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南北教育資源相差太多,毫不客氣地說,至少差了百年。顧知縣那會兒顧知縣能撿到合適的一個秀才,運氣乃第一要素。突如其來了個舉人,顧遙下意識地覺得有問題。
路夫人會心一笑,道:“谷舉人是密云人,今歲二十出頭,永樂四年會試落第后,立誓不中進士不出仕。這不,先去找了我家老爺,才又過來的,才耽誤了時辰。”
顧遙恍然。
舉人想找人指點,不是大儒就是進士前輩。在順天府,別說大儒,就說進士,翻翻歷年榜單,看下那些進士的戶籍,便知這事有多難。
明初最夸張的一次大比,是洪武三十年。
那年春榜進士,北方學子的個數,大寫的零。北方學子鬧了一場后,朱元璋在夏季又開了一場會試,特意增加了幾十名北人進士,才了結這樁公案。
看好了,是北人進士,不是北平進士。
那年夏榜的進士,頭名是山東的,下剩的大都也是山東、河北兩處的。順天府,或者說北平布政司,咳咳,真沒有。而順天府各級官員,從上到下一共三進士,路知府是其中一個。先見路知府再來蒙學館,想必,這是做好了私下交易。
顧遙如此猜測著,面上笑道:“原來,谷舉人和武安侯是同鄉。”
顧遙說得肯定,路夫人又同她親近,谷舉人便以為她是路家人,因而頷首,溫聲道:“小生能有今日,全賴武安侯相助。小生無以為報,只好將一身本事,教與鄭四爺,以報侯爺恩情。”
顧遙低頭不語。
真能裝!這里獲利最多的,便是你好嗎?來蒙學館,不僅能繼續報鄭家的恩,給自己找了免費的師父,又能掙到銀子,天字堂的月薪五兩……
搞清楚來龍去脈后,袁方方上前作揖,笑道:“如此再好不過了,有谷舉人在,天字堂便能開課了。”
谷舉人忙問天字堂是什么,一聽是做制藝的,忙道:“在下才疏學淺,與制藝不大通,當不得天字堂的夫子。”
顧遙豈肯聽他磨嘰,只道:“谷舉人過謙了。若是天字堂有人報,還請谷舉人免為其難接管一下。”
谷舉人原本只當顧遙是路家的孩子,這會兒聽她口氣生硬,硬是壓著不悅,問路夫人:“這位姑娘是?”
“忘了介紹,這位是宛平知縣顧仲和之女,這蒙學館,便是顧姑娘在保定候的支持下建造的。”說完,路夫人又指著袁方道,“這位袁夫子,是蒙學館的館長。”
十一二歲的姑娘開書院,十五六孱弱的少年做館長,這是有錢人家的任性不成?
谷舉人開始后悔了。
跟來的鄭聰,卻是好奇地看著顧遙,問:“你就是顧姐姐?”
顧遙頷首,小家伙立即奔向顧遙,爬上她的膝蓋,在她耳畔低聲道:“三哥叫我保護你。”
說完,不等顧遙說啥,小家伙轉過頭來,對谷舉人道:“你要聽顧姐姐的話,不然,我不跟著你讀書了。”
顧遙扶著搖搖晃晃的小家伙,面上哭笑不得,心底卻是抑制不住的歡快。
鄭智的用心,好溫暖。
心情愉悅了,顧遙看谷舉人也沒那么不順眼了。明白時下讀書人都有些破性子,她上前一步,站在袁方側后方,望著谷舉人道:“前日看到一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小女子不才,以‘小人不知天命本為天命,君子使其知令其畏亦為天命’破題,,不知谷舉人意下如何?”
谷舉人微怔,回神后,贊道:“顧姑娘所言君子令小人知天命,恰乃為官者所行之事,沒有比這更好的回答了。”
袁方看了她一眼,很不給面子道:“這句,可是保定侯所破?”
顧遙怒:“袁夫子不信自己便罷了,怎能不信弟子?題目是孟爺爺出的,破題的是我,不信你問他去。”
“乖,不鬧。”
袁夫子不走心地安撫了徒弟一下,轉向谷舉人:“袁某雖小幾歲,讀書日子不比谷兄少幾何。奈何身子骨不行,不能參加科舉。無功名在身,不好做這天字堂的夫子,還望谷兄見諒。且路夫人方才只是提了一嘴,要考秀才的人并不多。即便有,也不見得來蒙學館。若來了蒙學館,那也不是外人,都是谷兄同鄉。谷兄略施綿薄之力,能叫順天多出一二秀才,乃順天府之幸。”
他把話說到這份上,谷舉人心下雖還有些別扭,卻再無推辭之理,不得不點頭應允。果然如袁方所料,無人報天字堂,谷舉人不由松了一口氣。
四月初二,蒙學館如期開課。
因鄭聰是鄭智一母同胞的弟弟,顧遙便把五歲的商哥兒也塞了進來,日日都來蒙學館,關注最多的,便是鄭聰和商哥兒所在的黃字堂。他們那一堂,均為六歲以下孩童,顧遙每次來的時候,便給大家整些吃的、喝的,順道教一教孩子們。不過月余,顧遙已成了這幫孩子心中的女神,天氣也漸漸熱了起來。
今年,顧遙卻不好去莊子上避暑。
玉米今年大面積種植,宋海棠和顧知縣幾個,忙得像個陀螺,穿梭于宛平農田,像一個技術員一樣,指導著玉米種植戶。宋海棠又是個小姑娘,即便又有武安侯府的軍士做保,玉米種植開導工作,也極為困難。
顧知縣忙,皇帝更忙。
安排北京大小事之后,山東山西一通轉悠,將昌平定為皇陵所在地。在北地官員實地考察之前,特從京師要了個人來。要的不是別人,顧知縣堂弟、顧遙三堂叔,御史顧禮卿是也。倒不是永樂皇帝欽點的,他只是要個御史,顧禮卿被其上司派來的。
顧知縣百忙之中抽空回來一趟,叫顧遙將私宅收拾出來,還道:“你三嬸必定跟來的,仔細些。”
顧遙一面應諾,一面問:“三嬸跟著三叔,母親怎不來?”
顧知縣面帶遺憾道:“不同的。你三嬸是我們的小師妹,若無你三嬸啊,你三叔的仕途可不會這般順利。你母親呢,她來了也幫不上什么,不若在家照料你祖母、兄長姐妹。”
“哪有人天生就會的?母親不會,爹爹教就是了。”
顧知縣嘆道:“后宅交涉,爹也不會啊。”
顧遙不放棄,仍道:“那爹讓母親過來唄,正好和三嬸學學。”
“此事再議。”
顧遙撇嘴。
顧知縣這么說,就是不愿意談,以后也不要提的意思。想著她爹這些年跟個和尚似的,顧遙忽然道:“爹,你不會在為我姨娘守身如玉吧?”
顧知縣落荒而逃,顧遙目瞪口呆。
。妙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