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賊

61 濠州

濠州西連汝寧府(即今之河南的信陽、駐馬店等地),東接淮安路(即今之泗州等地),為金陵之肩背,堪稱中原的腰膂,戰略地位確實非常重要。而且形勢便利,現如今城中又有悍將守御,欲想攻之,的確不易。

聽得繆大亨此問,朱英不慌不亂,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指點地圖,侃侃而談,說道:“濠州阻山帶水,北有淮水,東有濠水,城池正處在此兩水之間。另外,又有李家灣、明月湖等分別處在城之北、西。可謂‘河流密布,湖泊星羅’。這種地形是有利于守方,而不利于攻方的。”

繆大亨點了點頭,表示贊同,也不插話,示意他繼續往下說。

“又兼且,濠州城外不止有河水、湖泊,還有群山。城南萬歲山,東西兩峰對峙;山之東,又有盛家山,西則有馬鞍山,皆相連接;又有鏌铘山,濠水的西邊源頭便是發源于此。城東南烏云山,山多蒙霧,與定遠交界;又有濠塘山,濠水的東邊源頭即發源于此。城西獨山,又有欄桿山,相接如欄桿。城西南yun母山,又有石膏山。城西北曹山,相傳曹操曾屯兵在此。這些山巒,或大或小,或遠或近,把濠州城池擁在了其間。”

朱英頓了一頓,接著說道:“這種地形更是對守方有利,對攻方不利的。”

河流多、湖水多,不利行軍、不利扎營。大部隊的行軍與扎營必須要有廣闊的平地才行,如果地形太過窄狹,難免就會騰挪不開。這倒也罷了,想些辦法還可以克服。但若是山巒太多,“重巒疊嶂”,便完全不一樣了。

為什么?

山巒一多,山頭就多。

而山頭一多,可供隱蔽的地方就多,隨便任何一座山頭上都可能會藏有伏兵。這前邊正在全力以赴地攻城,忽然兩側或后邊的山上三聲炮響,殺出一彪軍馬。當其時也,前有堅城未克、后有勁敵來襲,該怎么辦?

不愧是朱元璋親手調教出來的假子,三言兩語間,朱英就已把攻打濠州的兩大困難分析了出來。

一個幕僚接口說道:“小將軍所言甚是。這兩個麻煩,卑職們也早已就想到了,只是苦無良策。不知小將軍有何妙計可以化解?”

這個幕僚說的話一半真、一半假。

這兩大困難他們早已看出不假,而至若“苦無良策”云云,卻就是純屬假話了。這“阻山帶水”的地形,說起來有點棘手,不好應對;但其實并不算少見,特別是在淮泗、江南,有許多的城池都是這樣的。他們既身為“幕僚”,攻堅克城已為常事,隨軍南征北戰,無不見多識廣,若是連這點麻煩都解決不了,那也不用留在軍中、吃這一份俸祿了。

那么,既然如此,這個幕僚為何還這樣說呢?說白了,一點兒不稀罕,無非是在迂回地拍馬屁罷了。朱英即便再“聰敏”,到底年紀小,光看其“胸有成竹”的樣子就知道,他肯定已經有了破解此兩大困難的辦法。

朱元璋的正室馬氏很喜歡朱英,常常在朱元璋的面前稱贊他,這在吳軍中幾乎已經是人盡皆知。因此說,朱英雖然只是一個假子,但在金陵的地位卻是很高。這幕僚抓住機會,拐著彎兒地來溜須拍馬絲毫不足為奇。

朱英謙虛地說道:“‘妙計’二字不敢當,……。”對繆大亨說道,“末將有一愚策,請獻將軍。不過究竟妥當不妥當,還是得請將軍裁奪。”

“舍哥兒請說。”

“連山帶水,這是濠州的地形。如果時間充足,咱們兵馬又多的話,自然大可強攻。又或者也不需強攻,分出足夠的營頭將之團團圍住便是。只是眼下我部,一來主公給咱們限定的有日期,必須三日內取下濠州,時間緊急;二來,軍馬也不太多,只有三千人。所以俺上邊所說的那兩個辦法很顯然便是不能用的了。方今之計,以末將看來,似乎只有一策。”

“是何計策?”

“濠州城西數里有一個鐘離縣城,過了濠水走不多遠便到。此兩處城池隔河相望,成掎角之勢。相比濠州,鐘離城小、墻低、駐軍也少,防御能力較為薄弱,要好攻打得多。末將以為,我軍不如傾盡全力先取鐘離。”

“先取鐘離?如你所言,鐘離與濠州成掎角之勢,正可謂‘唇亡齒寒’。若是我軍先取此城,那么,駐軍在濠州城內的孫德崖等人會不會出城相救呢?他們會做出怎樣的反應?——,這個問題,不知你有沒有想過?”

“孫德崖肯定會出城相救的!他絕對不會坐視不顧。”

“我軍只有三千人,取鐘離已是勉強。如若孫德崖再一出軍,該如何應對?”

朱英微微一笑,把視線重又投放在地圖上,輕輕在“定遠”的位置上點了一點,回答說道:“不錯,我部先鋒的確是只有三千人,可在定遠城中卻還有我駐軍數千。濠州城外多山,這山頭上、山谷里,不止可以埋伏敵人,同樣也可以埋伏我軍。在我部攻擊鐘離城之前,可先調動定遠駐軍一部,也不需多,兩三千人足矣,提前埋伏在山中。等孫德崖一出城,便就趁虛奪取濠州!……,此計卻是叫做‘調虎離山’、‘趁虛而入’。”

繆大亨與諸幕僚互相對視,都是笑容滿面。他哈哈一笑,說道:“虎父無犬子!周舍,你真不愧與主公是為父子,果然心有靈犀。”從袖中取出一紙軍文,遞給朱英觀看。

朱英打開,見軍文上寥寥數行字。雖然字數不多,但是因為字體很大,所以把整頁紙都占得滿滿堂堂,認得清楚,分明是朱元璋的筆跡。

大略言道:“濠州城堅,孫德崖有人和、地利,取之不易。若欲速勝,唯有一策,即先下鐘離。老孫目不識丁、從沒讀過書,粗鄙無文,雖有些肚腸,只能稱是小聰明,見鐘離告急,他必定坐不住,會出軍來援。待其出城,便可用定遠軍馬趁虛而入,借機奪下濠州。為不引起老孫的懷疑,我已給定遠守軍下了令旨,詐令其守將即刻趕來金陵,名義上是與你換防。爾只管按計行事,此戰必能告捷。”

“詐令其守將即刻趕來金陵,名義上是與你換防”,這一句話是有來歷的。

“兵者,詭道也”。朱元璋雖然已經決定出軍河南、參與和察罕的決戰,但是在動手之前肯定不會主動宣揚地四方皆知。所以,繆大亨、朱英這一支軍馬在名義上并不是去攻打濠州,而是去定遠換防的。而且打出的旗號也不是繆、朱兩人,而是另外兩個在吳軍中并不太出名的普通將校。

至此,朱元璋打濠州的全盤計劃已經是昭然若揭、呼之欲出了。

先用換防的名義,把繆大亨、朱英遣派出去;同時,做出種種的假象,讓孫德崖以為定遠的駐軍已經被調出城、調回金陵了。然后趁其不備,先下鐘離。孫德崖不及防備之下,定然驚惶失措,眼看鐘離危急,沒有功夫細想,必定會出城援救。等其出城,定遠伏兵便起,再借機奪城。

這個計策是在繆大亨出城前,朱元璋私下交代給他的。為保密起見,連朱英都不知道。這是快到定遠城了,繆大亨才取出來,先告之了諸位幕僚,又告訴了剛忙過回來的朱英。

與朱英適才的提議相比,這兩個計策看似是一樣,其實根本上很有不同。

為什么呢?因為朱英想到的只是一個大致的框架,不夠細膩,有些粗糙。而朱元璋卻考慮到了方方面面。須知,在很多時候,決定成敗的往往不是其它、正是細節。這其實也是他父子二人經驗、閱歷不同的一個表現。

戰場之上,總不是任何時候都有利己方的。

何為一流的軍事家?能變被動為主動,能化敵人的優勢為己方的優勢,這就是一流的軍事家。朱元璋此計,完全便是如此。濠州城外有山,可藏敵人,卻也可以隱藏本部的伏兵。濠州城外有水,與鐘離縣城隔濠水而相望,是天然的屏障,就先打鐘離,調動濠州軍渡河來戰,或可待其半渡而擊;或可等之過河后再抄其后路,給定遠軍取濠州爭取時間。

如此一來,山水雖然還是敵人的山水,但卻就完全為我所用了。

山多、水多又怎么樣?無法力取,擋不住智謀。

諸人計議已定,便按照朱元璋的謀劃,趁夜色,遣信使悄悄出營,帶著調兵的軍令、虎符,去了定遠。

約定:無論孫德崖出城與否,最遲兩天后發動總攻。定遠守將接了軍令,自便安排部隊偽裝出城,前去濠州城外山中埋伏不提。

卻說繆、朱兩將。

安營扎寨、埋鍋做飯,休整到次日四更,悄無聲息地便全軍開拔。能不帶的輜重全部都留下,輕裝奔襲。到次日午時,已經出現在了鐘離城下。

要說這孫德崖也是個異數。當年濠州起事,為首者總共五人,除了他與郭子興外,還有俞某、魯某、潘某三人。自起事后,先后經元軍數次的攻打,還曾受到過脫脫攻打高郵的余波,然而都有驚無險,始終沒有把濠州丟掉。其間,又經歷了與郭子興的反目與火拼,曾經生擒過郭子興,也曾經險些被郭子興所殺,并且朱元璋也在其中的一次火拼中險些被他的弟弟殺掉。更還經歷過趙君用等的徐州紅巾殘部就食濠州,差點就此反主為客,就此被其所制。經歷不可謂不豐富至極。

到現如今,郭子興、俞某、魯某、潘某四人先后都或病卒、或戰死、或泯然無名,惟獨他一如從前,卻還好端端地駐軍濠州。

但話又說回來,他盡管經歷多了許多的事,并且濠州起事時的名位尚且排在郭子興之上,但卻因為是農家出身,不識字,“性粗直”,治軍的才能實際遠遠不足。故此,直到繆大亨、朱英兵臨城下了,他才接到軍報。

朱元璋的部隊有個特點。

因其認為“以火德王色尚赤”,故此吳軍“將士戰襖、戰裙、壯帽、旗幟皆用紅色”,而“頭目馬用大黑頷答罕、大黑纛頭,以壯軍容”。

這就與鄧舍的海東軍有不同之處了。雖然鄧舍也是紅巾,一樣“尚赤”,但他的部隊并沒有因此就“將士皆紅”,雖然說大部分的營頭也還是紅色偏多,但一些精銳的營頭卻似乎更偏好黑色,特別是那些漢人精卒組成的部隊。而像佟生養、慶千興等的女真軍、高麗軍則是以白色居多。

此時,從城頭上放眼望下去,只見遠近數里,到處都是一片鮮艷的紅色,鋪天蓋地,如潮如海,就像是騰騰燃燒的火焰,起伏波動,其中更又在各個營頭分別豎立了許多的旗幟,又皆為黑色。紅與黑,對比極其鮮明。

令人一看之下,就不覺為之氣奪。

這三千人既為取河南的前鋒,當然是吳軍中的精銳,能造成這樣的聲勢不足為奇。但實際上,在朱元璋最初起事的時候,軍容遠不如此。

當時,因為資源不足,缺鐵,他甚至曾經用銅做過箭翎;且在部隊作戰時,將士們也很少有穿著鐵甲的,絕大多數都是“系拖地綿裙,或紅或青綠,以其虛胖,箭不能入”;至若頭盔,則僅僅是“頭戴闊檐紅皮壯帽”而已,為壯聲勢,最多也只是在帽子上“插‘猛烈’二字小旗”。

后來攻城略地,所占的地盤日漸增廣了,才始“易用鐵甲等器”。火銃、火炮等物也逐漸普及。

繆大亨驅馬臨陣,遠觀敵城。

朱英諸將緊隨其后。

見鐘離縣城占地甚小,城門也不多,只有前后兩處。縣城外沒有護城河,城墻不是很高,就目測來判斷,大約至多一丈多點。折合成米,也就是四米多,最多五米這樣子。看起來好像是挺高的了,但相比那些大城,簡直小巫見大巫。就拿金陵來說,在經過朱元璋的重新修建后,到后來高度竟能有十二米以上,最高處乃至十四米,四丈還多。

既然縣城占地也小,城墻也低,城墻上邊的頂寬也較為狹窄,守方用來布置守衛的士卒顯然也就不多。

朱英觀察良久,說道:“四面城墻相加,垛口不足千個。垛口下的槍眼、炮眼更是寥寥。只就咱們對面的這段城墻來說,突出在外的馬面更只有一個,而且面積很小。又無護城河。……,將軍,雖說經孫德崖的重建,此縣城的城墻已有所增高,但依舊不是我軍對手。末將請命,愿為首攻。”

“垛口不足千個,垛口下的槍眼、炮眼更是寥寥”。

朱英畢竟隨軍征戰已久,一眼就看出了鐘離縣城的弱點。垛口少、炮眼少、馬面又少,城池的守御能力肯定就低。

比如大都城,垛口足有一二十萬個,只炮眼便就數千、上萬。盡管說大都城之所以垛口多、炮眼多是因為它占地廣、城墻長,“方圓百二十里”,但不論怎么說,垛口與炮眼一多,能上到第一線的士卒也就多;士卒一多,兵力就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火力也就兇猛,給敵人的殺傷就會多。

繆大亨點頭稱是,又看了會兒,心中已然有數,不再多看,轉馬回入軍中,便就傳下軍令,先遣出了一支偏師,戒備在濠水內側、陣地的外圍,以防備孫德崖來襲;然后命令主力準備,計劃兩個時辰后便開始攻城。

就在此時,數騎從遠方奔來。

“來者誰人?”

“從集慶而來,乃是主公信使。有緊急軍令一道,傳給將軍。”

“拿來我看。”

信使把軍文遞上,繆大亨展開細看,看過后,沉吟不語。

朱英問道:“請問將軍,軍文中是何指令?”

“卻也怪哉!主公下令,教我部自管取城。”

“這又何奇怪?”

“取下濠州后,卻令我部暫且按軍不動,以待后續軍令。”

朱英與諸將、幕僚們面面相覷。

本來的方略是,取下濠州后,便就長驅直入河南。如今攻城在即,箭已在弦,卻忽然又傳下這道軍令,令克城后按軍不動。難怪繆大亨以為奇怪,他們諸人也都是百思不得其解,有人喃喃說道:“卻是為何?”

也有聰明的,不覺轉頭望向金陵的方向,心頭浮起驚疑,想道:“莫不是集慶出現了變故?是陳友諒來犯,抑或是張士誠來襲?”

——

1,孫德崖的生卒。

出生不詳,卒年大概是在至正二十六年前。

至正二十六年四月,“濠州李濟以城降于吳。”

“先是,韓政兵至濠,攻其水簾洞月城,又攻其西門,殺傷相當。城中拒守甚堅,政乃督顧時等以云梯、砲石四面攻城。時孫德崖已死,城中度不能支,濟及知州馬麟乃出降。”

——韓政,嘗為“青軍”元帥,后歸朱元璋。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六公、二十八侯,他排在第三十位,是為東平侯。

——顧時,即傳說中的“二十四星宿”之一,是朱元璋回鄉募兵時得到的英才之一,但其實他是昆山人。在洪武三年的大封功臣中,他被排在第十二位,是為濟寧侯,位次尚且傅友德之前。傅友德當時只被封了潁川侯,位次第二十八位。

2,孫德崖與郭子興的不和以及歷次火拼。

開始的時候,還只是“有隙”,彼此“防疑”。

——“王(郭子興,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追封他為滁陽王)為人志氣雄暴,勇悍善戰,時軍帥四人名位皆在王上。王素剛直,不屈人下,每遇事,四人瞋目語難,而王剖決通敏,數以非語侵之,眾故含忿。

——“其雄有四:俞、魯、孫、潘,出于農,其性粗直,謀智和同,獨與王異。王少出外而多居內,每視事,四雄者每待王,久不至,則四人專主之。三五日乃一會,會則四雄瞠目視王,四雄言有不當,王出言相侵,四雄亦姑忍之。王久乃覺,謂上曰:‘諸人若是奈何?’上曰:‘不過會簡而至是耳。’王曰:‘然。’明日出與會,三日后復如初。彼此防疑不相安矣。”

在趙君用來到濠州后,孫德崖等人借助趙君用的勢力,與郭子興的不和便就越鬧越僵了,發生了第一次的火拼,在市衢上擒拿了郭子興。在此次火拼中,朱元璋救出了郭子興,并且殺掉了孫德崖的祖父母。

——“滁陽王奉魯淮(即彭大,也是徐州紅巾,當年和芝麻李、趙君用同時起事徐州的,徐州失陷,乃和趙君用一同去了濠州;趙君用自號永義王,彭大自號魯淮王)而輕趙,俞、魯、孫、潘恃趙威,于市衢擒王。上出淮北,聞王被擒,急自軍馳歸。友人止之曰:‘爾主被擒,亦欲擒爾,且勿歸。’上曰:‘再生之恩,有難不入,何丈夫之為也!’

——“即入,見其家止存婦女,諸子弟皆匿。上曰:‘舍人安在?’諸婦人佯言不知。上曰:‘我家人也,釋疑從我謀。’詢知舍人所在,乃以實告。上曰:‘主君厚彭薄趙,禍必自趙,欲脫此難,非彭不可。’

——“明旦,以次夫人攜二子往告彭。彭怒曰:‘孰敢如是?’乃呼左右點兵搜強。上亦返舍,去長服,被堅執銳,與諸人同圍孫氏宅,緣舍上,掀椽揭瓦,諸軍殺其祖父、母,于晦窟中得見滁陽王,鉗足系頸,肌肉浮傷,令人負歸。”

其后,朱元璋漸有勢力,因見濠州內亂不止,所以率部外出,打下了和陽,別立局面。當時濠州軍乏糧,亦皆就食和陽,孫德崖遂也來入城中,又和郭子興發生了第二次火拼。在這次火拼中,郭子興擒拿了孫德崖;孫德崖的弟弟擒拿了朱元璋,朱元璋被“羈晦窟中”有兩日之久。

——“元兵十萬攻和陽,上以萬人守,連兵三月,元兵數敗,解去。未幾,彼眾皆走渡江。時濠梁舊雄俞、魯、孫、潘亦乏糧,其部下皆就食和陽,孫德崖軍遂入城假居焉。

——“滁陽王信讒,聞軍中多取婦女、財物,意欲歸罪于上,左右讒者欲因而致上于死地。不旬日,王果至。上往視之,王怒,久而不言。久而謂上曰:‘誰?’上答曰:‘某。’王曰:‘其罪何逃!’上曰:‘兒女之罪,又何逃耶?家中事緩急皆可理,外事當速謀。’王問:‘何事?’曰:‘曩與俞、魯、孫、潘有隙,長者受制,某等圍舍,逾墻殺彼祖父母,脫長者之患。今仇人在斯,彼眾我寡,甚為慮之。’

——“明日五鼓,德崖遣人謂上曰:‘彼翁至矣,我將他往。’上大驚,急報王以備之。上復謂德崖曰:‘兩軍合城,今一軍盡起,公當留后,令軍先行。’德崖許諾。上出城送友人,去城十五里,聞城內兩軍相斗,上策騎急歸,彼軍大呼追逐,抽刃以隘道。上單騎入彼軍中,德崖之弟系上頸,欲加害,友人張姓者力止之,往入城,見滁陽王系孫之頸,共案而飲。歸謂諸人曰:‘如眾所為,幾傷兩命,今各生存,事不難矣。’諸人怒猶未解。張留上同寢,抱上首達旦。明日,復羈晦窟中。又明日,乃行。徐達等奉王命以數人至,于是得歸。王亦釋孫。王聞上被擒,驚憂成疾,后終不復起,卒于和陽。”

從這幾個事例中,似乎也可以分析出一些別的東西。

首先,郭子興為人睚眥必報,且與孫德崖互相有仇,又且當時對朱元璋已經不很信任了,但是在擒拿住孫德崖后,卻還是肯放他走,以換回朱元璋。從中大約可以推出:朱元璋此時羽翼已漸豐滿,郭子興是迫于壓力,不得不如此為之。

其次,和陽是朱元璋打下來的,但是濠州軍卻能來就食,并且孫德崖敢在朱元璋的地盤上與郭子興再度發生火拼;又且朱元璋也對郭子興說:“今仇人在斯,彼眾我寡,甚為慮之。”由此好像也可以推出:當時的朱元璋雖然已有了些勢力,但還是比不上孫德崖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