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七百三十四章:災事司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筆趣閣]

https://最快更新!無廣告!

山西這次的地震很嚴重,用后世的話說,震級至少在七級以上,才會造成這種損失。

奏疏上說,靈丘全城盡塌,壓死百姓五千二百余人,往來商賈,駐守官軍,更是不計其數。

就連城中的枯井,涌出來的也都是黑血。

這次地震,最開始是從天啟六年三月初五日丑時發生的,山西靈丘、渾源州多地突發地震,至今已經連震一月有余。

全山西震搖數十次,包括靈丘在內,多地全城盡塌,官府停擺。

除去靈丘,渾源州也是一樣,據說是官民廬舍無一存者,壓死百姓又有四千三百余人。

屯守在渾源州官軍的軍營直接變成廢墟,多地衛所盡毀,往來商賈及各地行人還沒算,如果全算上,也有近萬人了。

靈丘知縣、渾源州知州,甚至于山西御史、布政使等高級官員,也有十余人死于此次地震之中。

正是因為地震一開始就摧毀了多地的官府,連督辦司也未能幸免于難,加上這次的災情實在嚴重,地方官員多有隱瞞不報。

這才導致地震發生一月之后,消息才傳至京師。

覺山寺在靈丘縣東南二十里處,創于北魏太和七年及遠大安六年,此次地震中,廟貌摧殘,遺址故墟,杳莫可尋。

如果只是山西省內,還好說,主要是這次就連邊關大同府,也是所屬俱震。

大同府發生地震的時間,大概靈丘首次地震的半月后。

當時是,大同府從西北起東南而去,其聲如雷,搖塌城樓城墻二十八處,邊關城隘震塌十二所。

蔚州、廣昌、隆平連日震聲如雷,城垣頹壞,官民廬舍搖毀無數,人多壓死,地裂水涌。

就連大同總兵張萬邦,都在帥府與眾將議事時遭遇突發地震,被房梁險些砸中。

最后張萬邦雖然從府城逃了出來,精銳親兵和大同軍卻損傷不小,其本身更是身受重傷。

當天被壓死在城內的,還有亂嶺關守備千總張畢、威平堡駐防百總林山,偏嶺口守備千總吳大用等十八人。

其中,官職最大的是安東中屯衛的指揮使龔用,這已經相當于大同府第三高的軍職了。

天啟一朝至今,就連林丹汗大規模南侵,都沒有給重兵防備的大同府造成這種傷亡。

好在眼下北疆形勢已定,倒是能從容應對。

不然,如果這個機會被西虜諸部抓到,大舉來犯,大同府真不一定能擋得住了。

內閣諸位閣老,兵部尚書王洽以及英國公張維賢,看了這份奏疏,臉色都不是十分好看。

武英殿大學士溫體仁說道:“陛下,這次地震恐怕還不只限于山西。”

“近日,坊間有所傳聞,說是京師昌平府,有輕微震感,似乎是已經蔓延到了畿輔一帶。”

張維賢點頭,說道:

“此事臣知道個大概,昌平府現下已經是人人自危,許多百姓爭相恐后往京師而來。”

“民間謠言四起,陛下還是早作決斷,萬一京師再生大震,損失無可估量。”

朱由校點頭,神情中的疲憊一掃而空。

現在回去休息是顧不上了,看來天啟六年這一關,真不是好過的。

從年初的詭異事件接踵而至,到眼下自山西而起的連環地震,這明末,天災為什么這樣多?

心累,朱由校現在是真的心累。

因為他知道,這還沒到崇禎年間,崇禎十七年間,各種地震天災,更是多如牛毛。

不當皇帝還是第三視角,現在自己是第一人稱,做了皇帝,方才明白,明朝能在這種情況下挺了這么久,屬實也不太容易。

這就不是單單有錢能擺平的事,就算你有錢有兵,在這種生產力低下的年代,也經不住這種天災。

別的不說,以現在后金的國力,這樣的地震,只需要一次,沒個五十年,他們根本不用再想入主中原的事。

一次天啟二年的五省大地震,到現在大明也沒完全緩過來,又來一個規模更大的。

最主要的是,這次的地震還有愈演愈烈,自山西向整個北方蔓延的趨勢!

難,太難了…

后世會出現所謂“天要滅明”的傳聞,而白蓮教妖言惑眾,屢禁不止,也就不足而奇了。

老百姓能有什么,不過是一座小屋,幾畝田地。

一次地震,就連堅固的城防角樓都能震塌,就連官府衙門都抵擋不住,何況是他們的廬舍。

流民四起,已經遭到地震的地方,家破人亡,官府停擺,朝廷賑災,遙遙無期。

還沒有地震的,聽聞多地近日都有了震感,更是人心惶惶!

再加上白蓮教在民間傳播謠言,所謂“無生老母下凡普救世人,天要滅明”的傳聞,又開始出現。

挺好個局面,一下子就敗壞下去了!

朱由校強打精神,揉了揉太陽穴,盡量讓自己精神起來,疲憊的問道:

“事情已經如此,諸位都是朕的肱骨大臣,都說說吧,應該怎么做。”

內閣首輔魏廣微道:“應該立即賑災!”

“地震是從靈丘開始,朝廷就從靈丘開始賑災,搜捕被埋在廢墟下的百姓,能救一個是一個!”

東閣大學士胡士廣自從那次下去山西回來,就變得異常老實,被皇帝強行綁在了一條船上,自然要本本分分的做事。

這次賑災,他也沒想著渾水摸魚,直截了當的說道:

“陛下,臣贊同首輔的話,這次地震大有愈發嚴重之勢,各地災民遍野,朝廷若不及時賑災,山西恐再生民變。”

“是啊,民變、民變…”朱由校叨咕一句,道:

“各位閣老說的不錯,朕正有此意,朝廷此后成立一個災事司,隸屬戶部,專管各地災害預防、賑災事宜。”

“災事司的大使,各位有沒有人選”

眾人對視幾眼,都沒有說話,朱由校看向溫體仁,說道:“溫愛卿新到內閣,有沒有人選?”

溫體仁猜得到皇帝的意思,立即躬身說道:

“回陛下,臣在山東時,認識一個曾在南京餉司,名喚楊嗣昌,此人忠貞可用,甚得民心。”

“楊嗣昌…”朱由校佯裝第一次聽見這個名字,實際上,這個人,他早就知道。

楊嗣昌,便是后世提出“十面張網”之策,替崇禎皇帝背鍋,明朝最后一個肯作為的兵部尚書了。

雖然他在文人口中的風評不怎么樣,但是起碼朱由校覺得,現在這個情況,是可以用一用的。

想了想,點頭說道:

“既然如此,召楊嗣昌進京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