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與現代在花果山之巔交匯,于是一只新的石猴誕生了!
——魯訊——
當范兵兵一身唐代女皇扮相的通稿滿天飛時,花果山一號棚內則在進行一場驚險的“太空救援”。
話說馬伯遠雖然一開始被認為遇難并且被無意間遺棄在火星上,但他還是靠著自己的科學知識和工程技巧努力的在火星上活了下來。
他不僅僅想方設法的在火星上種植出了食物,還收集太陽能為自己提供能源。
即便身處九死一生的絕境,他也依舊在頑強的自救,因為他相信地球不會拋棄他。
萬幸,他的信任并沒有被辜負。
當華夏航天局收到了火星基地傳回的信號后,震驚之余立刻便做出救人的決定。
然而想法很美好,想要完成卻并不容易。
首先地球和火星之間漫長的距離以及發射時間都是巨大的攔路虎。
在此之前,馬伯遠必須獨自一人在火星生存561天。
并且他還得解決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從地面飛上太空。
因為即便救援的航天器趕到火星也做不到降落地面將他帶走。
也就是說,回家的最后一步路需要他自己完成。
他必須在火星上飆車3000公里,到達計劃中的戰神4號著陸點,利用已經預先著陸的“火星發射載具”脫離火星與救援飛船會合。為了完成這段長途跋涉,他不得不將制氧機和凈水機安裝到火星車上,即先在車頂開一個大洞,然后用多余的帳篷密封起來,做成一個鼓包。
畢竟這個火星發射載具最初的目的,其實是一個向火星投送物資的無人機。
故此想要駕駛這個精致的小火箭升空,他只能進行二次改動。
而關于這些操作,航天局的科學家也做過研究。
用他們的話來說,那就是按照電影中的技術設定理論上是有可能成功的。
畢竟火星上的重力遠遠低于地球,如果只是為了離開火星表面,依靠這種小火箭確實可以做到。
而一旦男主進入較低的太空軌道之后,那么便有機會與減速進入火星軌道救援飛船相遇,最終完成對接。
當然,這些都必須得在最完美的情況下才可能實現。
可以說每一步都驚險萬分,稍有差池他的返程票就要報銷。
不過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才會有了眼前如此驚險而又浪漫的一幕!
茫茫太空,互相奔赴。
宇宙星空,其實本身就是最極致的浪漫!
不過話又說回來,想要做出完美的畫面效果卻并不容易。
因為根據故事情節,男主最后是靠著戳破宇航服外衣將自己推出的。
所以在完全失重的太空中,整個過程是不可控的,幾次兩人都相互交錯。
而為了拍出這種失重的效果,江哲和劇組也是煞費苦心。
話說目前拍攝失重鏡頭,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其實無非就那幾種辦法。
如果選擇省錢的話,可以在攝影棚中通過吊威亞和機械臂,然后再輔佐綠幕達到效果。
如果預算比較充足,那么大可以利用載具。
比如飛機,還有風洞,這幾種方式都可以模擬失重的狀態。
不過實拍的話也不僅僅是有錢那么簡單,還需要強大的人脈。
畢竟風洞就不用說了,每年國內不知道有多少科學家在排著隊等著用它做實驗,《火星救援》就算拍的再好也沒臉插隊。
至于失重飛機倒是可以想想,國內沒有國外也能搞到。
但是這種辦法有一個局限,那就是維持時間特別短。
基本上每次“失重飛機”通過飛拋物線的方式能維持的完全真實失重場景也不過30秒而已。
事實上飛拋物線本來就是航天員失重訓練的主要手段之一,好萊塢那邊在拍攝太空電影時也是從航天局獲知的這個辦法。
但真實歸真實,成本高、時間短卻是這個辦法最大的弊端。
要知道即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這場“太空救援”戲份江哲估計都要拍攝三四個小時。
如果通過“失重飛機”來實現失重,那么估計能把他飛破產。
所以在籌備的時候,江哲就為了這個全片高光鏡頭絞盡腦汁。
最后還是在道具組以及航天局科學家的輔助下,在攝影棚里設計出了一個失重系統——一個造型極為古怪的鋼架式拍攝軌道。
簡單來說,就是用吊威亞和轉輪控制演員,而后通過機械臂控制攝影機。
為此航天局的科學家還幫忙設計了一個七軸自由軸向系統,以方便攝影鏡頭可以360度無死角的轉動。
如此一來,當演員身處這個框架之中即便是被固定住的,但是通過控制攝影機卻依舊能造成演員在太空翻滾的假象。
另外后期除了可以把威亞擦掉之外,還可以通過cg輔以一些失重狀態的懸浮物,來增加失重的真實感。
而通過這種雜糅式辦法做出來的零重力效果,基本上已經無限接近于真實。
可以說為了拍攝這部《火星救援》,劇組不得不從無到有的發明出各種輔助器械。
雖然尋常電影未必能用得上這些工具,但日后國產科幻電影想要再拍攝某些場景卻可以輕松許多了……:23us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