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手的古代體驗手札

第九百零八章 小人物十八

茍清櫟能夠明白曲家人的態度,因為他家在落敗之前也是士林之家,對太監的態度跟其他人一樣。他原來也是很討厭太監的,但在經歷了家族破敗,自己淪為賤籍罪奴進入教坊司,與一些底層太監們接觸過后,他稍微改變了態度。他發現太監們并非都是壞的,大多都是可憐人,他們只是被迫成為太監的,如果有選擇,他們也不會選擇成為太監。

后來,經過東宮事變,自己被席樂安和曲景福兩個太監出身的人救了以后,他就徹底改變了對太監的態度。再后來跟著兩人一路,他完全將兩人當成正常人一樣看待了,并因為兩人的本領而尊敬他們親近他們,將兩人當成了親人。如今,在看待太監的問題上,他變得客官。

當然明白是明白,但他跟曲景福的關系更加親近,對于曲家人的態度,他還是非常生氣的。

席樂嫻同樣生氣,她的見識不多,不明白曲家人的態度。在她看來,親生的兄弟姐妹和兒女是最親近的存在,怎么能夠因為自家人變成太監就不再要對方了呢?像她,不管自己的哥哥變成什么樣子,哪怕變成壞人,她也不會拋棄哥哥,會站在哥哥身邊。

兩個人生氣之余對曲景福都非常憐惜,吃過飯后就進入房間陪在曲景福身邊。等到曲景福休息,就立刻給其端上美味的早餐,跟他說話,緩解曲景福的情緒,一點點地化解曲景福的悲傷。

席樂安再次來到曲家村,用銀錢開道,向曲家村的人打聽曲景福家中的事情。

銀錢是個好東西,沒有人不喜歡,席樂安看了一圈,選了一個看著就喜歡八卦嘴碎的中年婦人,走上前搭話,給了中年婦女幾十個銅板,中年婦女立刻打開話匣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將曲景福家中的事情扒拉給席樂安。

“曲三家人做事可真不地道,他們家大小子為了一家人能夠吃口飽飯,自己將自己給賣了,他們竟然聽信那些讀書人的話,認為自家大小子不是個好東西,竟然不要自家大小子了……”

中年婦女唾沫星子飛濺,滔滔不絕地道:“曲三家以前可窮了,家里有上頓沒下頓的。主要還是曲三,自詡自己為讀書人,什么事情都干不好,家里的農活全靠自己的媳婦。他們家原本在村子里面還算富裕的,但讀書花錢啊,而曲三自己又沒有能力,考了幾十年,一個功名也沒有考上,家里面的田地為了供他讀書都賣光了,一家人過得辛苦無比。他自己又沒有能力賺錢,老婆孩子只能跟著他一起挨餓……”

“那次天災后,曲三一家更是窮得一點兒糧食都沒有了,一家人三四頓都沒有吃東西了。正好有宮里的人來購買小子進宮做太監,他們家的大小子是個好孩子,為了一家人不被餓死,為了弟弟妹妹們能夠吃上一頓好的,就自己賣了自己,給家人換來了銀錢……”

“有了大小子的賣身錢,這一家子是緩過來了,又買了兩塊田地,足夠一家人的嚼用了。正好又趕上了科考,朝廷因為咱們這邊遭災,因此那一屆的科考放寬了門檻,這曲三又踩上了狗屎,竟然過了科考,有了秀才功名……”

“有了功名以后,這家子的生活便開始蒸蒸日上了。秀才名下的田地可以有一定數額的免稅,他們家田里的收成不用交稅,收入了就多幾乎一倍,再加上曲三在城里書塾找到了一個教書的活計,每個月的報酬不匪,這家人的日子那是越過越好……”

“要我說,他們能過上這么好的日子全靠他們家大小子的犧牲,應該念著他們家大小子的好才是,結果呢……”

中年婦女朝地上啐了一口:“真是喪了良心了,那曲三竟然跑去找族長,要將她家大兒子的名字從族譜上過去,不認景福是他家大兒子。”

席樂安疑惑地問:“以前曲三沒有這個想法吧?這想法是突然冒出來的?”

中年婦女道:“好像是曲三去城里參加什么文會,回來以后就說太監不是好東西是禍國殃民的玩意兒,他身為讀書人恥與太監為伍。好像是他認識的那些讀書人都在罵太監鄙夷太監,曲三害怕那些人知道自己兒子就進宮做了太監,怕那些人看不起他,回來便要跟他家大小子劃清界限……”

“這曲三就是那什么捂著耳朵偷東西的……”

席樂安提示:“掩耳盜鈴。”

“對、對,掩耳盜鈴。”中年婦女連連點頭,“咱們村子里面的人都知道他家大兒子進了宮,他有什么好掩飾的?就算將景福的名字從族譜上劃去了,但我們都知道景福是他家大小子,是從他老婆肚子里面出來的,還是為了他們一家才進宮的。”

席樂安道:“他不是向你們掩飾,而是向他的那些讀書人同伴表態,表態自家跟太監沒有關系。”

“原來是這樣。”中年婦女恍然,隨即道,“那些讀書人吃飽了撐的吧?還管人家兒子是不是太監了?”

席樂安笑了笑不回答,這讀書人和太監之間的事情太過復雜,就如同明朝時期的東林黨和宦官一黨的關系一般勢不兩立,像中年婦女這樣的普通農婦是無論如何也不明白的,不止她不明白,尋常的百姓也不明白。

“那你們族里面就將曲景福除名了?”席樂安問。

“除了,畢竟景福的親爹都出面了,族長只能將景福的名字從族譜上劃掉了。唉,可憐這個孩子,一心為了家里缺沒有落得好。”中年婦女嘆息。

“那個,曲三家都去哪里了?不會是族長因為不滿曲三對待親生兒子的態度將他們一家趕走了吧?”席樂安疑惑地問。這家人既然生活過得好了,怎么還會離開曲家人?人離鄉賤,這可是古代大多數人的思想,不是迫不得已,沒有人愿意離開自家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