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聲被竊聽后,我成了大唐團寵

第十章

←→::mayiwsk

后來啊,武則天竟然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作為一個女子,在唐朝這樣的男尊女卑時代,她可真是人生的贏家啊。李世民坐在龍椅上,聽著李清歌講述未來之事,心中不禁感慨萬千。雖然這是未來的事情,尚未發生,但他對李清歌有一種莫名的信任,覺得她的話十有八九能成真。

“真沒想到,這個武媚娘,后來竟然成了獨攬大權的女皇帝,武則天這個名字,聽起來就霸氣十足!”李世民感嘆道,眼中閃過一絲復雜的神色。他想起武媚娘那妖嬈的身姿和狡黠的眼神,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情緒。

“哼,我雖承認女子能走到這一步確實不易,但唐朝是我們李家的天下,怎能容忍外姓人,尤其是這種亂政的女人,來竊取皇位呢?”李世民的話語中帶著一絲憤怒和不甘。他無法接受一個女人竟然能夠篡奪李家的江山,這對他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恥辱。

“看李治這小子,現在還不能急著立他為太子,我得再觀察觀察。”李世民沉吟道。他目光深邃,凝視著殿下的群臣,仿佛在尋找著什么答案。雖然暫時沒有儲君,國家根基可能會有點動搖,但草率決定也不是對大唐負責的做法。他必須慎重考慮,選出一個能夠擔當大任的儲君。

“武媚娘,我非得找到她除掉不可,這女人留在世上,就是個禍害!”李世民想到這里,眼神銳利如刀,仿佛能夠穿透一切障礙,直視著武媚娘的藏身之處。他決心要除掉這個禍患,以免她日后對大唐造成更大的威脅。

李世民突然宣布:“李治年紀還小,不能立為太子,其他人也不合適,儲君的位置就先空著吧。”他臉上神色嚴峻,顯然很不高興。這個決定讓群臣們感到意外和不安,他們紛紛議論起來,猜測著李世民的真實意圖。

“陛下,儲君之位不能長久懸空啊,這對朝局不利!”長孫無忌看到李世民態度有變,心里既疑惑又不甘。他生怕儲君之位落到別人手里,對長孫家不利。因此,他急忙站出來表達自己的擔憂。

“你想抗旨嗎?”李世民瞪了長孫無忌一眼,怒氣已經寫在臉上了。他無法接受有人質疑他的決定,尤其是在這個關鍵時刻。

“臣不敢。”長孫無忌見李世民發怒,聲音都弱了幾分。他趕緊退了下去,不敢再多說一句。他知道李世民的脾氣和威嚴,不敢輕易觸碰他的底線。

“不要再多說了。”李世民冷冷地說了一句,長孫無忌只好唯唯諾諾地退下。他心中充滿了不甘和疑惑,但也不敢再多說什么。他知道李世民的決定不是輕易能夠改變的。

李世民怎么突然變得這么有主意了?之前還想立李治呢,現在又改變主意了。群臣們心中充滿了疑惑和不解。他們紛紛猜測著李世民的真實意圖和背后的原因。

歷史記載的不一定都是真的,但大勢所趨可能就是這樣。李治后來還是成了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有人心中暗自嘀咕著。他們知道歷史的走向并不是輕易能夠改變的,但也無法預測未來的具體細節。

李世民生氣也是正常的。小孩子哪里懂什么國家大事?暫緩立儲也是合情合理的。有人為李世民的行為辯解著。他們認為李世民是在為國家大局著想,不愿意輕易做出決定。

朝局穩定,李世民自然有他的打算。如果最終還是要立李治為太子,那也得慎重考慮。有人這樣分析著。他們知道李世民是一個明智的皇帝,不會輕易做出決定,一定會慎重考慮各種因素。

李世民看了一眼李清歌,心里嘆了口氣:“可惜啊!如果這孩子是我的兒子,我肯定會立他為儲君。雖然他志在閑云野鶴,但把江山交給他,我也能安心。”他心中充滿了對李清歌的贊賞和惋惜。他知道李清歌是一個有才華和智慧的人,如果能夠成為他的兒子,一定會是一個出色的儲君。

“可惜他不是我的兒子。”李世民心里又嘆了口氣,眼神微微暗淡下來。他知道現實是無法改變的,李清歌并不是他的兒子,他無法將江山交給她。

“這件事先放一放吧,我回去再好好想想。時候不早了,我也累了,退朝吧。”李世民宣布道。他站起身來,準備離開大殿。他知道這個決定需要慎重考慮,不能輕易做出決定。

“退朝!”內侍高聲宣布道。百官們雖然對李世民的怒氣感到疑惑,但儲君之位不是他們該操心的事,于是紛紛散去。他們知道李世民是一個明智的皇帝,一定會做出正確的決定。

只有長孫無忌,臉色陰沉地離開了大殿。他心中充滿了不甘和憤怒,覺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他決定去找長孫皇后商量對策。

“今天朝上的事情真是出乎意料。”長孫皇后也對李世民的舉動感到驚訝。她知道自己的兒子承乾并不成器,其他兒子也平庸無能,而李治雖然有些才華,但年齡尚小,并不足以擔當大任。因此,她對李世民的決定感到十分困惑。

“陛下的心思難測啊,儲君之位雖然重要,但我們長孫家的興衰也系于此。我不能不爭取。”長孫無忌說完,長嘆一聲。他知道自己必須爭取儲君之位,否則長孫家的地位將會受到威脅。

“這件事先不急著動手,承乾不成器,其他兒子也平庸無能,李治或許最終會成為儲君。既然陛下發怒了,我們就先等一等時機再行動吧。”長孫皇后也嘆了口氣。她知道自己的身體日漸衰弱,承乾立為儲君的希望渺茫。而李治雖然有些才華,但年齡尚小,并不足以擔當大任。因此,她決定先等一等時機再行動。她相信只要有機會,長孫家一定會再次崛起。

“哎,現在看來,也就這條路能走了。”長孫無忌嘆了口氣,眉宇間流露出無奈與掙扎。他深知儲君之位的重要性,更明白這其中的利害關系,但心中那份不甘卻讓他難以輕易放手。他抬頭望向窗外,天空灰蒙蒙的,仿佛預示著未來的不確定。

這事兒要是放在平常,就像個不起眼的序曲,輕輕一帶就過去了。然而,因為太宗的猶豫與遲疑,儲君的位子就這么暫時擱置了,像一塊巨石懸在每個人的心頭。朝堂之上,百官們各懷心思,卻都默契地保持著沉默,不敢輕易觸碰這個敏感的話題。

第二天,李清歌像往常一樣坐著轎子進宮。按規矩,四品的官兒是沒資格坐轎的,但這可是太宗給的特別恩典。轎子外,陽光明媚,微風輕拂,然而轎子內的李清歌卻懶洋洋地躺著,仿佛對這一切都不感興趣。她身穿一襲淡雅的衣裙,發絲隨意地披散在肩上,眼神中帶著幾分慵懶與隨性。

突然,她看到魏征臉色不好看,瞅了她一眼。那眼神中似乎帶著幾分不屑與冷漠,讓李清歌心里有些納悶。然而,她性格懶散,不愿多事,也就沒當回事,只是懶洋洋地瞥了他一眼,便繼續閉目養神。

“走吧。”李清歌對轎夫說了聲,轎子便應聲而動,繼續前行。轎夫們步伐穩健,轎子輕輕搖晃著,仿佛帶著李清歌穿越在時光的隧道中。

魏征看著這一幕,心里更加不滿。他性格耿直,是典型的守舊派,對李清歌這種懶散、不拘小節的態度十分看不慣。他覺得李清歌根本配不上太宗的恩典,更不配坐在那頂御賜的轎子里。

“停!”魏征突然大聲喝道,聲音中帶著幾分憤怒與不滿。

李清歌抬手示意轎子停下,轎子轉了個彎,面對著魏征。“魏大夫,您這是什么意思?”李清歌懶洋洋地問,語氣中帶著幾分不耐煩。她并不想和魏征多糾纏,只想趕緊進宮去。

“程將軍威風凜凜,可惜推薦的紅薯種植法并未帶來大豐收,恐怕陛下和洛陽的百姓都要失望了。”魏征冷冷地說著,眼神里滿是不屑與嘲諷。他又瞥了李清歌一眼,“陛下御賜的轎子,丞相您坐著可還安穩?”

以前太宗賜給李清歌轎子的時候,魏征就極力反對,說李清歌的德行配不上這待遇。然而最終他還是沒能阻止太宗的決定,這讓他對李清歌更加厭惡。他覺得李清歌就是一個只會阿諛奉承、沒有真才實學的人。

李清歌疑惑地看著魏征,心里有些郁悶。她不知道魏征一大早哪來這么大的火氣,更不知道他為什么會對紅薯的收成如此不滿。她絞盡腦汁想了想,突然記起一件事。現在這個時節,饑荒已經開始了,而且大唐似乎又遇到了新的麻煩……

李清歌心里一緊,但表面還是保持著那份淡泊與隨性。她想既然已經來到了這里,就安之若素吧。到了朝堂上再商量對策也不遲。

“挺好的嘛,魏大夫要是喜歡,也可以請陛下賜您一頂。”李清歌斜眼看著魏征,悠閑地說。她的話語中帶著幾分戲謔與調侃,仿佛并不把魏征的嘲諷放在心上。

“魏某不會那些阿諛奉承的本事,自然沒這福氣。但人在做天在看,只希望程將軍這轎子坐得安穩。”魏征繼續說著,臉色依舊不好看。他的話語中帶著幾分冷峻與決絕,仿佛對李清歌充滿了敵意。

李清歌無語地看著魏征,感嘆他性格直又倔。她不想繼續糾纏這些小事,便又吩咐轎夫繼續向大殿前進。轎夫們應聲而動,轎子再次穩穩地前行在宮道上。

魏征則是一臉冷峻地跟在后面,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對李清歌的不滿與敵意。他覺得李清歌就是一個只會享受、不會為國家著想的人。然而他卻不知道,李清歌雖然表面懶散隨性,但內心卻充滿了智慧與謀略。

朝堂之上,氣氛凝重。太宗高高在上地坐著,雖然表面看不出什么情緒,但眉宇間卻透露出一絲憂慮。百官都低著頭,默不作聲,仿佛都在等待著一場風暴的到來。

“陛下,如今饑荒已經蔓延到全國各地,百姓流離失所,很多人都涌向了洛陽,路上死傷無數。”一位大臣站了出來,聲音中帶著幾分沉重與悲痛。他的話語像一把刀,刺破了朝堂上的寂靜。

“而且蝗災又起,百姓辛苦耕種的莊稼大多被毀,再這樣下去,只怕到處都是餓死的人了。”另一位大臣也站了出來,他的聲音中帶著幾分焦急與無奈。他的話語像一股寒風,吹散了朝堂上的溫暖。

“陛下請速作決斷,不然洛陽將成為難民的聚集地,城外的百姓也將面臨同樣的命運。”又一位大臣站了出來,他的聲音中帶著幾分懇求與期待。他的話語像一道閃電,劃破了朝堂上的黑暗。

群臣紛紛上奏,卻都拿不出什么好辦法。他們都知道這場饑荒的嚴重性,但卻不知道該如何去解決它。他們看著太宗,眼神中充滿了期待與無助。

太宗端坐在龍椅上,表面平靜內心卻如沸水般翻滾。群臣說的這些,他何嘗不知道?但紅薯剛剛收獲,只能暫時緩解洛陽的困境。難民如潮水般涌來,這點糧食又能救得了多少呢?他的心中充滿了無奈與焦慮。

國庫雖然還有些余糧,可以解燃眉之急,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他必須想出一個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場饑荒。

“傳旨,即刻起設立粥棚,開倉放糧,并從國庫撥出五百萬兩銀子用于賑災。”太宗略加思索后,下達了命令。他的聲音中帶著幾分堅定與決絕,仿佛已經做好了決定。

他心里清楚這只是權宜之計,但目前確實沒有更好的辦法了。他必須盡快解決這場饑荒,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太宗真是慷慨啊,一次饑荒就撥出五百萬兩銀子賑災,開國以來恐怕沒人能比得上了。一位大臣在心中默默贊嘆著太宗的慷慨與大方。

不過這樣的效果恐怕也只是暫時的,填飽肚子容易,但長久的生計怎么解決呢?另一位大臣在心中默默思考著這個問題,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憂慮與無奈。

國庫的錢財都來自百姓的稅收,現在不斷往外支出卻不見進賬,這可不是長久之計啊。最終還是會導致民不聊生國庫空虛的。又一位大臣在心中默默擔憂著這個問題,他的話語中帶著幾分沉重與悲痛。

太宗雖然慷慨但后宮恐怕也得跟著節儉過日子了吧!一位女官在心中默默猜測著后宮的情況,她的眼神中充滿了好奇與關切。

其實這事兒也不難解決饑荒嘛繼續種紅薯就是了。一位大臣在心中默默提出了這個建議,他的話語中帶著幾分輕松與隨意。然而他卻不知道,紅薯的種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那些受了國家恩惠的難民也應該讓他們勞動以報答國家的恩情。另一位大臣在心中默默提出了這個建議,他的話語中帶著幾分嚴肅與認真。然而他卻不知道,這些難民已經疲憊不堪,他們需要的是休息與幫助,而不是更多的勞動。

李清歌在心里默默盤算著這些想法,她的眼神中閃爍著智慧與謀略。她知道這場饑荒的嚴重性,也知道太宗的無奈與焦慮。她必須想出一個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太宗聽到李清歌的想法后,也漸漸有所領悟。他看著李清歌,眼神中充滿了贊賞與期待。他知道李清歌是一個有智慧、有謀略的人,他相信她一定能夠想出一個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場饑荒。

李清歌的主意挺實在,她緩緩說道:“咱們得趕緊開倉放糧救急,同時鼓勵老百姓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用勞動來穩定國家。這樣一來,既能解決眼前的困境,又能為國家長遠打算。”

“這話說得對啊,給別人魚吃,不如教他怎么釣魚。太宗皇帝心里肯定也明白這個理兒。這些難民因為饑荒流離失所,但他們可不是啥廢人,都有手有腳的,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就能重新站起來。”一位大臣點頭贊同,眼神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特別是那些年輕力壯的難民,個個都是能干活的好手。國家先設粥棚救濟他們,讓他們有個緩沖,然后可以組織他們開荒種田來回報社會。種紅薯啊,這玩意兒兩個月就能收成,既快又穩。”李清歌的話語中帶著幾分自信與堅定,仿佛已經看到了豐收的景象。

“兩個月的時間,太宗皇帝肯定能想辦法湊齊糧食。要是這都做不到,那皇帝這位置坐得也太虛了點兒。”另一位大臣笑著打趣道,但話語中卻透露出對太宗的信任與期待。

“國家和老百姓啊,那就是相互依存的,就像水可以載船,也能翻船一樣。太宗皇帝對老百姓好,老百姓自然也會用豐功偉績來回報他。”李清歌的話語中帶著幾分深情與感慨,仿佛已經看到了國家與老百姓和諧共處的美好未來。

此時的太宗皇帝坐在龍椅上,聽著李清歌的話,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他驚訝于李清歌的見識與智慧,更感動于她對國家與老百姓的深情厚誼。他連連點頭:“對對對,水既能載舟也能覆舟,教人捕魚比直接給魚吃強多了,這話真是說到點子上了。”

想當年,太宗皇帝也在琢磨怎么治國理家,但這話卻沒說出來過。現在看來,李清歌說的才是真道理,國家和老百姓就得這么相輔相成。他心中對李清歌的贊賞之情溢于言表,看向李清歌的眼神中也多了幾分溫柔與期待。

“李清歌這家伙,別看她平時懶洋洋的,腦子可不比朝廷里的那些謀士差。”太宗皇帝心里頭那個高興啊,他覺得自己仿佛找到了一個寶藏,一個能夠為國家帶來無限可能的寶藏。

“有李清歌在,我就像多了個全能軍師似的。她幾句話,就幫我解決了大半的煩惱。”太宗皇帝在心中默默念叨著,對李清歌的信任與依賴也愈發深厚。

然而,就在這時,太宗皇帝的眉頭又皺了起來。他開始擔心起蝗災來:“這蝗災啊,真是個頭疼的問題。”今年的莊稼全毀了,這是板上釘釘的事兒。就算再種,也得等明年。可蝗蟲要是再這么鬧下去,就算有再多的良田,老百姓也得餓肚子。

太宗皇帝眉頭緊鎖,思前想后,卻始終想不出一個妥善的解決辦法。他看向群臣,希望他們能夠給出一個合理的建議。然而,群臣們也都面面相覷,無計可施。

就在這時,太宗皇帝又看向了李清歌。他心中更加確信,這個家伙絕對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相信,只要李清歌愿意,她一定能夠想出一個解決蝗災的辦法來。

李清歌感受到了太宗皇帝的注視,心中不禁有些忐忑。她暗自嘀咕:“太宗咋老盯著我看呢?不會是又想讓我給他出主意吧?哎呀,紅薯的事兒就夠我頭疼的了,我可不想再摻和這蝗災的渾水了。”

然而,盡管心中有些不情愿,李清歌還是無法忽視太宗皇帝的期待與信任。她開始認真思考起蝗災的問題來。她回想起自己曾經聽過的一些關于蝗蟲的知識,突然靈光一閃:“對了,蝗蟲其實是可以吃的!”

這個想法一冒出來,李清歌自己都有些驚訝。她趕緊整理了一下思緒,然后向太宗皇帝說道:“陛下,臣有個想法,或許可以解決蝗災的問題。”

太宗皇帝一聽這話,眼珠子都快瞪出來了:“啥?蝗蟲能吃?”這在唐朝可是個新鮮事兒,他從未聽說過有人吃蝗蟲的。

“沒錯,蝗蟲不僅能吃,還健康美味呢,我可不是瞎說的。”李清歌一本正經地說道,她的眼神中閃爍著自信與堅定,仿佛已經看到了人們歡歡喜喜地吃蝗蟲的場景。

太宗皇帝看著李清歌那認真的模樣,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好奇與期待。他想了想李清歌之前說的話,都一一應驗了,于是也就相信了她。

“哈哈,有趣,真是太有趣了……”太宗皇帝笑了起來,他的笑聲中帶著幾分驚喜與愉悅。他轉頭看向尉遲敬德:“尉遲將軍啊,剿蝗的事兒就先放一放吧。現在咱們的重點啊,還是得防著突厥人。至于這蝗災嘛,就交給李清歌來處理吧。”

太宗皇帝的話語中帶著幾分輕松與自信,仿佛已經看到了蝗災被解決的景象。而群臣們聽到太宗皇帝的話后,也都紛紛點頭贊同。他們相信,只要有李清歌在,就沒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問題。

對于唐太宗來說,抵御突厥的侵擾,那無疑是頭等大事之一。他時常站在城墻上,凝視著遠方那片遼闊而神秘的土地,心中充滿了憂慮與決心。他知道,突厥的威脅如同懸在頭頂的一把利劍,隨時可能落下。

“太宗皇帝真是有遠見,他不打算用兵力去對付蝗災。”旁邊的一位大臣議論道,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對太宗的敬佩。

“不過,太宗的心思也是時明時暗的,現在大唐面臨內憂外患雙重困難,不知道他能不能妥善處理好。”又有一位大臣擔憂地說,他的眉頭緊鎖,顯然對當前的局勢感到十分焦慮。

說到烤蝗蟲這事兒,太宗可能還真沒想到過。其實啊,不光是蝗蟲能烤,田里的莊稼、園子里的蔬菜、山里的野味,哪一樣不能串起來烤了吃呢?李清歌,這位身材修長,眼神中總是閃爍著智慧之光的女子,心里默默想著,回味無窮。她仿佛已經聞到了那烤肉的香味,看到了星空下人們圍坐一起擼串賞夜的歡樂場景。

太宗聽了也忍不住咽了咽口水,他的思緒飄回了過去。那時,他常常狩獵,親手剝皮烤肉,那味道可比平時吃的飯菜香多了。他心想,蝗蟲或許也能像野味一樣,鮮美可口呢。

于是,太宗對群臣說:“各位愛卿,朕有個想法。我們平時狩獵得來的野味,都是烤了吃的,加點鹽就美味無比。烤食的樂趣,遠超過日常飯菜。蝗蟲也是野味的一種,朕想試試烤蝗蟲的味道,如果能吃,那就全國推廣烤蝗蟲,既能解決饑荒,又能控制蝗災。”

這話一出,朝堂上頓時炸開了鍋。大臣們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陛下,萬萬不可啊!”一位老臣顫巍巍地站了出來,他的臉上寫滿了擔憂。

“自古以來就沒聽說過蝗蟲能吃,萬一吃出問題來,可就是大禍了!”另一位大臣也緊跟著勸阻。

“陛下,請您三思啊!”群臣的聲音一個比一個響亮,他們顯然對太宗的這個想法感到十分震驚和不解。

李清歌在心里嘀咕:“這群人真是杞人憂天,烤蝗蟲能有啥毒?先拿老鼠試試不就知道了嗎?這美味他們沒嘗過,自然不知道其中的妙處。”她輕輕地搖了搖頭,對群臣的無能感到有些鄙視。

“貞觀大帝,可是個善于納諫、振興大唐的明君,怎么今天朝堂上這么多庸人,真是讓人笑掉大牙。”李清歌繼續腹誹,她的眼神中閃爍著幾分不屑和無奈。

不過,她心里也暗暗高興:“太宗的想法和我真是不謀而合,他的智慧遠超群臣。”她看著太宗那堅定的眼神,心中充滿了敬佩和期待。

太宗似乎聽到了李清歌的心聲,忍不住笑出聲來:“這小子,既夸我又自夸,到底啥意思?”但他心里清楚,自己雖然自負,但在這件事上,確實比群臣更有遠見。

“無妨,我們可以先在宮里試試烤鵝,看看是否安全無害,再推廣到全國。”太宗決定道,他的聲音充滿了自信和堅定。

“陛下,蝗蟲能否食用尚無定論,還是謹慎為好啊!”有臣子再次勸阻,他的聲音中帶著幾分焦急和擔憂。

朝堂上再次響起反對的聲音,太宗的臉色漸漸沉了下來。他掃視了一眼群臣,心中涌起一股無名的怒火。

“你們這群無能之輩,只會阻擾朕行事!蝗災如此嚴重,如果不能及時應對,如何安撫民心?”太宗怒斥道,他的聲音如同雷鳴一般,震得群臣心驚膽戰。

“你們可有更好的辦法?”太宗目光如炬,群臣頓時噤若寒蟬。他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卻沒有人敢站出來說話。

“既然沒有良策,蝗患又刻不容緩,那就按朕說的辦!”太宗斬釘截鐵地說。他的聲音中充滿了不容置疑的堅定和決心。

群臣面面相覷,憂慮之情溢于言表。他們知道,太宗一旦做出決定,就絕不會輕易改變。

“退朝!”太宗一聲令下,群臣紛紛退去。唯獨留下了李清歌。她有些驚訝地看著太宗,心中充滿了疑惑和不安。

“又留我?這皇帝到底啥意思?莫非……”李清歌心里犯起了嘀咕。但很快她又搖了搖頭:“應該沒什么惡意吧,不然怎么會留下我這么個女人呢?宮里佳人那么多他不找,偏偏留我,真是耽誤我逍遙自在啊!”李清歌心里雖然不滿,但也只能腹誹幾句罷了。她看著太宗那深邃的眼眸,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愫。她知道,這位皇帝的心中一定有著更大的謀劃和遠見。而她,也愿意成為他身邊的智囊和助手,共同為大唐的繁榮和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程愛卿啊,朕這想出來的烤蝗蟲的主意,你覺得能不能行啊?”太宗皇帝剛踏入內殿,就急不可耐地問起了李清歌,他的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仿佛一個急于展示自己的孩童。

李清歌一聽,心里微微一愣,隨即看向太宗,心里琢磨著:這不就是我之前想的嗎?豈止是可行,簡直是絕妙,還能讓大伙兒愛上吃蝗蟲呢!這太宗皇帝,還真是有我的心思呢。她的嘴角不自覺地上揚,眼中閃過一絲狡黠的光芒。

太宗和我真是越來越心有靈犀了,他做的很多事都和我心里想的一樣,這皇位真不是白坐的。李清歌心中暗自贊嘆,對太宗的敬佩之情又多了幾分。

我在朝堂上還沒吱聲呢,太宗就已經和我想到一塊兒去了,真是奇了!她心中暗自嘀咕,對太宗的洞察力感到驚訝。

看來陛下的治國之道是越來越精進了,真是值得慶賀啊!李清歌心中暗自慶幸,能遇到如此明君,實乃三生有幸。

李清歌心里轉得飛快,但嘴上說的是恭維皇上的話:“陛下英明神武,您的決策自然是順應天意,深得民心。微臣深信,這蝗蟲之患很快就會被您解決掉的。”她的聲音溫婉而堅定,充滿了對太宗的信任和敬仰。

太宗笑著點了點頭,看著李清歌說:“愛卿言之有理,化害為利,確實是妙計啊……”他的眼中閃爍著贊賞的光芒,對李清歌的聰明才智贊不絕口。

李清歌心里又犯嘀咕了:我剛才說的那些,真的能讓太宗這么高興嗎?她有些疑惑地看著太宗,心中充滿了不解。

難道陛下他……喜歡男的?那我以后可得小心了,我可是更喜歡女人多過男人啊!她心中暗自嘀咕,對太宗的性取向產生了莫名的猜測。

還是說,人都愛聽好話,連皇上也不例外?她心中暗自琢磨,對人性有了更深的體悟。

太宗看到李清歌的表情變化,臉上掠過一絲不悅,不明白他為什么會懷疑自己有龍陽之好。李承乾的事情已經讓他夠煩心的了,這種誤會他可不想再有。不過太宗畢竟是大度之人,沒有跟李清歌計較這些。他心中暗自嘆息,對李清歌的誤解感到無奈。

太宗話鋒一轉,說起正事來:“程愛卿,朕知道這次蝗災比預想的要嚴重得多,昨天御花園里都發現了好幾只蝗蟲。皇宮里都這樣了,民間的情況可想而知。可各地官員上報的都說糧食充足,可洛陽那邊難民成堆,這明顯就是報喜不報憂嘛。這些官員就知道夸大功勞,掩蓋過失,風氣越來越壞了。”他的聲音中充滿了憂慮和無奈,對官員的欺瞞行為感到憤怒和失望。

說到這里,太宗嘆了口氣,滿臉憂慮。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對國家的深深憂慮,對民眾的深切關懷。

李清歌聽著,心里直犯嘀咕:這些官員離洛陽那么遠,哪里知道真實情況啊,上報的時候自然是怎么好聽怎么說了。說真話怕惹皇上不高興,夸大其詞才是保命的招數啊!她對官員的虛偽行為感到不滿和鄙視。

太宗似乎能聽見李清歌的心聲,暗暗佩服他雖然不直接參與朝政,但看問題卻一針見血,真是個不簡單的人物。他心中暗自贊嘆,對李清歌的洞察力感到驚訝和贊賞。

太宗這眼神咋回事?咋這么曖昧呢!李清歌心中暗自嘀咕,對太宗的眼神感到疑惑和不安。她有些尷尬地笑了笑,試圖掩飾自己的不自在。

可怕,以后還是離他遠點好!她心中暗自決定,對太宗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太宗也知道這個誤會不好解開,只能無奈地搖搖頭。他心中暗自嘆息,對李清歌的誤解感到無奈和遺憾。

“程愛卿啊,對于這種官員欺上瞞下的行為,你有沒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啊?”太宗問起了李清歌,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期待和信任。

李清歌微微一愣,隨即想了想,說道:“陛下英明神武,自然能想出好辦法來。微臣才疏學淺,不敢隨便亂說。”她的聲音溫婉而謙遜,充滿了對太宗的尊重和敬仰。然而,她的心中卻在繼續吐槽。

這個問題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啊!她心中暗自嘀咕,對問題的復雜性感到無奈。

前兩天孟令聲那家伙也虛報糧食產量,說有五百萬旦,其實才兩百多萬旦,虛報了一倍多呢!她心中暗自憤怒,對孟令聲的虛偽行為感到不滿和鄙視。

上面的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著學壞。這饑荒的嚴重程度,恐怕遠超陛下的想象啊!她心中暗自憂慮,對國家的未來感到擔憂和不安。

太宗聽到孟令聲的事情后,大吃一驚,隨即怒不可遏。孟令聲一直以清廉著稱,沒想到也會干出欺君罔上的事情來,真是難以置信。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憤怒和失望,對孟令聲的背叛感到痛心疾首。

這種風氣絕對不能讓它蔓延下去!一定要嚴懲不貸,以儆效尤!太宗在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整頓朝綱,還天下一個清明世界。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和決心,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太宗心里明白這事情不容易辦,但還是順著話題,試著將心中的疑慮緩緩道出。他的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一切,卻又藏著難以言說的憂慮。說完后,他又轉頭看向李清歌,那目光中似乎在尋求一種共鳴,或是在等待她能說點什么,為他解開這心中的謎團。

李清歌,一位溫婉而聰慧的女臣,她身著淡雅的官服,眉宇間透露出一股英氣。她深知太宗的疑慮,卻故意裝作不知道的樣子,輕聲問道:“陛下,臣聽說孟令達一直以清廉著稱,沒什么私心雜念。陛下突然提起他,是不是有什么特別的原因?”她的聲音柔和,卻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敏銳。

她心里暗暗琢磨:我本來以為這事兒能瞞過太宗,沒想到他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看來,我得更加小心了。她的眼神閃爍,心中五味雜陳。

再看太宗的表情,好像有點不對勁,情緒波動挺大的。真是伴君如伴虎啊,帝王的心思,真是深不可測。她心中暗自感嘆,對太宗的復雜心情感到一絲無奈。

太宗聽到“伴君如伴虎”這句話,心里雖然覺得有點夸張,但臉上沒表現出來,他繼續剛才的話題,語氣中帶著一絲沉重:“孟令達上奏說國庫有五百萬旦糧食,實際上只有二百萬旦,虧空了三百萬旦,這可是大半的數目啊!”

說到這,太宗的臉色沉了下來,明顯很生氣。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被背叛的憤怒,仿佛那三百萬旦糧食的虧空,就是對他帝王威嚴的挑釁。

“他居然用假話來騙我,憑空多出三百萬旦糧食,要不是我親自去查,還真以為有這么多的糧食來制定國策呢,那后果可就嚴重了。我一定要嚴懲他!”太宗的聲音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堅決。

李清歌在旁邊聽著,嘴上勸慰著太宗,心里卻在吐槽個不停。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無奈和擔憂。

太宗這么做,未免太沖動了。孟令達在民間聲望不錯,突然殺了他,恐怕會引起朝局動蕩。更何況,殺人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啊!她心中暗自嘆息,對太宗的決定感到一絲不滿。

他現在這么生氣,可能是因為糧食數目不實,心里著急。但殺人可不是好辦法啊!太宗這孩子,以前挺聰明的,怎么現在又犯糊涂了。她的心中充滿了對太宗的憂慮和不解。

太宗看著李清歌,沒說話。他貴為皇帝,居然被一個臣子在心里暗暗諷刺,這種情況還真不多見。他靜下心來想了想,才覺得剛才的決定確實有點沖動。孟令達雖然有過錯,但也不至于死罪。

他輕輕地嘆了口氣,眼神中透露出一種疲憊和無奈。他看向李清歌,仿佛是在尋求一種安慰或是理解。

“也許,他本意是好的,只是因為糧食數目太驚人,讓我措手不及。我本來以為國庫里的糧食足夠災民吃一年,沒想到只能撐半年。要是再遇到旱災水災,那可怎么辦啊?”太宗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憂慮和迷茫。

李清歌看著太宗這樣,也認真起來。她深知太宗的憂慮,也明白這個國家的未來都壓在他的肩上。她輕輕地回答道:“陛下,臣愚鈍,沒有什么好計策。但現在也只能一步步來。陛下不要擔心,饑荒不是一天形成的,浮夸之風也不是一下子就能除掉的。陛下您是天命所歸,一定會得到上天的庇佑。福禍總是相依的,好運一定會來的。”

她的聲音柔和而堅定,仿佛是在給太宗注入一股力量。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信任和敬仰,讓太宗感到一絲溫暖和安慰。

李清歌說完,心里還在想:浮夸之風,早就有了,太上皇那時候就有了。太宗才即位兩年就發現這個問題,也算是件好事。但不知道他整治的效果會怎么樣。她的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和憂慮。

看太宗現在的態度,好像已經不想殺孟令達了。孟令達雖然欺君,但殺了他也沒用,反而會讓大家更害怕說真話。她的心中對太宗的改變感到一絲欣慰。

“是我急躁了,這件事得慢慢處理。我豈會怕那些蝗蟲和旱災!”太宗的眼神變得堅定起來,仿佛是在向自己宣誓一般。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堅決和勇氣。

然后他又看向李清歌說:“程卿,對于孟令達的事情,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嗎?”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期待和信任,仿佛是在尋求李清歌的智慧和幫助。

李清歌看著太宗那期待的眼神,心中暗自感嘆:怎么什么事都問我?太宗現在這么依賴我嗎?我說的都是些沒什么實質性的話啊。她的心中充滿了對太宗的無奈和自嘲。

難道,太宗就喜歡這種模棱兩可的回答?他的興趣還真特別。她的心中對太宗的喜好感到一絲好奇和不解。

盡管心中吐槽個不停,但既然太宗問了,李清歌還是得回答。她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帶著一種溫婉和智慧:“陛下圣明,這件事如何處理,全憑陛下圣裁。臣深信陛下英明,定能做出最恰當的決策。”她的聲音柔和而堅定,仿佛是在給太宗注入一股信心。:mayiwsk←→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