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水春來

第二一三章 桃脯餅

千里之外的東海邊發生了何等的事情,京城內的四方院卻是不知道的。

徐泮那里悔恨懊惱自己輕看了秦九那幫人,沒將他們一網打盡不說,反而被他們打了個措手不及。

雖則功大于過,可對于年輕氣盛的徐泮來說,也是一記值得銘記于心的耳光。

無論徐泮如何懊惱,又如何在心底暗暗發誓早晚要將這群人殺得片甲不留,于小靈卻是美滋滋的準備去西直門附近巡查一下她的點心鋪子。

經過近一個月的摸索改良,那群平日里懶得活動一分的點心師傅,終于在于小靈一日兩番的吩咐提醒中瘦下五斤肉,出了三樣頗受好評的新式點心。

所謂頗受好評,也不過就是在木魚胡同于家和木香胡同程氏,得了贊賞罷了。即便如此,于小靈仍舊興致勃勃,準備把他這三樣新式點心推出去,試試水。

在試水之前,于小靈專門去了一趟北程,向于程兩家當中,唯一對做生意飽含熱情,又有些經驗的閔氏討教了些建議回來。

九月下旬,懷了六個月身孕的閔氏。也只能捧著肚子在自家花園里走動。

她見于小靈過來了,笑瞇瞇地招呼她回房喝茶:“你上回送來那三樣點心我都嘗了,那桃浦餅已是極好了!真沒想到酥餅里面加了黃桃脯,竟是那般香甜!”

于小靈嘻嘻地笑,挽了她的胳膊:“我也沒想到呢,還是下面的丫鬟,說原在老家吃過相似的,我這才起了心思,讓那大師傅試著做來的。”

說到此處,閔氏又是笑了:“也難為你怎么使喚得動他!那樣上了年紀的老人,做了大半輩子的懶活,慣會推諉的。”

閔氏說的不假。留香齋的大師傅王師傅,如今已是五十好幾的人了,眼看著過幾年也該榮養了,自然是不想陪著小姑娘一起折騰的。

不過于小靈自有治他的辦法,只一句話,說要把他小孫子調到于霆身邊伺候著,那王師傅便沒什么不樂意的了。

因而這會兒,她瞇著眼睛回道:“王師傅是個疼孩子的人,倒也算是好說話。只今日,且不說那些,我要問問大嫂,您說這餅子能賣的好嗎?”

閔氏聽了這話默默地笑了笑,才道:“你都這樣問了,那大嫂可就說實話了。桃脯餅,好吃,確實好吃,可就你那鋪子名聲不響亮,不溫不火這么多年,這樣金貴的吃食,往日常來常往的那些顧客,約莫是不敢買的吧?”

于小靈聽著,覺得跟自己想的差不多,贊同地點了點頭:“大嫂說的極是。我這鋪子對著的顧客,大多是些京城里的九品芝麻官,生活頗為拮據,吃用算不得好的,但也還算精巧。可這桃浦餅卻不一樣了,價格定低了,撈不回本錢來,定高了,旁人又識不得貨,白白埋沒了。”

閔氏“嗯”了一聲,微笑著端過茶盅,小酌了一口,才琢磨著緩緩道:“妹妹這生意,也不必急于一時。價錢不妨定得低些,先把名聲打出去,只是倒也不用做多了去賣。或價錢,或出貨的功夫,總得有一處顯得金貴,不是么?”

這話說得正是,不然誰人知曉這是好東西呢?

她這樣一說,于小靈當即眼睛就亮了一下。很是受教地謝了閔氏。

回去之前,她看了看閔氏高挺的肚子。回想起那日在安親侯府看到的旖旎之景,心中不由暗嘆了一口氣,抿了嘴,沒有說什么。

也是,她能說什么呢?便是沒有崔樂苑,也是有旁的人的,閔氏心里早就已有回數了。況閔氏如今懷著孩子,少聽這些糟心事兒也好。

于小靈在閔氏這里一聲沒吭,還是回去認認真真思考著,她這桃脯餅該如何買出去?

這日她上了街,天一涼,街邊賣些熱食的人便多了起來。冒熱氣兒的饅頭火燒,最適得趕路人的心,這邊走著路,邊吃上一個剛出爐的燒餅,胃暖了,渾身也就不再泛寒了。

這邊到了留香齋,她并沒又遣人上去支會店里的伙計,只裝作普通路人的模樣,還用細紗覆了面,離得遠遠兒的就下了車,自己走過來。

留香齋名聲不響,店面臉頭也不打眼,同一旁的鋪子都摻在一處,不細看很難發現。

上回于小靈過來,還是專程來跟王師傅打交道,沒太注意其他的地方。這回她來卻要從顧客的角度上好好的打量一番了。

她并沒準備把留香齋做得多大,以她如今即將是忠勤伯夫人的名頭,想來也有不少人想給她捧場子。一來捧場子的,那做生意變成了欠人情,于小靈本就是自己樂呵的,再欠一屁股人情,豈不惱人?

為著這個,她還專程交代了鋪子里的伙計掌柜和師傅,全不許把主家的名頭透出去,一旦發現便攆出鋪子,再不許在此處干了。

所以沒有名頭可以借,還要想把這桃脯餅打出些名堂來,真的好生動動腦子。

北風吹來街角的燒餅香氣,于小靈深吸了一口那焦香的氣息。轉眼就瞧見,街角那處賣燒餅的小販兒,正給一個壯漢數著燒餅。

“這位爺一共要了十六個燒餅,都在此處了,您點點。”那小販笑瞇了眼睛,點頭哈腰道。

那壯漢只掃了一眼一口袋滿滿當當的燒餅,便笑道:“我那幾個兄弟就好你這一口,此番能買到已是不錯了,還點個什么點?走了!”

那小販聽他這樣說,更是高興了,好言慢送了他,轉臉又瞧見一個幾歲的小孩跑過來。

那孩子還沒近前,他便擺了擺手:“來晚嘍,娃娃,燒餅沒嘍。”

“沒呢?我還是跑著過來的呢!”那孩子傻了眼,愣在那里。

他這邊話音剛落,又急匆匆走來一個胖墩墩的婦人,那婦人驚奇道:“今天真的賣這么快,我兒媳婦還想吃兩個呢,這可怎么好?”

那小販解釋道:“方才那位爺一口氣買了十六個,自然就沒了。您也知道我那渾家身子不好,我倆這一早,也就能打百十來個,嬸子明天再來吧。”

看清爽的小說就到

(戰場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