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寧

第二百六十九章:千斤重擔

李老公爺回京時,皇上已經啟程去了金陵。

杜相帶著兩個孫子回來,把兒子留在了皇上身邊。

跟著回京的還有謝五。

謝家有的是人在朝中為官,不缺謝五一個。

林老夫人自然是跟著寶貝孫子。

不過,萬老夫人說,林老夫人看得明白,皇帝不可能遷都。

皇上的任性,謝相最清楚。

林老夫人這些年,早猜透了皇上的心思。

所謂巡幸江南是真的,說要遷都才是假的。

皇上就是想出去玩,不讓封禪,逮著機會巡幸江南也好。

周太師的算計,最終會落空,江南不止周邵兩家,還有無數士族。

以前他們仰望周,邵兩家。

那是因為周家出了太后,邵家有位受人敬仰的國子監祭酒,文淵閣大學士。

瞧著吧!皇上到了江南,天子就在眼前。

周太師也好,邵家也好,誰也別想一家獨大,更沒可能控制皇上。

皇上只是懶,不是傻子!

謝相對皇上恭敬了一輩子,誰給周太師的膽子,覺得可以算計皇上了。

杜相回京,與李老公爺一起打開宮門,朝中只剩三分之一的官員入朝議政。

沒有皇上的大殿,老親王與沈駙馬端坐御階下,朝會按部就班。

商議北平郡王回京之事,決議把圣旨送去邊關,請王爺決斷。

商議耕種秋收,恢復經濟民生。

計算朝廷能拿出的糧食,預定三個月之內運到邊關。

朝上沒了皇上,朝廷的決意再沒拖延,當日議決,便發出抵報。

邊關的戰事,絲毫沒影響到百姓生計。

皇上出巡后,杜相成功的穩住了西北政局。

初秋的清晨,李文碩護著李三爺,李淳占的棺槨回京。

京城十里外,掛滿了白帆,一路進京,家家掛白,全城縞素。

老公爺幾次哭暈過去,卻說敗軍之將不足言勇,堅持簡辦喪事。

李文碩帶著兒子,謝五和鄭七,一起來給李淳占送行。

常宏建的父親代兒子,為他的好友送行。

三天喪事結束,李文碩穿上郡王禮服,第一次以王爺的身份,走進了大殿。

如今的朝堂上,各部都有人員留守。

官階能進大殿議事的,站出來稀稀拉拉,看著極為蕭條。

李文碩是有座位的,但他沒坐在老親王身邊。

讓人把椅子擺在了平時上殿,當值站立的地方。

沒有跪拜、山呼萬歲的環節,大家很默契的開始議事。

“因皇上出巡,朝中大部分官員隨駕,如今六部官員明顯不足,是不是增加人手?

若是增加人手,官職要如何安置?”杜相先開口了。

老親王看向李文碩,“此事我們議過,皇上令北平郡王代為牧守,只有請郡王決斷了。”

李文碩想想道:“那就寫折子,請皇上那邊給個說法。但事有輕重緩急,忙不開就不用等了。

先把人補進來,按從六品主事發放薪俸。”

這種情況在現代也有,借調有能力的來幫忙而已。

杜相點頭,這一項有了決意,開始說下一項。

“江南只送回二十船糧草,遠遠不夠軍糧補充,國庫還有些糧草,但要留下應對天災。

我估計,江南那邊,我們再要糧,也不會有多的了。

周太師傳信來,說是各地準備接駕,花費巨大。

行宮需要修繕,又是一筆費用,糧食只能我們想辦法。”

沈駙馬嗤笑道:“皇上修繕行宮,所需費用出自內務府。

江南接駕的鹽商,掏空心思賄賂朝臣,只求在皇上面前露個臉。”

這話大家都明白,若是周太師有心,向鹽商要糧,而不是為了中飽私囊,何愁軍糧不夠!

老親王垂目養神,他很明白,這里有他的座次,不過是給他面子,皇上沒給皇親任何權利。

李文碩看著地磚,一時間思緒萬千。

邊關堆成塔的骸骨,京城街巷,院門上貼的白紙。

落跑的皇帝,軍中將士的艱苦,還有妻兒傷心的臉。

最后匯成刁老先生一句話,“天道在此,文碩,該順應天道,為了百姓,為了長治久安,擔起這天下吧!”

一直游離在這個世界,以玩世不恭的心態,得過且過混日子的李文碩,心底是有觸動的。

但他很快清醒了,自己幾斤幾兩,不用旁人說,自己清楚的很。

天下是好擔的嗎?江山有多重,是他一個穿越就能舉起的?

不過,皇上把一半江山丟給了他。

不求有功,但絕不能讓百姓受苦。

千古罵名他不怕,反正罵的也不是他。

李文碩不想愧對良心,責任砸下來了,是爺們就要接住。

“我一直想下去走走,看看百姓是怎樣生活的。”李文碩看向殿角的杜哲,“糧食問題,不是一日便能解決。”

著急也要等糧食長熟了,不過,百姓不能只種地,該有的副業要搞起來。

杜相問:“王爺是要巡查各縣?”

李文碩認真道:“是,有能力的縣官,該提拔起來。

沒有能力的,至少也知道他哪里不足。

不要人才浪費,或許不適合做縣官,適合做別的呢?”

杜相沒有疑問了,“也好,王爺打算帶誰去巡查。”

他已經發現,李文碩看了兩次孫兒了。

李文碩道:“狀元公還未涉及地方政務,該下去看看,隨我一起可好?另外,留守的翰林,有愿往的,可帶三人隨行。”

杜相沉默片刻,提出要不要實行新政,比如減免稅賦。

大殿上很多官員露出了笑容。

雖然沒說話,但臉上的神采無不表達著,應該這么做。

李文碩只是淡淡一笑,“新政也好,仁政也罷,出發點都要結合民生。

所以,我建議去民間走走,讓百姓說,最需要什么樣的政策。”

官員無不拍手稱快,贊揚的話不要錢的往外冒。

李文碩站起身,“有事說事,好聽話我也愛聽,只是沒必要在朝堂上浪費時間,我們的時間該用在百姓身上。”

說完,李文碩昂首闊步走了出去。

邁出大殿的那一刻,李文碩自我感覺好極了,暗暗夸贊,老子這范兒起的沒誰了。

可是官員們被李文碩的話震住,根本沒注意他起范兒。

等大家回過神時,只見李文碩提著衣擺在狂奔,那形象像是被狗攆著跑一樣。

“出了何事?”杜哲出來問禁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