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華

第二十五章 姤和

“兒子還聽聞京師有一個耆宿名儒,名叫方孝孺的,”高熾又道:“三次被薦入京師,但皇爺爺卻三次放還不用,聽說如今滯留在京師,被聘做私塾教師,兒子想去看看此人,跟他討教學問。”

“哦,是此人啊,”朱棣顯然也聽聞了方孝孺的名聲,道:“你還不知道,方孝孺剛剛被遣去了漢中府,去了蜀王的封地教學去了,上個月剛剛啟程。”

洪武十五年,翰林待制吳沉推薦方孝孺,稱他才學過人,于是方孝孺被召至京,皇帝召見之后喜其舉止端莊,即告皇太子說:“此莊士,當老其才。”禮遣而還。

方孝孺第二次入京是因為被仇家誣告,被逮入獄,這一次皇帝在刑獄名單上見了他的名字,就下令釋放還家。

第三次是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方孝孺再一次被地方官吏推薦至京師,皇帝的批復是:“今非用孝孺時。”于是授他漢中府學教授,讓他去蜀地教學去了。

如果說被推薦三次就足夠天下聞名了,更令這個方孝孺有聲望的是皇帝對他的態度,皇帝覺得這個人是要留給后世子孫用的,現在不是用他的時候。對這樣的人,不光是燕王朱棣和朱高熾想見一見,就連在慶壽寺的道衍大師姚廣孝,也托人買來他的著作讀。

不過很可惜,方孝孺去了蜀地了,朱棣可以想象他那個封國在天府之國的蜀王朱椿,應該是多歡喜慶幸了,因為他是知道這個弟弟的,從小就是個嗜好讀書的人,天天捧著書讀,連皇帝看了都笑他是個秀才,封了蜀王之后更是有了名兒叫“蜀秀才”。在中都鳳陽時,就開辟西堂,請了很多文人一同商榷文史。到了CD之后更是興辦郡學,資助清貧學者,也是個難得的賢王。方孝孺入蜀地,蜀王朱椿自然不會放過他了。

“京師有書,可以一讀;京師有兵,可以一觀;”朱棣道:“但是我讓你們看的,也不只是這些。”

“往年兩浙賦稅漕運京師、歲實浩繁。”朱棣道:“兩條運河,一自浙河至丹陽,舍舟登陸,轉輸勞苦;一自大江溯流而上,風濤之險,覆溺者多。所以從去歲開始,下詔開鑿新運河,以通兩浙,光溧水縣一個縣,就督視有司開了一條新河,叫胭脂河。你們只見京師繁華,卻不知這繁華從何得來,如今我告訴你們,水流便利,才能使四方人物聚于京師。你們此去,不僅要去河道上看一看,而且也要留心去看這新河槽有什么便利有什么隱患,這也是京師風物之一,不要光是被秦淮河的脂粉迷了眼睛。”

高煦一想到可以去秦淮新修的十六樓里一睹風采,頓時眉飛色舞心花怒放起來。就連高熾也臉皮紅脹了起來,連連咳嗽了兩聲。平日里徐王妃管得嚴格,伺候這兄弟倆的都是宦官或者老嬤嬤,是見不到幾個美貌女子的,如今聽到他們父親默許了可以一度風流,自然心馳神往。

朱棣跟半大的兒子說這些,也覺得不太好意思,也換了個話題,道:“我這里有燕地種植棉花、桑樹的賬目,你們此去帶上,交給戶部核查,不要忘了問戶部討要蠲免賦稅。”

皇帝一直諭使民間但有隙地,皆令種植桑、棗。或遇兇欠,可為衣食之助。工部于洪武二十七年移文天下有司,督民種植桑棗,且授以種植之法。又令益種棉花,率免其稅,歲終具數以聞。

父子幾個還在商榷免稅的土地,就聽門口馬和道:“殿下,袁廷玉到了。”

“請進來。”朱棣道。

袁珙,字廷玉。洪武二十三年九月,出自道衍大師姚廣孝的推薦,燕王朱棣請他來北平。此人緣何得到道衍青眼,只因他有一手看相的本事,十分出神入化。

此人在元朝末年就為人看相,算命奇準,求他看相的士大夫有百十人,預言他們的生死福禍及降臨早遲的具體時間,沒有不應驗的,因此名聲大振。比如說南臺大夫普化帖木兒,從福建取海道來求他相面。袁珙仔細看過之后說:“您神氣嚴肅,舉動風生,這是大富大貴相,但印堂司空有紅氣,到任一百四十天后會被奪去官印。但您為人然守正秉忠,將會名垂后世,愿自勉。”

后來這位普化帖木兒在浙江署理南臺事務,果然上任不久就被元末義軍張士誠奪去了官印,普化帖木兒因不屈服也被殺死。

而他和姚廣孝的見面也是充滿了傳奇。姚廣孝在洪武十五年赴北平侍奉朱棣之前,曾經游覽嵩山寺,在那里與袁珙初識。袁珙一見之下,即大呼道:“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