”

呃,沈良還是有自知之明的…

王愷是正午陽光大劇的御用演員,演技、形象俱佳,人家憑什么拋棄自己人來捧你?

陳家棟也覺得自己有點蠢:“王愷演宋運輝…那楊巡呢?楊巡這個角色也很復雜…”

沈良打斷他:“你咋不說讓我演雷東寶?”

“你演不了雷東寶,雷東寶是那種農村人,你一點也不像!”

“…知道就好,楊巡代表的是改革局開放之后的那批個體戶…我像個體戶嗎?”

大江東去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塑造了宋運輝、雷東寶和楊巡這三個主人公,他們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堪稱典型。

從典型論觀點看,他們三人分別代表著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國營經濟、集體所有制經濟、私營經濟等三種主要經濟形式的改革者和成功者形象!

而且,這三個人關系是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的,三個人的命運跌宕起伏讓這部具有時代性的巨作有了很強的事故性。

但這三個人物跟沈良離得太遠…

至少,沈良是這么認為的!

“…那伱還去試鏡,難道演配角?大江東去也沒有什么讓人印象深刻的配角啊…”

“李叔給機會,我肯定要去看看…再說了,正午陽光又不是只拍一部戲,肯定有適合我的角色,去刷個臉也好的…”

……

正午陽光叫國劇臉面!

早期的正午陽光更像是山影的一個制作部門,或者干脆說是“孔生工作室”,戰長沙北平無戰事等現象級作品,都在這一背景下完成。

是由孔生、李雪等人創立。

正午陽光除了聚集了山影的鐵三角中的兩角,還集合了孔生培養的幫手和新生代導演,以及美術、照明、服裝、化妝、道具工作者所組成的制作團體。

當時鐵三角中負責制片工作的侯洪亮還留在山影,擔任總經理。

在2011-2014年期間,正午陽光雖自立門戶,但并未作為獨立公司輸出作品,依舊依附于山影與其保持著密切的合作。

2012年山影的溫州一家人,還是鐵三角——侯洪亮、孔生、李雪,鐵三角,搭檔合作,2014年的父母愛情同樣采用這種搭配模式。

2014年,山影上市前夕,侯洪亮離開…

原因很簡單,權利斗爭失敗!

侯洪亮帶著策劃、宣發、制作、經紀等部門加盟正午陽光。

隨著他的加入,正午陽光從起初的后期制作公司逐漸開始向獨立制片公司轉型。

加盟正午陽光的時候,侯洪亮給了自己五年時間,他覺得正午陽光打響名頭需要5年…

沒想到看膩了爛劇的觀眾已經嗷嗷待哺,五年?開什么玩笑?就一年,兩部爆款就將他們推向了“國劇門面”的位置。

一部瑯琊榜,還有一部偽裝者…

沒辦法,在這之前,電視劇市場充斥著各種爛劇!

主打的都是大IP+小鮮肉,要么就是于征風格的阿寶色劇集…

導致很多對劇集質量有要求的觀眾都是只看英劇美劇日劇韓劇,偽裝者瑯琊榜開始,觀眾重拾了對國產劇的信心,一路爆款不斷…

之后又推出了一部現象級的歡樂頌,憑借歡樂頌成功,劉韜、王子文等多位女星事業登頂,楊紫更是一舉突破了童星轉型瓶頸,一躍成為流量小花…

正午陽光由此不僅成為國劇之光,更成為業內人氣風向標,當時業內傳言,正午陽光,捧誰紅誰。

當然啦,正午陽光肯定有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除了孔生導演以外,沒有一個導演具備長篇敘事的能力。

短篇和長篇電視劇區別:長篇電視劇人物眾多、時間跨度長,很容易出現主線偏離的情況。

而短篇電視劇,參考開端,只有15集,再怎么跑題,還是離不開主角團的主線。

相逢時節喬家的兒女清平樂大江大河2包括歡迎光臨都是典型的沒有主線劇情。

拍著拍著,導演忘了這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什么都想要,結果什么都是淺淺幾筆完事。

然后還各種買熱搜…

咳咳,不過,對于現階段的沈良來說,能參演正午陽光的劇集,肯定是好事!

……

國內其實沒有正經的打歌節目!

總共沒幾個愛豆,每次辦個打歌節目都得四處湊人———可以撐起收視的藝人也不多,饑一頓飽一頓常態——節目辦不下去…

換了沈良,也不會做打歌節目!

韓國為什么有那么多打歌節目?

韓國三大知名電視臺,SBS、KBS和MBC,每一個電視臺旗下都有一個對應的打歌舞臺,SBS是人氣歌謠、KBS是音樂銀行、MBC是音樂中心。

其實,韓國的打歌節目收視率也很低,靠的是收經紀公司的登場費辦下去的,順便還舉辦kpop演唱會之類的賺點錢。

——全世界的打歌節目收視率都很低,除了粉絲,誰看打歌舞臺?

而且,打歌節目本質上是前互聯網時代宣傳新歌促進銷量的重要渠道,相當于有畫面的電臺dj,互聯網時代已經是沙灘上的前浪,更加衰落…

沈良主要是借助央視的舞臺宣傳的,黃金100秒也不算打歌節目,黃金100秒其實是一個素人展示才藝的舞臺,偶爾也有歌手過來唱歌;

至于全球中文音樂榜上榜算是一臺打歌節目,CCTV音樂頻道播出…

這個節目挺尷尬的,收視率很低,請的歌手里歌手沒幾個是大家認識的,10個有8個是翻唱,并不是一個鼓勵原創的節目;

并且歌手從六零后到零零后都有,歌曲從紅歌、民族風到流行什么都有,最后導致的結果是四不像,中老年到年輕人受眾都不買單。

不過沈良還是很賣力氣的,也收獲了人生第一尊獎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