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中華修古籍

第49章 對用典的執著

看古文,就上文學度››››››››第49章對用典的執著(文學度wenxuedu)

老石猛拍左佑佑的肩膀,花式鼓勵:“真棒!相當不錯!乍一看上去,這黃色深淺不一,做舊足足的,特別像舊報紙!”

左佑佑一夸就翹尾巴,指著貼紙說:“深淺不一的地方,你們細看”

柏辛樹拿起一張貼紙,仔細地看了起來。

這一看,就看出點細節。

“深淺不一的黃色,原來是由淡淡的繁體字構成的。”柏辛樹突然意識到,“昨天你從《大食故宮余載》上面弄上去的字,是做這個用的?”

“對,顏色調得極淺淡做底紋。”左佑佑笑嘻嘻地說,“這樣,設計更豐富一些,比較有層次感。”

“幸虧我昨天沒糾正你。”夏博士忍不住說,“原來是做底紋用的,難怪都不在乎內容是否相關。”

左佑佑猶豫了一下,還是實話實說:“咱們內文的字體,不怎么好看,所以沒拿來做底紋。”

選擇內文字體樣式的三個人:柏辛樹、夏博士和老石,被新人左佑佑迎面暴擊,齊齊沉默。

柏辛樹咳了一聲,迅速轉移話題:“所以這個貼紙,你要貼在哪里?”

左佑佑沖著躲在一邊的簡行舟招手。

簡行舟:……淦,沒躲開。

就這樣,為了古籍中心的滯銷書,為了尊嚴,整個辦公室的人齊齊出動,去郊區的圖書倉庫——

做手工。

一邊做手工,一邊還要避開小龔公。

成本增加!工人手工費0元√

總成本!貼紙營銷費工人手工費2000元√

左佑佑指揮著四個金光閃閃的博士,團團坐,貼貼紙。

《掌故逸聞》的封面是深藍色布面,用塑料膜封好。左佑佑把黃色舊報紙風格的貼紙貼在《掌故逸聞》的塑封外面,封面左半邊,剛好露出標題。

柏辛樹貼了一本,拿起來端詳。

深藍色和做舊的黃色交相輝映,封面一下子就漂亮起來,有種晚清民國特有的素雅感。

左佑佑又拿出一張貼紙,貼在上面。

是一個非常顯眼的放大鏡。這么一貼,整本書的重點就聚焦在放大鏡上面。

“放大鏡?”

“嗯。”左佑佑貼好以后,展示給大家看。

放大鏡的下面,印著兩句話:

“給你一把放大鏡”

“看看夾在歷史書縫里的古人生活”

夏博士把這兩句話連起來念了一下,思索了片刻,忍不住驚嘆:“妙啊!”

左佑佑剛剛緊張地注視著夏博士的反應,聞言,松了一口氣,臉上露出了光芒。

她叉腰,驕傲地仰頭:“棒吧?我想的!”

得意之色,溢于言表。

柏辛樹忍俊不禁。他聽見左佑佑認真地說:

“《掌故逸聞》這本書,本來講的就是古籍中記載的有趣的名人八卦邊角料,類似于《儒林外史》這樣的趣聞合集,但比儒林外史更有意思。”

夏博士猛點頭:“就是,這本書就很有意思,很接地氣!”

左佑佑:“……確實有意思,只是接地氣這個……嗯哈哈哈哈怎么不是呢。”

柏辛樹仔細想了想,也稱贊:“用放大鏡看歷史書縫里的古人生活,把落腳點放在生活上,確實更有溫度。”

左佑佑說:“史學就是人學嘛。總要給讀者一些新鮮感和代入感。”

老石猛吹彩虹屁:“我徒弟這就是把文學批評中的陌生化理論運用到中國古典文化中的創意實踐。”

幾個人默契地忽視了老石的高端發言。

簡行舟靈光一閃:“你說類似于儒林外史,其實我覺得還可以叫《新儒林逸史》。”

新儒林逸史。

夏博士咂摸出一點門道,小聲說:“這個名字好像也賣不動的樣子……”

左佑佑想起了起名小天才簡行舟曾經抱怨過自己做的科普作品沒有人看。

一起來欣賞簡行舟的起名:

——古書雜役錄。

在古典文化的語境中,能夠為古書服務,哪怕是做雜役(服務員),也是非常風雅的事情。

道理左佑佑都懂。

但那是在古典文化的語境中啊喂!

普羅大眾誰會get到你們古典文化圈子里的情趣啊喂!!

——迷津渡者。

用現代打個不那么恰當的比方,這位筆名為“瀟湘迷津渡者”的作者,就是七貓網絡小說現代言情分類下一個不大出名的中游作家。

前三部作品《換嫁衣》《移繡譜》《筆梨園》講的是平凡人市井戀愛生活,可以參加七貓的現實題材征文大賽;后兩部作品《梅魂幻》《寫真幻》屬于豪門頻道,專門講才子佳人的愛恨情仇。

在古代,男作家寫就,所以便是窮才子獲得了豪門佳人的全心戀慕;放在現代,女作家寫就,就是豪門霸總認準了女主一生一世一雙人。

無論古今,雖然男女帶入視角不同,但豪門小說的底層邏輯是一致的。

清初,才子佳人小說市場最為火爆,很難講這位“瀟湘迷津渡者”不是和左佑佑的同事、寫物理教材的楊博士一樣,為了數據而努力貼近市場。

只可惜,這位“瀟湘迷津渡者”顯然和楊博士一樣貼合失敗:寫了5部小說,既沒有廣泛了流行,也沒有賣出版權拍成大熱IP。

瞧瞧人家著名前輩關漢卿,《救風塵》就寫成了大熱IP,在梨園排了又排,甚至在左佑佑生活的時代還翻拍成了《夢華錄》;再看看另一位著名作家湯顯祖的作品《牡丹亭》,也成為大熱IP,為廣大人民喜聞樂見。

所以,綜上,這位“瀟湘迷津渡者”,在長長的中國文學榜單上,似乎就沒真正登過榜,幾乎就是一個“查無此人”的小透明。

就連他的生平,也是后人根據他的小說考據出來的:

主要生活于清初的、出生于閩浙或周圍一帶的小說家。

“考據的人,是我。”簡行舟頗為自得,“我研一做了瀟湘迷津渡者的研究,覺得很有趣。”

老石和夏博士點頭:“道理是這個道理,確實很有趣。”

左佑佑撓頭:“但是你用這個小說家的名字做你自己的ID名,就沒想著讓大家看……”

簡行舟漲紅了臉,認真爭論:“可不止這一層意思,還有用典,用典!文化人怎么能不用典呢?‘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化用了秦觀的作品。”

左佑佑懂了,這也是古典文化圈不化用典故就會渾身難受的仿佛失去了筋骨的風雅之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