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濾鏡幻滅1/2第244章:濾鏡幻滅1/2←→:
當《時間規劃局》在電影宮展映后,很快柏林電影節場刊便給出了相應的評分——1.6分!
很顯然,這個分數并不是很好。
別說是在本屆柏林電影節了,就算是在歷屆電影節中也算是中下水平。
與此同時,在場刊上也刊登了不少影評人的評論。
總體來說,以冷嘲熱諷居多,真正看好的沒幾個。
在這些信奉“新浪潮”思想的老歐洲電影人看來,科幻片根本毫無藝術可言。
更別說《時間規劃局》的內核說的還是共產主義那一套了。
故此如果單單只看場刊的輿論,那么江哲一行人其實現在就可以打道回府了。
但無論是江哲還是黃小明,在隨便掃了一眼場刊后,便沒有再理會。
倒是劉藝菲有些不服氣的罵了那些影評人幾句,可要說有多擔心,卻也談不上。
相比之下,倒是第一次參加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張毅有些懵圈。
畢竟這可是柏林電影節的場刊吶?就這么沒有牌面嗎?
要知道這幾年只要一到戛納、柏林電影節舉辦期間,國內的眾多娛樂媒體幾乎就會高頻率地提及一個單詞——場刊!
并且在國內媒體的口中,這完全就是一本神奇且高大上的刊物。
因為這里面有著關于電影節的一切資料、幕后、評論、。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主競賽單元電影的場刊打分。
于是每當電影節期間,三大門戶網站的記者發揮國內的每日綜述稿件中,總是會對所謂的場刊評分大加評論,將其當做是衡量影片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
尤其是最終平均分的結算,往往也會成為電影節獎項歸屬預測的重要指標。
而一旦所謂的“場刊評分”和金棕櫚、金熊獎這些大獎掛鉤之后,逼格自然就立刻上去了。
所以說句老實話,剛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張毅確實已經在想著打道回府了。
見他這幅表情,一旁的黃小明便明白張毅不知道里面的貓膩,當即就好心的解釋道:
“怎么說呢,場刊評分這東西其實沒什么用。”
“就像金球獎和奧斯卡的關系……額,不對,它連金球獎都算不上。”
在小明哥耐心的解釋下,張毅這才明白國際影壇的一些常識。
然后他看著手中那看似高大的場刊,表情頓時那叫一個復雜。
首先必須明確一點,“場刊”這個東西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玩意。
目前來說,歐洲三大電影節中柏林和戛納電影節的場刊都由英國的老牌電影雜志《每日銀幕》承辦,從電影節舉辦前一天開始,每天出版一期,放在電影節的現場免費贈送。
畢竟它的全名就是“每天在現場出的刊物”
而場刊中最重要的,就是位于雜志最后一頁的“場刊評分”。
比如《時間規劃局》的1.6分,就是由一個名為場刊評審團的小團體給出的。
這個團體一共由八到十二家媒體的影評人組成。
以今年的柏林電影節為例,《每日銀幕》場刊的評審團隊來自法國、意大利、泰國、德國、俄羅斯以及英美,大多來自《時代周刊》、《每日郵報》、《洛杉磯時報》、《視與聽》、《正片》這種專業媒體。打分的方式則是從一叉到四星分為5個檔次,最后算出一個平均分作為影片在場刊的最后得分。
到目前為止,英國《每日銀幕》只在全球的5個電影節做紙質刊物。
即柏林電影節、戛納電影節、多倫多電影節、美國電影市場和香江電影節。
至于歐洲三大節之一的威尼斯電影節卻并沒有拿下。
因為威尼斯電影節現場免費發送的一直是意大利本土電影雜志《ciak》做的場刊。
之所以很少為國內影迷所知,主要因為這是一本純意大利語雜志,外國記者和觀眾基本上看不懂,所以它的影響力遠不及戛納和柏林的場刊,也就沒什么人報道它。
但不管是《ciak》還是《每日銀幕》的場刊,其實都和活動宣傳冊差不多。
除了免費贈送這個特點外,三大電影節場刊的內容也是五花八門的,除了有電影節流程、上映影片的相關消息,以及影評之外,最多的還是各種和推廣文章,這其中既有影展的也有商業片的。
額,這個價格說出來或許會讓國內的某些文藝女青年幻滅。
但三大電影節場刊的報價確實不像想象中那么高,十來萬就夠了,注意是人民幣!
所以自從去過一趟戛納電影節之后,江哲回國后再看見那種“國產大片《xxx》登上戛納場刊”的宣傳豪語,就莫名的想捂臉發笑。
雖然《每日銀幕》試圖用各種方式提升場刊的逼格,但實際上戛納柏林等電影節的場刊甚至連某些稍微權威的行業雜志都不如。
最最關鍵一點是,所謂的場刊評分完全不能能反映獎項最終的歸屬趨勢。
注意,是完全不能!!!
因為場刊評分只能代表影評人的個人口味,并不能代表影片好壞。
或許在一些毫無爭議的影片上,打分和獲獎之間可以劃上等號,但是在更多的時候,電影節評委對于獎項的歸屬是無法預測的。
最重要的是電影節的官方評審團和場刊影評人完全就是兩個群體。
在官方評審團心中,場刊的地位如果用一句馮導的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
“影評人屁都不懂!”
你說兩個評判標準不同的群體,又怎么可能會相互影響呢?
當然,場刊的存在自然也有存在的意義。
畢竟場刊除了能滿足一部分影評人自娛自樂之外,也能滿足普通電影愛好者的信息需求,順帶還能賺一波費,如此又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這些內幕國內的娛樂媒體混久了也都一清二楚。
只是為了維持場刊的逼格以及提高率,他們還是選擇繼續糊弄國內的影迷以及網友們!
故此對場刊的點評江哲只當放屁!
不過等到次日,江哲就沒有辦法淡定了。
因為經過一晚上的發酵,各路媒體也開始談論起《時間規劃局》來。
—————好萊塢報道————
一部拙劣的政治宣傳片,華夏導演果然拍不好科幻片!
“時間貨幣”是個好點子,可惜被糟蹋了,如果讓好萊塢拍攝絕對不會如此無聊!
當看著這個評論時,江哲并沒有太過驚訝。
畢竟好萊塢報道本身就是美國電影的喉舌,看江哲不爽再正常不過了。
不過其他媒體的反應就讓江哲有些窩火了。
—————法蘭西電影報————
電影應該是純粹的,電影節更應該和政治保持距離——像戛納那樣!
我很遺憾,《時間規劃局》的存在玷污了電影!
說實在的,看到這則評論時江哲其實很生氣。
不過轉念一想如今法蘭西斯坦的情形,頓時失笑的搖了搖頭。
果然,沒有人能在法國人投降之前占領罷了,永遠嘴硬不輸人!
還電影遠離政治?恐怕這話他們自己都不信!
別的不說,如今世界上的電影哪一部不是帶著各自的意識形態?
甚至電影從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和政治有了聯系了。
相比之下,還是德國人比較干脆。
—————柏林日報—————
《時間規劃局》的優秀毋庸置疑!
在我看來,這是柏林電影節近年來難得一見的精品!
電影的內核更勝于好萊塢的《v字仇殺隊》。
令人叫絕的科幻創意,令人驚嘆的劇情發展,我無法相信竟然有人欣賞不了它的美!
或許,只有暴發戶才會如此淺薄吧!
話說如果問歐洲各國誰最瞧不起美國佬的話,那估計德國人一定在前三。
畢竟,德國人當真是無論從哪個方面都瞧不起美國人。
即便二戰他們輸了,但是說德國是“武德充沛”卻是完全都不為過。
甚至直到如今,很多德國人都認為美國人是竊取勝利果實的小偷。
至于文化上就更不用說了,美國人的散漫在德國人看來簡直就是未開化。
當然了,德國人也確實有本錢認為美國人粗鄙、沒文化。
畢竟從康德開始,近代西方哲學幾乎就是在德國人的領導下前進。
從康德到費希特和謝林,從黑格爾到費爾巴哈;從叔本華、尼采到馬克思、恩克斯;
所以無論是思想還是武力,紅鼻子德國人都能一臉嫌棄的罵美國人一句“蠻夷”!
然而就在江哲津津有味的看著這場因為自己而產生的罵戰時,一個“蠻夷”卻主動找上門來!
“hi我就是哈維·韋恩斯坦,我想你一定聽說過我!”
初一見面,這個大腹便便的胖子就十分自傲的如此說道……←→相鄰閱讀:
《》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節與文筆俱佳的都市小說,88讀書網轉載收集娛樂圈的吃瓜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