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按“CRTLD”將“頂點”加入收藏夾!或分享到:
←→下一頁
“還有幾多日過年?”
這句是方言的問法,小時候,快過年時,三天兩頭會問大人的一句話。
小時候等到過年,都歡天地喜的,那時年味還比較濃,特喜歡過年。
過年,意味著有過年新衣、各種好吃的、收紅包、放鞭炮。
我們家在農村,小年之后,每家每戶,過年的各種準備,如火如荼開展。
先是祭灶送走灶神,送走灶神,就可以動灶土。以前農村煮飯做菜用的磚頭砌成的柴灶,日經月累,會破舊,在送走灶神之后,可以對柴灶進行修補。(現在很少有燒柴灶了,都是用燃氣灶電磁爐,就是農村的小朋友們,也有很多沒見過,不知道燒柴灶長什么樣。)
屋里屋外的大掃除必不可少。瓦頂、墻角必須清掃一遍。大人們用竹竿綁著竹葉清掃做成竹掃帚,用衣服包裹頭部,戴上口罩,高高舉起長長竹掃帚屋里上上下下打掃,把灰塵蜘蛛網掃下來。排水溝要清理干凈,有地方壞了要修補好。(現在村里樓房居多,沒有瓦頂來掃,就看墻角落里有沒有蜘蛛網,有的就掃掃。屋外的排水溝,還是要清理,不然每年長出來的草、堆積的泥土會把排水溝堵住。)所有在用的被單被罩,在這段時間統統洗一遍,除非一直下雨。
臘豬肉是首要準備食物,是過年走訪親戚的必備物品。有的人家很早掛臘肉,入冬就準備了,有的人家過年前幾天才準備。還有釀臘腸,一般掛臘豬肉的時候,會同時釀臘腸。不過釀臘腸比較麻煩,很多人家懶得動手做,過年就不吃臘腸,或者干脆從市面上定做,或者買現成的。
我們這邊的臘豬肉,是把半身豬肉切成條狀,一般一斤以上三斤以下一掛。切好的豬肉,先用鹽腌制,有些人喜歡加點醬油,讓豬肉入味變咸,這樣豬肉不會壞掉。再把腌好的豬肉放開水里過一遍,不能煮熟,就是涮一遍,用竹片或繩子串在豬肉的一頭,掛到竹竿上,放到太陽下曬。豬肉曬干變硬,就變成了臘肉,可以收起來,保存很長時間。
釀臘腸麻煩一些,有兩個很多人不愿意動手的步驟:切肉和灌臘腸。豬肉一般是半肥瘦,有肥肉也有瘦肉,切成比手指小的小塊,用鹽等各種佐料腌制,臘腸好不好吃,關鍵在腌制的佐料。選用的豬腸子,里里外外清洗干凈,也腌制過。灌臘腸的時候,用竹筒、塑料瓶子割成的漏斗形狀的塞子,綁在豬腸子上,把豬肉往里塞,肥肉瘦肉相間。豬腸子里的豬肉要灌得滿滿的,每隔一個巴掌長度用繩子綁起來,方便掛曬和以后分段切割。臘腸做好,要吃的時候,在做飯時,直接放米飯上蒸,臘腸香,米飯也香。
做豆腐也是過年流行準備的食物。原始的做法,先把黃豆放水里泡漲,用石磨碾壓,磨成黃豆漿。(現在沒石磨,直接把黃豆打成粉。小時候見過磨豆腐的石磨,圓圓扁扁的兩塊大石頭,上下嵌在一起,相嵌的一面有凹凸不平的小凹槽。上面一塊中間有個孔,磨豆腐的時候,把黃豆從那個孔放進去。人拉住鏈接石磨的杠桿,轉動石磨,就可以把黃豆抹成黃豆漿。沒操作過,大概是這樣。)然后用布料過濾,把黃豆渣濾出來。濾出來的黃豆渣,還可以用來做別的食物,或者直接拿來喂豬喂雞喂鴨。黃豆水放大鍋里煮沸,加上石膏粉,火候要控制好,沒到火候做不成,過火了也不行。煮過的黃豆水,就是豆漿了,這時候可以喝上一碗豆漿。還有鍋面上結成的一片薄薄的腐竹,大人喜歡用筷子挑起來,給小孩子吃。豆漿晾上一會,結塊時,放到模具上,模具上鋪了類似蚊帳之類的濾水布料,豆腐塊倒進模具之后鋪平,把布料收起蓋住,用中午壓在上面,壓成扁平的豆腐塊。豆腐塊形成之后,用到切成小塊,放水里泡著,不會壞掉,過年可以吃上好幾天。做好了豆腐,還可以做豆腐釀,炸豆腐皮。
粽子糍粑也是必不可少的食物。各家根據自家的喜好,包粽子還是做糍粑,各種各種的口味做法,多不勝舉。我們小時候最喜歡的是包著各種餡的大粽子。先準備原料,糯米、綠豆、雪豆、板栗之類副餡,還有就是排骨、豬肉、豬蹄之類的主餡。糯米用水泡上一個晚上,包之前用鹽、五香粉、八角粉之類佐料調好口味,粽子好不好吃,一大關鍵是料調的好不好。綠豆、雪豆之類,也要泡漲,要不然煮不熟。都些人喜歡把豆類和糯米攪勻在一起,有些人家喜歡把豆類和肉類包在粽子中心。
準備料的同時,也要準備粽子葉。我們這里的粽子葉(我們方言叫粽粑葉,用來包粽子,也用來包糍粑),外形比例有點像竹葉,手指并攏的手掌大小。粽粑葉的樹,一茬一茬的,桿子小手指那么大小,上面長的全是葉子。把葉子摘下來,疊成一把一把的。過年是一年最后的一次摘粽粑葉,摘完之后要把粽粑葉的桿子割掉,來年就會長出新的。粽粑葉先放鍋里煮過(不然會破裂),然后一片洗干凈,剪掉頭尾,就可以使用了。過年用不完的粽粑葉,可以掛起來曬干,以后繼續用。
包粽子的時候,攤開手掌,把粽葉疊在掌心,層層鏈接好,先放上糯米,中間弄個凹,放上排骨板栗豆子之類,再蓋上一些糯米,用葉子包緊實,用浸過水的干稻草或者繩子綁緊。各家的粽子,有各家的包法,形狀大小各異。包好的粽子,放大鍋里煮,一煮一大鍋,要煮上半個晚上,第二天一早起來,就可以吃粽子。
小時候準備過年的幾天,基本上是大家玩的時候,拿上自家的粽子一起交換著吃,然后比較出誰家的什么餡,誰家的淡,誰家的咸,誰家的不好吃,誰家的最好吃。
除了包粽子,還有包糍粑、做米餅、油堆、發糕、大籠糍(一大蒸籠就一整塊糍粑)、白糍粑、花生糖、芝麻餅等等。好些東西越來越少見,還有好些其他好吃的,現在都記不起名字。不是每家都做,但鄰居或親朋好友家做了,就有得來吃。
除夕的前一天,或當年晚上,有些人家會做扣肉。原料:半肥肉的五花肉、大個的芋頭、馬蹄香菇紅棗等各種配料。五花肉切成大方塊,先用佐料腌制一會,再一頭大一頭尖的切成塊。芋頭也照樣子切,不能太大,也不要太小,跟豬肉一樣大小。馬蹄香菇紅棗等各種配料剁碎,用佐料調好。扣肉的味道好不好,配料也很關鍵。原料準備好之后,把肉塊和芋頭相間像擺花瓣一樣倒放在大碗里,中間空出的花心,放上配料,放上很小四方塊的肉和芋頭。擺好之后,放蒸籠里蒸熟,因為過年的天氣冷,蒸熟的扣肉不用放冰箱里,也可以留上三四天。扣肉是過年時招待客人的一道大菜。吃的時候熱一下,另用一個大碗,倒蓋在蒸熱的扣肉碗上,手上下一番,倒過來,再揭開碗,一碗規規整整的扣肉出來了,香氣四溢。
(突然想起一個久遠的笑話。姑姑遠嫁北方,第一次帶姑父回來過年,姑父看到削了皮的芋頭,不知誰忽悠他,說這東西像水果一樣可以直接吃,他直接咬了一大口,嘴巴癢了兩天。)
芋頭也是過年的好菜,可以用來做扣肉,可以直接打火鍋,可以油炸成芋頭塊,一咬嘎嘣脆,可以用來做餡釀豆腐,等等。
除夕夜,我們這里叫年三十晚上。小時候一直挺糾結,如果過年那個月是小月,只到二十九號,那不就是沒有三十晚上,還過不過年?不過習俗這樣叫,不管二十九號還是三十號,都叫年三十晚上。
年三十晚上,是很熱鬧的一天。
第一件事:貼對聯。大門、廚房、前門后門,反正向外的門,都得貼上對聯。根據不同的門,貼不同的對聯。大門貼最大的對聯,門上貼門神。屋里的房門,在門框上貼張紅紙,廚房的灶頭,也要貼張紅紙。屋里的大家具,大柜子、床頭、沙發等,也貼上一張小小的紅紙。還有年畫、福字等,看情況貼。
大人貼對聯的時候,喜歡叫我們小孩子去幫忙扶梯子,要我們看對聯上的字,問哪邊是左哪邊是右。我們要說不知道,就會被說,你們上學讀書,老師沒教你們怎么看左右?(小學的時候老師確實沒教啊!哪怕上了初高中,學過一點點皮毛,也不是每次看得準。要說錯了,又會被說白讀書了,對聯都不會看。)左右貼反了,會被人笑話,但不嚴重。村里有一家,有一年把牛欄的對聯貼到了大門上,被笑了好幾年。
第二件事:全家洗個草葉燒開的水,洗個澡,換上新衣服。摘幾片柚子葉,還有兩種其他的草(一個名字不記得了,一個只知道方言的名稱,不知道漢語里叫什么),找齊草葉,放到大鍋里,燒上一大鍋開水,小孩子們從下午開始,就早早洗頭洗澡,換上新衣服新鞋子。大人們一般晚點洗,也有晚飯之后再洗的。
第三件事:拜神。殺好了的一整只雞,和一掛新鮮的豬肉,一起放鍋里煮熟,撈出來放大碗里或籃子里。再拿上幾個水果,錢紙蠟燭香,就可以祭神了。祭神一定要在貼完對聯之后。除夕夜的祭神,不是下雨的話,一般在大門外,擺上一張桌子,桌子最前面,點上三根蠟燭,七根香,擺上三對碗筷,碗里倒上米酒,整雞和豬肉等擺上,還有水果粽子糍粑也擺上。
祭祀的人手里拿一把點燃的香,在桌前說:“天神、地神、灶頭阿公、阿白、阿太……”(后面是方言念到的祖先),繼續“今天年三十晚上,請你們飲飽飲醉,請你們保佑我們家明年大豐收,發大財,保佑(念家人的名字)平安……”差不多這樣吧,記得不太清楚了。念叨完了之后,拜三拜,把香插三根到先前那七根香處,手上拿了一些,往大門口、各個外面的門口插三根,屋里門上插一根。(門口有專門插香的小裝置),手上剩下沒有插完香,跟祭祀桌上的拿七根香插到一起。然后隔一會往桌上三個碗里添三次酒,看蠟燭差不多燒完,就可以燒錢紙,放鞭炮。放了鞭炮之后,拜神結束,可以把桌面上的東西收起來,蠟燭和香繼續擺在門外隨便一個位置。
在家里拜神之后,還要去祭拜社堂伯公。我們村的社堂伯公,是一棵苦楝樹,叫伯公樹,在村子一頭。大家去到伯公樹下,跟在家里拜神差不多,把香燭點燃插在樹根,擺上整雞豬肉水果粽子糍粑,祭拜伯公樹,念的詞也差不多,只不過這次只拜社堂伯公。
最重要的事:年夜飯。拜神之后,就可以吃年夜飯了。大人們早早殺雞殺鴨,準備年夜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晚飯,很多自家做的菜,滿一大桌擺不完。全家熱熱鬧鬧圍了一大桌,大人們喝酒,小孩子喝飲料,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在這頓飯上,可以破例喝上一兩口酒。以前村里或鄰村,有人家就釀米酒,每到過年,大家紛紛預定,屯上十幾斤、幾十斤的,自家喝,用來招待客人。雞屁股切大大的一塊,專給老人吃。小孩子吃雞腿鴨腿,吃不了就留到第二天繼續吃。年夜飯的米飯,一般吃不完,也不能吃完,吃完的話還得煮一鍋,要留在鍋里,留到第二年吃。
年夜飯之后,小孩子們就可以裝滿荷包的鞭炮,手上拿一條香,在屋外放鞭炮、放小煙花玩,玩得野的孩子們會村頭村尾的跑。大人們燒碳火,圍在碳火邊看電視,吃水果糖瓜子馬蹄等零食,或走門串戶找人玩。也有人還忙著做想吃平時又沒時間做的各種食物。村里有的人家大年初一吃素,年夜飯之后就把鍋碗洗干凈,清除清除油葷腥味。我們不吃素的人家,常說他們大年就初一吃一天素,各種鍋碗瓢盆都的洗,多麻煩,年三十、大年初二開始,不還是吃肉。
年三十晚上的碳火,要燒一整個晚上,第二天繼續燒。守夜的人等過了十二點,就開始打開大門放鞭炮,在屋里放很多鞭炮,噼里啪啦滿屋子響。在屋外放煙花,已經睡覺的小孩子,從床上爬起來看煙花。第二天起來,會看到堂屋里一層鞭炮碎末。
初一除了吃和玩,什么活都不干。
年初一可以掃地,但不能把垃圾倒出去,要等到年初二,也不洗衣服,反正各種活,要過了年初一才開始干。初一大早,小孩子們早早起床,找大人發紅包,見誰就喊:“新年好,恭喜發財!”自家的大人都發給了紅包,可以去同族其他家拜年要紅包。
早飯之后,可以找熟人玩,可以去趕集,到鎮上看舞獅子舞龍,或者去廟里拜一拜。有鎮上或者哪個村里組了獅子隊的,會就近一條村一條村的拜年。有人家請獅子到自家拜年,封個紅包,不請的人家可以看個熱鬧。也有唱戲的,方言叫唱調子。要想戲班子來村里唱調子,要村委去請。請得來了,在村里搭個戲臺,戲班子能唱上一天或一個晚上。
初二,各種活動開始。
早上又要拜神,拜灶頭阿公,把灶神接下來。以前村里有兩棵挨在一起的超級大的米仔樹,一棵叫樹伯公,一棵叫樹伯婆。(后來樹伯婆的樹心空了,小孩子們整天鉆上鉆下,慢慢就干了,現在只剩下樹伯公)記得小時候爬到這兩棵樹上玩,就會被大人罵下來,又因為樹很大,特喜歡爬上去玩。村里很多人認樹伯公做記爺(干爹),年初二要去拜記爺。(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人去拜樹伯公。)
各種拜神之后,才可以吃午飯。吃過午飯,就開始走訪親戚。
印象中,年初二、初四等雙日子,一般是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拿上臘肉,看外婆家幾個舅舅,親舅堂舅,一共有多少家,拿多少掛臘肉,割多少掛臘腸,拿上粽子糍粑各種糖果,抓一只雞,大包小包提回娘家。我們外婆家,就隔了幾座山,是不同的民族,方言也不一樣,跟那邊的人溝通是用第三種方言,過年有他們有些習俗跟我們這邊不大一樣,也有很多好玩的。很小的時候,回外婆家,跟那村里的小孩吵架,大家各罵各的方言,誰也聽不懂對方罵什么,就知道罵的不是好話。
外婆家村邊有個泉水湖,據說那湖跟地下河相通,小時候跟那邊村里的小孩去那湖邊打水玩,被大人發現就被擰回來,被罵不聽話還去那個湖玩水的話,以后不準回外婆家。那個湖后來被封了,村里變化太大,樓房越建越散,現在去都找不到那個湖在哪里。
除了回外婆家,我們還得去記婆(爸爸的干媽)家拜年。一般初二去外婆家,各個大姨小姨帶著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們回來,超級熱鬧,外婆家也有很多他們那邊才有的好吃的東西。在外婆家住一個晚上,初三回來。初四去記婆家拜年。記婆那邊的姑姑回娘家,帶回很多小朋友一起玩,加上叔叔家的孩子們,也很熱鬧。
記得有一年去記婆家拜年,跟一大幫小朋友去村后的水庫邊玩,大冷天捋起褲腳下水摸魚,被嬸嬸拿著藤條鞭子追回來,一邊追一邊罵,你們這幫小鬼,到處野,到處搞,明年不要你們回來!
族里有誰家的新姑爺回來,每家輪流請吃一頓,幾家人一起吃飯,基本上天天吃吃喝喝。
一直到年初八,沒活干的人家繼續玩,勤勞的人家開始干農活。
正月十五,也殺雞拜神,只在家里拜神,吃一頓豐盛的晚飯。
過了十五,年就過完了。
小時候盼著過年,現在對過年,已經沒多大感覺。
一天又一天,又到過年,該回家過年了。
回家就剩下吃吃喝喝,幾天之后又出來,順帶從家里帶點可以吃的東西。
不管怎么樣,過年好不好玩,總得回家的,三姑六婆的各種逼問,還得硬著頭皮面對。
現在回家過年,村里很多的小孩子,都不認識誰是誰,哪個是哪家的,一問才知道,是哪個弟弟或妹妹的小孩。
被小孩子們叫的輩分越來越大,不服老不行了啊!
回想起小時候過年,感嘆時光荏苒,青春老去,好像在一眨眼之間。
花開彼岸
2016年2月(寫于除夕之前)
汗本來想寫幾句春節祝福的,一開頭就收不住,啪啦啪啦敲了一長篇……
最后,祝大家春節愉快,恭喜發財,多收紅包,多搶到大紅包,多吃不胖!
關注官方QQ公眾號“17K”(ID:love17k),最新章節搶鮮閱讀,最新資訊隨時掌握
上一頁←→下一頁更新太慢
20092014頂點
您當前閱讀的是小說作者花開彼岸,您目前閱讀到:,本作品收集自網絡,歡迎收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