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游之三國超級領主

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流水生產

轉遷而來的匠人數量越來越多,有著相配套的安家措施,安置起來倒也十分順利。

而且除去4大類10個作坊聚集區之外,郡縣一級也都非常樂意接收這些匠人,因為各個郡縣也大都在謀劃著自己的產業,正需要某些方面的匠人。

于是,在4大類10個作坊放開了收攏相關種類匠人之際,其余行業的匠人也大都有序地流向三州各地,并得到了妥善安置。

自從單日工匠來投數量突破五位數數之后,工匠涌入的高峰期持續了近10個游戲日時間,之后才緩慢開始下降。

最多的一天,外地前來的工匠數量達到了30000多名,這還僅僅是工匠本身,不算各個工匠所帶的家屬。

到作坊式產業群推進制度發布一個游戲月的時候,累積遷往楊銳所轄三州之地的工匠數量已經超過了25萬人之多,連同家屬整家搬遷之后,楊銳領地范圍內增加的領民數量超過130萬名。

主要是楊銳的安家措施太實惠了,而且楊銳三州之地的富庶早已經聲名遠播,因此匠人們絕大多數都是舉家前來相投。

對于匠人們的異動,其他諸侯與各地大小勢力自然不愿意看到,他們雖然大多并不如何重視產業生產,但是人口的流失、手藝的流失卻是十分明顯的。

不過這些勢力也無法真正阻撓匠人們涌向楊銳三州轄地,主要是楊銳所采取“報銷路費”的舉措太有效了,此“路費”所指的可是前往三州之地的傳送費用。

因而匠人們也不擔心會受到阻撓,最多就使用傳送陣傳送就是。

至于一筆不小的傳送費用,最多是尋找個推薦方先借一下,在楊銳推出了一系列鼓勵措施之后,不管是商盟成員還是其他行商等勢力,對于推薦的熱情都不低。

推薦匠人的數量可是代表著商盟評級以及東海幣兌換額度的,此時大多數從商之人都十分看重這兩樣東西。

如此情況之下,匠人們要借一筆傳送費用并不困難,何況這筆費用到達東海王轄地之后便會立即被償還了呢。

當然了,也并不是所有的工匠都能夠達到目的,特別是涌向東海王轄地的工匠暴增之后,總還是有些無法達成心愿之人。

一月時間所轉移的匠人數量多達25萬余,只不過其中大多都是高級及以下工匠,眾多工匠當中竟然沒有一人能夠達到專家級,更不用提大師級了,讓楊銳好生惆悵了一番。

工匠層次到了專家級以上,才是真正的可堪大用,就比如當前楊銳手中的專家級木匠焦文,從墨家機關器具到各種大船,都為楊銳出了很大的力氣。

而且機緣巧合之下,此時焦文通過使用大師卷軸,工匠層次已經達到了大師級,并通過家傳神秘木盒以及墨家傳承固定了下來,所能夠為楊銳做的事情就更廣泛了。

此時楊銳手中還有另外一名專家級以上人物,便是擁有專家級裁縫技能的貂蟬!

貂蟬的身份雖然不同,沒有人會要求她去干些什么,不過貂蟬還是參與了流云大帳建造、軒轅壇建造等幾個項目,出了不少力氣。

關鍵是有些物品的建造條件等會嚴格要求參與工匠的等級,有時候缺少相應等級的工匠,很可能就會造成某個建造過程的停頓。

專家級、大師級等高等級工匠人才的作用也就凸顯了出來,類似焦文這樣的大師級工匠,甚至能帶動一個大行業的興起,價值更是不可估量。

然而這一類人無論在何處都將充當重要的角色,其作用甚至不亞于歷史名將/歷史名士等,想要獲取的確是比較困難的。

對此楊銳有著一些心理準備,不過25萬余名工匠當中都未出現一名專家級以上人才,楊銳還是暗自有些無奈的。

好在除去高層次人才方面是個空白之外,楊銳首推的4大類10處作坊產業聚集區建設發展都十分順利。

各類作坊的建造圖紙自然不會短缺,楊銳從一開始就令人做好了大量建造施工的準備,在各地人力調動充分的情況下,10處作坊聚集區建設速度空前。

這些作坊產業聚集區,不但考慮到了生產場地建設,同時也考慮到了工匠親屬的安置。

而隨著“技術移民”浪潮的洶涌,工匠人才也隨之蜂擁而來,隨之也將新落成的各個作坊、安置住房迅速填充了起來,在最短的時間內步入到了正常生產當中。

“哥哥,總覺得這條酒坊大街還是缺少了一點什么,絲絲嫂子、曉楠嫂子,你們說呢?”

在蘭陵縣城之內專門化作酒業作坊聚集區的西城區域,小惠與楊銳、任絲絲、陳曉楠正悠閑的逛著街,實際上是楊銳帶幾人參觀新落成的4類10處作坊產業聚集區。

“我覺得吧,還是缺乏現實當中流水生產的感覺,就像這條街吧,雖然酒業生產作坊已經形成了規模,但仍舊還是各行其是,各干各的一攤子。

如此流程之下,即使按照統一的生產標準,各個作坊所釀造出來的酒水總還是有著一些差別的,最為重要的是效率提升不上來。”

也許是小惠喊得習慣了,無論是任絲絲還是陳曉楠都沒有在意“嫂子”的事情,其中陳曉楠更是對當前作坊式聚集區有著一些見解,開口言道。

對于陳曉楠所言,楊銳又如何不清楚,但是卻沒有解決問題的很好辦法,農耕背景之下,能夠將同類產業集中起來,實現專項生產以及原料、產品的統一調度就已經很不錯了。

“嗯,這也是個老問題了,不過造船、木器那邊已經在初步嘗試配件流水生產了,若是工序熟練起來的情況下,應該能夠將生產速度提升不少。”

想到三大船塢、木器作坊聚集區那邊的情況,楊銳頗為滿意地言道。

正如楊銳所言,當初楊銳為了趕制樓船,曾經拉出了7個樓船生產組,那時雖然也是各自忙活各自的,不過相互之間也有著少量部件借用的經驗。

在此經驗之上,三大船塢作坊聚集區此時已經開始嘗試分工協作,將船只建造部件分開來生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