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木屋
一起討論的書友:白浪崩云、mymachinegun、下層建筑
山東之戰初探
察罕打山東,出兵迅速,可見是閃電戰術,擊敗田部,就是戰果,能不能借這個勝利的勢頭繼續擴大戰果,要看海東軍的戰力,那么根據海東軍取山東并且與田部保持均衡之勢、以及海東軍的遼東的表現,察罕做出繼續進軍的決定。這個決定有沒有錯?一來雙方情報都受限,無法獲得充分的評估,二來海東軍立足未穩,兩方都是過江龍,只是察罕軍已是名聞天下的強軍,而海東軍還只是一方強者,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察罕不借勢而為、反而求穩,整軍之后再緩步推進,反倒會被視為坐失良機。他的戰略也難以挑剔,圍濟南、泰安不果,當機立斷兵指益都,擒賊先擒王!
小鄧應對相當不俗,派出的兩路援軍都是精兵強將,以至于守衛益都兵力不足,甚至可以說稍微有些行險,可以看出小鄧的思路就是拖!
此后子曰寫得很精彩,察罕、小鄧雙方各出良招,在戰略戰術沒有大錯誤情形下,最終結果就是看部隊的戰斗力。
書評中有的觀念我個人不敢茍同。
1、子曰說:小鄧用后世的宣傳來改造軍隊。這種作用其實是被政治擴大了,一來古代就有忠君衛家的灌輸,并不亞于某黨的宗教式洗腦,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在下面解釋。
2、某黨不在乎地盤,在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這個說法似是而非。原因與上面一點的第二點一樣。具體來說就是:
抗戰之后,*從日軍手里搶到一批武器,緊接著,*獲取遼沈戰役勝利,這個勝利有很多名堂。其一,*獲得一個完整的現代化的工、農、商基地,交通也是全國最發達的,沒有這個大本營,*靠延安那個窮山惡水怎么支撐全面戰爭;其二,根據*部隊的兵源構成來看,打仗并不靠后來宣傳的所謂洗腦做法,國軍在東北的口碑并不亞于*,也就是說,遼沈戰役的勝利,沒有多少洗腦的作用在里頭,后來的其它部隊中原兵源多起來了,大部分都是光腳的苦哈哈出身,容易愚弄,何況*軍團的戰功過于顯赫,其它部隊不拼命不行,正是因為條件不一樣,我不認為小鄧引入后世的洗腦有多大用,嚴格一點說,老毛并沒有什么創新,他這人愛讀古文,無論搞政治還是軍事,就是學古人的再加上一點時代的背景而已,小鄧把它抄襲回來,似乎可笑;其三,*為什么說不搶地盤?因為剛開始它就沒有足夠的兵力占據!至于能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那是因為有*四野這支武器精良的部隊,小米加步槍,那是炮灰,堵路用的,形成主力對決,最終還是要靠火炮。不看這些前提,就說什么消滅有生力量,失于偏頗。那個誰說要先滅趙過的援軍,你就得先堵住他的退路,此外,冷兵器戰斗,像趙過這樣一心想守的,還真難破,要不諸葛亮也不用吐血了。當然,守將如果是個庸將,或者攻擊方不惜一切代價往里灑炮灰,另當別論。
另外,建議子曰不要再抄襲詩詞什么的。人是善忘而且適應力強的動物,不要說穿越,就是移居它地、國外等的情況,何況穿越這種完全割斷聯系的。也就是作者這樣一腳跨現代、一腳跨古代的才會想把現代的東西搬過去,何況,近代中國西化極其嚴重,文化、思想斷層很厲害,根本就沒有可供移植的土壤,大部分東西都是站不住腳的。
——
白浪崩云:基本同意。
不過有一點,口碑不等于洗腦。口碑好是民眾支持,但遼沈民眾貢獻不如淮海。*關鍵在于洗腦士兵玩命不怕死,將領上下合力。*壓得住陣,還改過主席命令。國軍上下不和,白崇禧一度把*逼得沒辦法,但老蔣攪和了。臨陣更是積極換帥,越級指揮,拼勁國軍不如洗腦*,看看塔山一役。
國軍表現最好的部隊,還是一群大學生部隊,忘了是不是在沈陽那一支,彈盡糧絕不投降,知識高不受馬列蠱惑,給*很大麻煩。
木木屋:抗戰勝利后,*完成逆轉直至占領全國,只用4年時間,這在世界歷史上簡直就是一個奇跡,第一個轉折點就是東北,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不怕死這個原因說不過去,土匪歷來如此,能成事近乎沒有。我猜測會不會是蘇聯...
白浪崩云:我說的不只是不怕死哦。看看外系小諸葛的待遇,慘!看看*的越級瞎指揮,看看國軍諸將的內斗。
況且幾千人不怕死是量變(土匪),幾萬人十幾萬人不怕死是量質變(*,呵呵),塔山是任何土匪玩不轉的,沒有塔山,戰役也要改寫。贏得也是險啊。
蘇聯這時候還沒這個膽跟有原子彈的山姆叫臺,兩國談判,美方人員占了日本已經夠了,朝鮮在蘇聯眼皮下,都做好放棄朝鮮的準備,結果第一個試探方案就讓北極熊通過了,不然有李承晚鳥事?斯大林甚至想交好*,放棄老毛。*拼死拼活好話說盡才接受蘇軍占領區,一度狂罵老毛子。蘇聯連朝戰中支援中國都用一戰步槍,與美國撕破臉都沒大力援助中國,不會有那個擔當的。國軍都沒把蘇聯列為主要因素。
有時運來天地皆同力,延安用一架破飛機向東北把遼沈主要大將干部送過去,大膽到讓在場人員顫抖,再來個博古葉挺遭遇*怕是要失去這個天下了。
木木屋:越級指揮、山頭主義,*也存在。
幾萬十幾萬不怕死,這個最多也是后來洗腦的緣故,主要還是*幾個頭頭比較匪,關鍵時刻會搏,看打錦州,*在兵力不占優勢時就會猶豫,一來是自己的嫡系,舍不得,二來學院出生容易有這毛病,三來可能他自己性格也有這問題(不然后來就不會逃跑,咋的不學習李世民孤注一擲),結果是被上面壓著填炮灰。
*這種急切與投機心態,想來就是導致后來*的一大因素。
雖然說流氓土匪不一定得天下,但是得天下的一定是流氓土匪,老蔣也是流氓出身,根紅苗子正,可惜遇到老毛這一伙土匪,這正應了一句話,流氓誰都不怕,就怕土匪,克星吶。
mymachinegun:對“國軍在東北的口碑并不亞于*”,不以為然!知道啥叫“劫收”不?抗戰勝利后,GMD的接受大員們到淪陷區大肆搶掠,“五子登科”房子、車子、位子、票子、女子一個不拉,把老百姓的信心都劫沒了。都說:想中央,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甚至發生一個工廠兩個、幾個大員都劫收,你得機器,我得廠房,他得原料,工廠反而停工!比日占時期還壞。淪陷區的老百姓被日本鬼子收刮一空,GMD劫收大員再來收刮一遍,老百姓就活在生死線上。*進東北,建立生產次序,恢復生產。兩相比較,*在東北比GMD口碑好的多。48年開始土地改革,停止抗戰以來的減租減息,直接分田地到農民。這農民千百年來朝思暮想的土地到手,自然要保衛自己的財產。老百姓都知道可不能讓還鄉團回來,遭二茬罪!積極支援*作戰。同時鼓動GMD被俘士兵“家里給你分田地啦!打回老家去分田地!”同時官兵一致,干部帶頭,吃苦在前,享樂在后。這就是你說的“洗腦”人那,都不傻,*給了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自然跟*走。這樣,有了后勤,有了士兵,再加上*干部的戰爭指揮,就摧枯拉朽嘍!
自古以來,造反者比當政者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造反者可以沒收“占人口一小部分,但掌握全部財富大部分”的富人的財產,分給“占人口大部分,但掌握全部財富一小部分”的廣大群眾,來獲得支持,從而壯大自己,逆轉與國家機器之間力量的對比。
下層建筑:北極熊走的時候把日本人的武器庫全部清給了*,這也是為什么后來*的軍隊戰斗力那么強,因為戰前的訓練所消耗的彈藥就足夠再打一場遼沈戰役了.還有援朝,米格走廊都開辟出來了,怎么還會給一戰的步槍?
白浪崩云:日本武器給同志是理所當然的。蘇軍光坦克就碾死過*多次了,鬼子的山炮他們也看不上。當時全世界最強的陸軍會看得上日本的村田三八還有山炮?要對抗美國讓*用血肉拼么,這樣武器還是劣勢啊。說到這里我就想罵人,蘇聯還向金棒子送了不少當時最好的坦克T34,把李承晚干得死去活來,美國援助的第一批坦克被戲稱為薄鐵皮棺材,后來派來了更先進的坦克飛機才把損耗嚴重的北棒子打下去。
看看朝戰實錄,一戰步槍就算了甚至還有張之洞的漢陽造(蘇聯更新換代武器方法實在高).*本來還想跟斯大林鬧的。蘇德戰爭讓蘇聯的每一個餐桌都空出了一個座位,斯大林愛惜人命,中國人這么多,不讓小弟給大哥當槍怎么行?
就是這樣,還險些沒拿到。斯大林兩頭下注,又不敢得罪美國。美國的武器就是好,朝戰中中國人展示了驚世駭俗的盜版能力,竟在四川仿制出美國先進火炮,朝戰前期,步兵主角。朝戰后期,炮兵稱王。(還想罵,北極熊竟然把客秋莎都給了棒子們。這待遇。。。)
——
山東之戰二探:
察罕打山東,目的與鄧舍一致,占領山東。但是小鄧與田豐不同,田豐是地頭蛇,老窩被端基本就沒戲唱,察罕與鄧舍的根基都不在山東,取山東主要目的是擴大,彼此之間的勝負并不影響根基。因此,察罕的戰略目標就是兩條:
其一是以雷霆萬鈞之勢擊敗田豐,打倒地頭蛇,這一條漂亮地完成了,進一步驗證察罕軍的強悍。當然,強者眼里肯定自視甚高,雖然沒到目無余子的境地。
其二是挾擊敗田部的勢頭驅逐小鄧,最終占據山東全境,對察罕而言,在山東與海東軍大打出手不是好事,這本該是孛羅的工作,按理小鄧的根基不在山東,無論如何孛羅軍才是海東軍的心腹大患。這一條只完成一半就卡殼,為什么?讓我們先從察罕認為小鄧不會與他在山東拼死活的原因討論。
察罕認為海東軍在山東必敗的理由:
1、海東軍面臨兩路作戰,孛羅軍是來打老巢的,無論如何,海東的主要力量應該針對這一路部署,否則鄧部即便在山東站穩腳跟,沒有了遼麗,與當初王士誠有何區別。
2、察罕軍戰力不俗,兵力優勢明顯,雖然海東軍守衛城池占便宜,終究差距太大,即使有援軍,按照上面一點的分析,數量總是有限,何況海東軍初取王部,腳跟未穩,民心未附,在這樣的形勢下,海東軍怎么可能堅守?!只要把海東軍驅離山東,他就可以一邊鞏固地盤,一邊看孛羅軍與海東軍斗個你死我活,視其進程、結果再定下一步。不斗?那跟我部已奪得山東相比,你孛羅如何向朝廷交代?
3、察罕軍完勝田部,對戰略目標帶有一點試探的意義,結果讓察罕軍滿意,也奠定察罕軍要速取山東的基調,而且攻得越快,你援救來不及,還不是就得逃跑?!
可見,察罕軍目前不能完成戰略目標的根就在第一條,孛羅軍是不可能配合的,換成他是孛羅,也是要先讓察罕軍與海東軍斗個你死我活(兩敗俱傷最好),所以無論你小鄧備不備孛羅,我察罕先把你趕過去,這叫驅狼斗虎。小鄧手下已經多次勸小鄧突圍,就連鄧舍自己也動搖過,說明這招當然是妙招,而且夠狠,就算驅逐你,也先剝你一身皮。
然而,小鄧最終堅持下來,為什么?一來是可供小鄧的選擇不多,既然孛羅按兵不動,察罕的攻擊卻是迫在眉睫,不應付不行,當然,有的人應付是虛晃一槍就逃,海東軍的應付卻是兇悍血性的。二來,隨著小鄧事業的成長,他本人也不斷成長,逐鹿天下的志向逐步建立,山東取來不易,更對未來發展有極大意義,要割舍,難!何況,自古誰取天下不是中流擊楫、險中求勝來的,小鄧取遼、麗何時不是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何嘗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獲來的(題外話:歷史上馬上奪天下的君王,哪個不是精力充沛、荷爾蒙發達的主,小鄧好色好人妻,的的確確是歷史規律、生物規律、開國規律,話說回來,不是流氓怎么取天下),對漸有雄才大略的小鄧來說,這一仗不但要打,而且要打贏!
小鄧的堅持,是察罕的失算,但是這一點卻難以苛責,因為換個角度也可以認為小鄧是不明大勢、不識大局、不分主次的庸才,或者是妄圖垂死掙扎的蠢人,這只是察罕失敗的內因,察罕失敗的表,卻是兵力不足!也就是說,萬一碰上像海東軍這樣又臭又硬的,察罕的準備不足!換個角度說,察罕要破局,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早收田部!
先說明一點,任何超出當時戰略態勢、軍事情報的行為都是不可能的,在當時情形下,察罕與鄧舍的招數近乎無誤,戰術上的安排雙方都堪稱名將,唯一不同的就是小鄧快速準備援軍,而察罕沒有準備,或者說,沒有及時把田部收編當為援軍\后備部隊!也就是說,察罕不夠謹慎,或者說他沒有成為英主的資質,行快速戰爭,卻沒有多留、早留后續部隊,以防萬一!
試想,假如察罕在擊破田部之后,同時派出三千部隊對田部保持壓迫,就可以加速田部投降的進程,這支壓迫部隊沒用時比后來任何一支都“閑”,一旦有用,比后來任何一支都有作用,它,就會成為壓垮海東軍的最后一支稻草!
時也、運也,山東之戰,與其說是爭奪勢力之戰,不如說是察罕與鄧舍的才略之爭,由此可見,開國君王的崛起,并非偶然,即使是起于草莽、來自普通人,但也是混于沙礫中的金子,絕非才具一般的常人。
察罕終敗,已是定數。鄧舍經此一戰,絕代之英雄,終將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