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娘不易80姨娘不易_wbshuku
80姨娘不易
80姨娘不易
昌裕十二年的正月新年,上京無論男女老少士農工商,人們見面說的最多的就是剛頒布的新政。街頭巷尾議論紛紛褒貶不一,贊揚的夸圣上銳意進取,堪比堯舜,反對當然不敢說圣上的壞話,只能憤憤的指責奸臣惑主,擾亂社稷,甚至有人到太廟去哭列祖列宗。
究其原因,只能說這新政太震撼了,波及面廣,改革徹底,法令嚴酷,執行有力,套用一句現代術語,這就是一場休克式的激進變革。
新政第一項就是無論官紳一體納糧,徹底廢除了沿革了幾百年的舉人不納賦的律令。皇上下令由戶部負責重新丈量全國的土地,登記造冊,所有土地按薄厚分為上中下三等,同地同稅,再不問這土地屬于誰,就連皇莊也在納稅之列。同時將原來繁雜的賦稅制度簡化,廢止以納糧為主,銀絹為輔,外加上交土貢和服徭役的復雜制度,將所有應交賦稅折合成銀錢,統一征收。即:總括一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一概征銀,官事分解,雇役應付。
這是子諾積十年三地的基層工作經驗提出來的,在百姓眼中,比之不公平的賦稅制度更可恨的,就是下層小吏借收稅之機肆無忌憚的橫征暴斂。民諺說的大斗進小斗出,就是小吏收稅時常用的伎倆,除此之外還有踢谷擔,收稅時把百姓擔來的谷物狠踢幾腳,搖落到地上的谷物就被這些人私分,農民還得忍氣吞聲的重新把谷擔裝滿。至于攤派徭役,更是沒有定數,很多官員翻修宅院一類的私事也一樣光明正大的拉丁拉夫。至于有貢品出產的地方就更慘了,比如出產南珠的合浦,皇帝會派專門的人監督珠農下海撈蚌取珠,深海常有鮫(鯊魚)出沒,牙尖齒利,行動迅捷,很多人下去了就再也沒回來。
合并之后,所有的賦稅都以銀錢的方式繳納,杜絕了小吏們從中取利的可能,有田的農民不用負擔徭役,可以更好的耕作土地,失去田地的農民則不用繳納賦銀,可做些手藝活或者小生意養家糊口,大大減輕了負擔。
與之相配套的是對在任官員的考成法,這相當于給所有官員上了一個緊箍咒。首先由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屬官員應辦事項定立期限,并分別登記在三本賬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冊,另一本送到六科,最后一本呈給內閣。六部和都察院按賬簿登記,逐月進行檢查。對所屬官員承辦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須登出一件,若有延遲則需詳述因由,否則按情節輕重依律論處。同時,六科根據賬簿登記,要求六部每半年上報一次執行情況,違者限事例進行議處;最后內閣同樣亦依賬簿登記,對六科的稽查工作進行查實。立限考事、以事責人,上下監督,首任問責,最后將權力歸于由皇上直接領導的內閣。
新政實行方三月,查出各部名下未完成事件共計237件,涉及臣子54人,甚至有人因未完成事件的數量太多而被免職,這讓那些慣于摸魚不得罪人的好好先生們一片嘩然。
但這些都狠不過第三條,簡單說來就是襲爵遞減。所有封爵者,如果子孫沒有新立的功勛,那么每傳一代就要遞減爵位。這樣一來,即使國公之家如果沒有再立功勛,也是三世而斬,淪為平民。
三條法令,第一條是增收入,第二條是清吏治,第三條是節開支,相輔相成,環環相扣,連鈴蘭這個幾百年后的現代人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奏疏寫好的當天,鈴蘭望著子諾興奮的臉龐忍不住潑冷水:“要是能完全執行就好了,不出十年必然國富民強,就怕……”
“怕什么,有皇上在,這些人再嚷嚷也沒用!”
“如果他們不嚷嚷而是撲上來就咬一口呢,別忘了,我們現在分的可就是他們嘴里的肉,小心狗急跳墻啊!”
“狗急跳墻,那是墻不夠高,只要墻夠高,那就是關門打狗!夫人放心吧,皇上骨子里流著盧家的血,不會讓盧家的事情再次發生的。”
“可是……”
“沒有可是,蘭兒,多少代人的夢想,如今近在眼前,我們怎么能不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