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的突然出現,著實出乎了眾人的預料,包括楊銳本人在內,都未想到呂布會現身其御賜婚禮之上。△¢四△¢五△¢中△¢文¢£,
楊銳與呂布的交情并不深,只是在最初的時候楊銳曾經予其有過一些恩典,不過后來楊銳也曾使用化形面具盜用呂布身份,成功挑撥起了其與董卓的火并。
在這個過程當中王允甚至應允了貂蟬與“呂布”的婚約,使原本該屬于呂布真身的橋段發生了不小改變。
后來董卓得以順利鏟除之后,王允與呂布曾經共同把持過一段朝政,對于這些事情呂布不會一無所知,應該有所耳聞才是。
因而楊銳此時見到呂布出現,第一時間便想到了貂蟬身上,正是由于楊銳的出現,原本呂布與貂蟬相交的命運線卻是變成了平行線,而今日貂蟬更是成為了楊銳的正妻!
此時的貂蟬正處于兌現的過程當中,原本是不可能出現在御賜大婚之上的,不過如此重要的象征性儀式怎么可以輕易錯過,程昱、郭嘉等人最終將主意打到了楊銳化形面具上面。
借助于楊銳的化形面具,程昱、郭嘉幾人在剩余的668名npc女子中間選出了一名替身,化為了貂蟬的形象,代替其完成了之前御賜大婚的各個過程。
因而眾人眼中看到的,仍然是楊銳的九名正妻、七十二名侍妾齊全,并不曾少了貂蟬。
只不過沒有人能夠想到,御賜大婚之上的“貂蟬”只是一個替身而已,貂蟬的真身此時正在天空之城居所內。正處于兌換到現實的過程當中呢......
雖說是呂布的來意不是很清楚。而楊銳與其關系也算不上深厚。不過來者皆是客,而且又是在御賜大婚這種場合之下,楊銳微微一定神之后就準備上前迎接呂布。
此刻楊銳的身邊有著高順、張遼、典韋、太史慈、于禁等歷史名將,呂布的武力雖然決絕,不過楊銳也不擔心對方會威脅到自己,何況現在楊銳的實力也并不是任人拿捏的。
對于呂布的實力楊銳已經有了不少的了解,當初其與董卓在長安城火并,就曾經單獨一人力敵董卓部眾數名武將。似乎還有留手的樣子,一直保留了一些與董卓回旋的余地。
最為能夠彰顯呂布實力的便是虎牢關一戰之時,呂布連斬方悅、穆順等將領,接著又傷了公孫瓚,幾乎是無人能敵,最終還是靠著劉大耳三兄弟有點兒流氓式的打法,才算是遏制住了發飆的呂布。
呂布的實力實至名歸、不容置疑,不過當呂布出現在楊銳御賜大婚現場的一刻,當初參加過虎牢關會戰之人反應也是最大的!
“逆子!爾何敢來?!吃吾一劍!”
“賊子看刀!”
其中反應最為激烈的便是丁原和公孫瓚兩人了,在呂布出現的第一時間。還未等到楊銳開口相應,這二人已是合身就要撲向呂布的方向。
不過這倒也不足為奇。丁原作為并州刺史之時,本來乃是呂布的義父,呂布是其最為器重的大將,然而經由當初四路兵馬進京之后,呂布卻是被董卓收買了過去,還差點害了丁原的性命。
若不是當初有楊銳出現,恐怕丁原的下場應該與史實當中相差不大!
饒是如此,丁原保下了一條性命,其并州勢力也是被呂布悉數掠奪了去,此前所有毀于一旦!
如此背叛當然是丁原所不能夠容忍的,因而明知道對方實力高絕,丁原也是在第一時間向呂布刺出了一劍。
公孫瓚與呂布的仇怨自是不用說了,當初虎牢關一戰,公孫瓚險些便死于呂布的大戟之下,身體受傷、顏面不存,這一仇恨公孫瓚一直都不曾放下過!
其實不僅僅是丁原和公孫瓚,在場眾人當中還有一些是經歷過當初虎牢關大戰的,比如楊銳身旁的典韋就是其中之一,此時他也握緊了手中的雙戟,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
呂布的實力絕對是恐怖的,但也有不少歷史名將并不遜色呂布多少,雖然并沒有過交手的歷史,典韋應該算是其中一個了。
“建陽兄、伯珪兄且慢動手......”
此時楊銳并沒有精力去關注典韋的表情,因為他很清楚,以公孫瓚和丁原的身手,即使兩人聯手也不會是呂布的對手!
“叮!”
“鏗!鏗!”
然而楊銳出言之時卻是已經完了,丁原和公孫瓚兩人去勢極快,而且以二人對呂布的仇隙,又怎可能是楊銳一句話所能夠阻擋下來的。
不過就在此二人近身之際,只聽到兩三聲簡短的武器交擊之音,呂布手中方天畫戟微動,幾乎是不動聲色地便將兩人全力出手的一擊給接了下來。
丁原的一劍自不必提,他原本勢力就要差上許多,幾乎是被呂布信手一戟便撩開了,甚至丁原本身都被震得退出了五六步之遠。
即使公孫瓚實力不俗,他全力攻出的一刀,也是被呂布輕輕點了兩下便擊打開了,情況僅僅是比丁原好了一點點而已,仍然也是退出了三四步之多。
要知道當初虎牢關之時,公孫瓚還是能夠與呂布走上兩招三式的,然而此時其全力一擊竟然是被呂布輕描淡寫地便化解掉了,呂布的實力看起來又有了不少的提升!
“諸位且慢動手!”
眼見著丁原和公孫瓚二人就要吃大虧,楊銳連趕兩步將二人拉在了兩邊,過程當中典韋等幾人自然是緊跟在楊銳的身邊以防不測,尤其是典韋躍躍欲試的表情更加濃郁了。
“二位大人,之前布為情勢所迫,或許一些個做法并不能被二位大人所理解,然而最終卻是布一手除掉了董卓老賊不錯吧?
只不過后來橫生枝節,為李傕、郭汜等人所圖,布兵力有限,無法周全官家而已。
布為天下人所誤解,其實又有幾人能夠洞悉,布亦是一心維護漢室天下矣!
吾之初衷亦與天下英雄無有不同,殊途同歸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