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華

第一百九十九章 相見

第一百九十九章相見

熱門小說

南京雨田巷一座深僻而人跡罕至的宅院,終于迎來了急迫的腳步聲。

院子只有方寸之地,屋子僅一張破床,床上蜷縮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太太,她身上蓋著一床破棉被,冷得渾身發抖。她的眼睛已經生了兩層厚厚的白翳,但白翳中還有淚水淌落:“菩薩,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讓我死前再見我兒一面吧……我別無所求,讓我再見他一面吧!”

她就是先朝的太后,建文帝的生母,懿文太子妃呂氏。當年靖難成功后,皇帝不僅廢除了建文的帝號,還把早就過世的兄長朱標的帝號、廟號也廢除,以宣示正統地位。呂氏在宮中大火的時候,沒有逃出去,她被朱棣安置到了懿文太子陵園中,陪伴她的還有幼子。然而永樂三年的一天,一場蹊蹺的大火把陵園幾乎焚燒殆盡,而她的幼子也死在了這場大火中。

這場火據說是太監不小心失的火,但究竟誰是主謀,根本不用懷疑。大火之后,呂太后萬念俱灰,而朱棣將她遷出陵園,安置在了南京一處狹小的宅院中,這宅院卻有重重的守衛,她在這里,一天天下來,供給日漸短缺,幾乎到了不能吃飽穿暖的地步。老太太眼睛就是沒有那兩層白翳,也是個瞎子,因為她天天哭泣,把眼睛哭瞎了。

老太太神志不清,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仿佛又看到了丈夫、兒子和孫子朝她走來,她伸手去迎接他們,然而忽然之間,她的手被捉住了:“母后!”

老太太握住手,卻沒有反應,還在嗚咽著:“允炆,我終于等到你了是不是,你終于來看我了,你看看我,我死無所恨,能安心去九泉之下了……”

她忽然停住了哭聲,因為她遲鈍地感覺到握住自己的手是溫熱的,不是鬼,是真的有人來看他了!老太太怔了半晌,喃喃道:“你是誰?你是誰?”她忽然死死抓住了這雙手,順著摸上去,從他的肩膀摸到了臉上:“啊……你是!”

跪在床下的男子已經哭成了淚人:“母后,我是允炆啊,允炆沒死,允炆沒死!”

老太太瞪大了眼睛,像是魔怔了一般,一遍遍地摸著男人的臉龐:“允炆?你是允炆?”

“我是允炆,”辦成了和尚的建文帝抱住了母親,嚎啕大哭:“允炆不孝啊,讓母后受苦了!十八年,允炆終于能來見你了!”

“你是允炆?”老太太仿佛只會說這一句了,她還在仔細摸著眼前人的面龐,一張斑紋橫生的臉上卻沒有多少激動和喜意:“不,你不是,你不是允炆,我的允炆死了,你是朱棣派過來哄我的,他還想要什么?我只有一把行將就木的老骨頭了,他還不放過我,那就把我的命拿走罷!”

“我是允炆啊!”朱允炆痛斷肝腸,他拉起母親的手,讓她摸自己頭:“我不是假冒的,你摸摸看,我頭上有一線疤啊!”

朱允炆頭上有像細線一樣的傷疤,這是他小時候被風箏線劃過留下的傷痕,因為疤痕藏在頭發之中,除了親生母親呂氏,連他身邊服侍的人都不知道。

呂氏顫巍巍地摸到了那細絲一樣的傷疤,終于確信了:“我的兒,你終于來看我了!”

母子兩抱頭痛哭,撕心裂肺,幾乎不能自已。呂氏摸著他的光頭道:“我兒,你怎么剃了頭發?這么多年,你跑到哪兒去了?”

朱允炆強忍悲痛:“孩兒被忠臣所救,用皇爺爺留給孩兒的度牒出家了,十八年淪落江湖顛沛流離,朝不保夕,沒有一日不牽念著母后啊!”

呂太后聽他落發為僧,輾轉江湖,起先還心存復國之念,但之后眼看著忠臣們為他粉身碎骨,甚至株連親族,他也就漸漸冷了復辟的心思,不再想著重新振作,這一次回南京,他只想接走自己的母親,但是追隨他的忠臣,卻希望重掌乾坤——呂氏一聽流淚道:“菩薩保佑我母子今生還能團圓,一切都是天命,強求不得,只要你平平安安,娘的希望就沒有斷絕。”

“母后,”朱允擦了擦淚:“他去了北平,京師空虛,孩兒才能來接你。你跟孩兒離開南京,咱們以后,再也不回來了!”

“好,好……”呂氏又是淚流滿面,她從枕頭底下撈出一塊巴掌大的木牌來抱在懷里:“我一直偷偷藏著你父親的牌位呢……咱們一家人,終于可以在一起了……”

而此時的屋外,鷹揚衛指揮孟賢聽到里面母子相擁放聲大哭的聲音,也假惺惺抹了抹眼淚:“陛下和太后,當真是感人肺腑啊。”

鷹揚衛守備打扮的鄭世義時刻保持著警惕,忙出聲勸說道:“陛下、太后節哀,如今大事已濟,一家團圓,不久之后皇上可以君臨天下,誅戮逆賊,現在還請忍耐,請太后跟臣等走吧!”

呂氏道:“你們還有什么計劃?”

朱允炆嘆息道:“十八年來,我已經沒有了斗志,只想接母后回來。但跟著孩兒的這些人,他們卻還有一腔熱血,滿懷著比我更深的國仇家恨,發誓要將朱棣碎尸萬段……我已經勸不動他們了,這一次他們的計劃,我也不清楚。”

建文帝生性荏弱,在看到慘無人道的株連和殺戮之后,他就嚇住了,腥風血雨并不是一時,而是延續到如今。他只想從此隱姓埋名,了卻殘生,不要再給忠誠的臣子帶來災難,但這些人已經陷入了更偏執的仇恨中,他們根本不會想著茍延殘喘了卻殘生,而是想要轟轟烈烈地把二十年的痛苦,回報給朱棣。

朱允炆不知道他們是怎么和白蓮教聯系上的,也不知道他們如何策反了鷹揚衛指揮孟賢的,也不知道他們在偷偷討論的兩京同時舉事,究竟是個什么情況,他像是被臣子綁架的君主,但卻知道這是他們活下去的動力所在,他不能把這最后的希望破滅。

“這一次孟指揮深明大義,”鄭世義道:“能助我們舉事,當真是大恩無足為報,陛下一定會記得你的功勞的。”

孟賢這個鷹揚衛的指揮,手上有三千兵馬,看似人少,卻是南京僅剩的一支軍隊了,其他的三大營包括京衛全都跟隨著朱棣去了北京,鷹揚衛因為在監督琉璃塔的住坐匠,所以留在了南京,而孟賢早都和他們串通了,南京已經沒有可以阻攔這支軍隊的人了!

“臣不是為了圖封賞,臣是看不慣那逆賊朱棣,篡位竊國,”孟賢義正辭嚴道:“殘暴不仁,趕盡殺絕的行為!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如今陛下重臨大寶,得天時地利人和,孟賢不過是順應人心罷了!”

鄭世賢在屋里為母子兩個分析形勢:“這一天,我們已經籌劃地太久了!不只是南京,北京、江西、山東還有云南,都會有人舉兵響應!還有幾位藩王,早都答應要幫助陛下恢復帝位,也會打起迎陛下的旗幟來,這便有半壁江山都在掌握之中了!這么多年來燕賊篡逆得位,倒行逆施,勞民傷財,又是北伐又是下西洋,早都讓天下之人不堪重負,心懷怨憤,陛下這一戰,勝利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