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華

第三十六章 他途

張最近開始有意識地表現自己,她制藝的幾篇文章都用了七八分的力,也確實見到了效果,看過的女官都贊不絕口,甚至驚動了宮正嬤嬤,她看了之后也覺得是當之無愧的好文。

其實女官們讓她們學破題,承題,起講,提筆,好似和八股文一樣的東西,然而八股文是從四書中選題,她們是從女四書中選,而且張一直疑心女官們并不是要教授未來的妃嬪們學這些東西,畢竟學了這些,難道還能去科舉考試么

所以張認為,女官們有自己的考量,那就是選出聰明伶俐且善書的女孩出來,將來選不上妃嬪就要她做女史做女官。

首先要說明一點,明朝重視宮廷教育,且不說日后權柄獨大的司禮監的太監都是由內書堂選出來的,且說現在的宮規就是宮女入選宮院之后,就派宮內博學善書且有德行的女官或女史對她們進行教育,除了百家姓千字文以外,再有就是孝經詩經,甚至還有學論語大學,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女誡這樣的女四書。

至于這種教育成果怎么樣,張覺得應當不是很好,因為她曾經聽見兩位女史說話,說宮女子大都粗鄙不堪,就是精心教育,也是不能學,就是所謂的朽木,雕琢不出來東西。

宮女子資質不行,而且年歲已經過了學習的適宜時期,所以盡管有女史們早課、晚課地教著,還是不能成才,宮女子沒有幾個成才的,就不能擔任女官這樣的職位,所以女官都只能從民間選,所以在洪武年間三次的選秀,兩次都在選女官,而不是選宮女。

選女官的要求是,婦人三十歲以上,四十歲以下,沒有丈夫,能讀書認字,又熟諳算法,愿意入宮的,考核過后就直接授予女秀才的稱號,在宮里教習過后,慢慢升為女史、宮官甚至六局掌印之官。

如今宮里年歲約在五十到六十歲左右的尚宮或者女史,都是洪武五年從蘇州、杭州二府選出來入宮供職的而年歲約在三四十的,是洪武十四年在松江、湖州這些地方選出來的,據說宮里所有的女官、女史都是從外面選進來的,沒有一個是宮女學出來考上女官的。

女官們待遇比普通宮女子好許多,宮女子一旦入宮,再沒有出去的可能了,終身禁錮在宮廷里但是女官則不同,洪武二十二年的時候,皇帝下令六尚局的女官,在宮中服勞時間既久,或五年、或六年,就可以放出宮去,歸其父母,允許她們“從宜婚嫁”,而一些年事已高的女官,也可以回鄉,“以終天命”。若愿意留在宮中,也聽從其便。

想留就可以留,什么時候想回家,也可以回家但是也有一條不能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女官走之前,必須要帶出一個替你服勞的人出來。

什么意思,就是說這個女官要回家可以,但必須要教出一個能頂替你職位的徒弟出來,而且務必要教的好,因為這個徒弟若是犯了事,也要牽連師傅,哪怕這個師傅已經出宮很多年了。

這是洪武二十二年開始施行的,在這一點上,幾乎難倒了所有想要回家的女官們。因為宮女子真的教不出來,今天教了什么,明天轉眼就忘,剛開始女官們還安慰自己“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但是這顯然也是高估了宮女子們。不論打多少手板、笞多少下小腿,都沒有用,學不進去就是學不進去。

幸虧今年有了選秀了,而且在第三輪精選之后,居然有五十多名能讀書認字的,這可讓女官們大喜過望了,因為除去配婚給皇子的五六名秀女之外,會有四十余名女子資質就擺在那里,可以好好教導,讓她們頂替自己成為女官。

所以張想了很久,也綜合了以上的信息,她覺得做一名女官是當前最好最保險的方法。

也許不到一年,也許三五年之后,皇帝駕崩了,那個太孫朱允炆就像歷史上那樣坐上了皇帝的位置,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別你所看的《》的第三十六章他途已啟用防盜模式,只有半章和上一章內容接不上。后面隱藏部份請到百度搜:琦書屋進去后再搜《》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