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嫡醫

第225回 靜宜造訪的原意

第225回靜宜造訪的原意

第225回靜宜造訪的原意

一秒記住中文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何媽媽接過來拿到徐老太太面前打開,徐老太太見同前日濟王妃送來那支差不多,心知必是宮里賞下的,便示意何媽媽收下,又夸贊道:“難為你有心,這幾個孫女里頭,就屬你最孝順,又識大體顧大局。”

靜和笑笑,正準備告辭,便聽門上有人稟道:“三太太來給老太太請安了。”

話音剛落,軟簾被打開,楊氏走了進來,不知她幾時茹素信佛了,脖頸上沒有帶金銀項鏈,反倒是戴了一串檀香木的佛珠。

靜和起身向她行了禮。

楊氏虛扶一把讓她起身,嘴里說道:“三丫頭真是越發水靈了,可見英國公府的水土養人。”

靜和面上帶著淺淺的笑容,不置可否。

楊氏這話落在地上,不免有些尷尬,又道:“你大姐姐前日來還念叨你,說是前兒得了一對瑪瑙碗要給你送去,也不知收到沒有?”

聽見楊氏提起靜宜的好處,靜和笑著道:“早已收到了的,我喜歡的緊,昨兒也叫人送了一只掐絲琺瑯的妝花鏡給大姐姐,還特意給辰哥兒打了個百歲鎖。”

楊氏面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來,“怪道你大姐姐喜歡你,時時處處的為你著想,她昨兒來還特意囑咐我提醒你,現下有個好機會,對英國公是極好的。你嫁入英國公府到底是高嫁,需得做些功績才能坐穩那位子,不過在這件事上給英國公提個醒兒,到時候英國公在皇上面前立了功,自然感激你的功勞,你在楚家的位子就更穩當了。”

“哦?什么好機會,”徐老太太做出一副很有興趣的樣子問:“原本我就擔心靜和高嫁過去受氣,既然她大姐姐知道這么個機會提點她,還賣什么關子,快說來聽聽。”

楊氏與徐老太太一搭一唱,接口說道:“瞧老太太急的,果然是真心疼三丫頭,”她繼續說道:“如今軍中的將領們正商議著將原本的府兵制稍作改動,推行募兵制,你大姐姐聽你姐夫說,這募兵制是大勢所趨,若是英國公抓住這個機會向皇上上奏,暗合了圣心,定然能立下一大功。”

靜和幾乎要笑出來,楊氏婆媳就覺得自己這么傻?不要說楚啟已經對靜和陳述過現階段推行募兵制的種種不可行,就算可行,這話從楊氏嘴里出來,靜和都得再三再四的思量幾遍,她微笑著拋出個軟釘子給楊氏,說道:

“四嬸嬸,咱們婦道人家素來是不摻和男人們外頭的事兒的,此事好不好國公爺自有定斷的。侄女若貿然去說,只怕會讓人指責徐家女沒有教養,常常摻和爺們兒外頭的事。”

她這話牽扯到徐家女的教養上,若是平時,楊氏也就偃旗息鼓了,但是此事格外重要,那日女兒借口回府來探病時與徐兆寬的對話浮現在楊氏腦中。

當時徐兆寬曾說:推行募兵制,不僅可以保存一些最優質的士兵,日常操練,大大增強軍事能力,在眼下這個節骨眼還可以收買眾武將之心,大肆在軍中安插心腹;此外,募兵制有一定的便宜性,王爺可派心腹將領趁著戰事操練大肆招募避稅賦的流民練兵,對于想要爭取支持的濟王爺來說是一本萬利之事。但是,眼下提此事卻也有許多問題,朝廷經過連年征戰,府庫空虛,一下子拿不出銀錢來養兵,誰在這個時候提起此事,只怕會惹皇上不虞。

濟王妃聞言點頭道:“王爺也是這樣說,前幾年就有人向王爺納此諫言,但是王爺也念及北境戰事遲遲沒有提起,現如今皇上在刑部尚書之職上依舊用了太子一派的人,可見太子一派依舊難以撼動,王爺才想起借著北境戰事大獲全勝,兵士卸甲歸田的時候提起此事來。”

徐兆寬捋須頷首,半晌說說:“從這方面講,又的確是好機會,只要太子一派出言反對,那將領士兵們必然對太子抱有怨憤,此事不妨讓人在軍中散播些風聲,從下往上來,讓軍中將士自己提出,王爺再下順民心,方才好些,只是依舊需要一位有些分量又有威望的人出面,皇上才不會將此事輕輕帶過。”

楊氏在一旁聽得心潮澎湃,她知道‘出頭的椽子先爛’的道理,既然丈夫和女婿不能承擔這個風險,那最好是別人冒險自己受好處,于是他在一旁試探著問:“三丫頭的夫婿英國公不就符合老爺說的這幾點么,他若出面豈不是事半功倍!”

徐兆寬眼前一亮,說道:“英國公若肯出面那自然是最好不過,他守土有功,連皇上都不會直接駁斥他,只是英國公此事素來謹慎,雖是武將,卻油滑至極,不是那般容易說動的。”

楊氏謀劃道:“總聽二房那個傻婆娘炫耀英國公如何疼愛她的女兒,若能哄著三丫頭去吹吹枕頭風,來勸英國公想必管用。既然如此,倒不如把老太太病重的消息透出去,到時候我再與她說話。”

靜宜說道:“娘這一招好用,一則女兒回府探病的事便有了根據,二則也可讓三丫頭回府來探病,她姐姐妹妹都回來了,她若不來豈不被人戳爛了脊梁骨?”

徐兆寬頷首道:“你們說的都有道理,推行募兵制牽扯到英國公許多的舊部同袍的利益,他早已不能獨善其身,由他來做這個探路石最好,到時候還可趁機將他綁到濟王爺這一邊!”他說著,目光中露出兩抹精明之色。

靜宜越想越覺得動心,說道:“女兒回府時剛好路過英國公府,到時候去找三妹妹坐坐,說說這事。”

徐兆寬拈須思忖半晌,卻搖了搖頭,“娘娘身份尊貴,不必紆尊降貴去英國公府上,暫且讓你娘借著三丫頭回府探病來試探試探口風,若英國公果然愿意在這事上助王爺一臂之力,那娘娘再去英國公府施以恩德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