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年紀輕輕的沒了,那存害人之心的人,斷是不能饒了去。”楊林氏捏著手帕擦拭著眼角,余光透過珠簾瞧了內里。
里邊于媽媽在旁候著,半響后從里頭傳來了老祖宗有氣無力的聲兒,“不該饒了的,自是不會饒了。”
“這事兒是犯了祝家門里的忌諱,只道那出身低微的,心氣小心兒狠。這人我祝家斷是容不得。”老祖宗嘴里念著話,于媽媽連忙替她順了順氣,“親家夫人,老祖宗近日里也是作難傷心的厲害。”
“下毒的乃是北二房的祝唐氏,前一陣子還鬧了笑話。想必這事兒親家夫人定是聽說了。”
楊林氏先前還為此特意登過門,這事豈會不知。
可一個北二房從姨娘扶上來的主母,前后還未曾過幾個月,哪里來的膽子敢害了人?
楊林氏可不覺著這事兒是那北二房的小門戶干的,聽得這話,雖說心里不松快,轉而便開口道:“我們兩家本是親家,如今我那侄女去了,她膝下還有個姑娘待嫁。”
“這一方主母也空懸著,倒是我楊家姑娘也有同輩,總不該斷了這份親緣。”楊林氏得知祝楊氏沒了,頭一個尋思的便是往祝家再嫁來一個姑娘。
南二房的主母,總歸還是楊家人。
門里門外的是祝楊氏操持了這些年,哪有肥水流了外人田的。
何況祝楊氏先前壞了身子,第三胎未曾剩下,反而是早產了。
故而膝下無子,兩個姑娘早先嫁出去了一個,還有個姑娘再過幾個月便要出嫁了。
日后祝家和楊家的走動又是薄弱不少,就更談不上親厚不親厚的。
老祖宗一聽這話,皺了皺眉,祝楊氏才去了不過幾日尸骨未寒,這楊家當家的夫人到底對自家侄女薄情,便急著要送來一個。
“此事過些日子再做打算罷。”老祖宗也沒有一口回絕,到為祝楊氏生出一股憐憫之心來。
楊林氏慣這般性子,她確實是個薄情的人,也正是因為薄情,楊家里里外外才能抓上一手。
也是薄情便沒有那般顧慮,手腕兒果斷的很。
祝楊氏過身,對外也只是說到人得了急癥去的,祝家門里卻是人人知曉。
即便這事祝家上下得過交代,可哪有不透風的墻。
只不過這事即便傳出去了也就是傳出去了,旁人只當聽了祝家門里一些是非,背后談論是少不了。
倒也不會有人拿到臺面上來說。
祝唐氏人沒了,唐張氏得著信兒也是哭天喊地的來,不過進門沒哭一會功夫進門便沒了聲。
得知祝唐氏下毒害人,方才哭著喊著說自個女兒可憐見的唐張氏,一聽祝堂院姑姑說道那番話,轉眼便怒罵了起來,即便自家閨女已經死了,也是罵罵咧咧的難聽的很。
若非祝堂院的姑姑聽不下去制止了她,這怕是能在院子里罵咧個幾日幾夜不帶重復的,如同一個潑婦無疑。
院子里伺候的丫鬟婆子們,瞧著親家夫人這德行,也不由得為去了祝唐氏感到心寒。
要說祝唐氏對不住旁人也就罷了,她最沒有對不住的人便是自個娘家人。
嫁進祝家十年有余,這十年里省吃儉用,從姨娘那會起,伺候在祝唐氏身邊的梅媽媽便是瞧著的。
祝唐氏這也舍不得吃,那也舍不得用,進了祝家便一心想著娘家人。
只想將好的都往娘家送去,日后娘家有了臉面有了底子,自家胞弟考取功名了,再在祝家求了門路,日后他們分出來的旁支也有了指望。
她這個姨娘在祝家也有些盼頭了,不說別的,娘家好起來,這在其他姨娘們跟前話也能多說兩句。
幾乎十年如一日,好的料子也都送回去,只為自家娘登門來時穿的體面些。
平日里的一些分例下來,哪樣不是給娘家送去了?
這會兒瞧著唐張氏嘴里埋怨又怒罵的,梅媽媽紅了眼眶上前去,“親家夫人,你還是少說兩句。主母都已經去了,她生前可是沒半點對不住您。”
“要是對不住的,也是您對不住主母。主母這些年為娘家也是盡心盡力,別的不說,即便養育之恩也是盡心了。”梅媽媽伺候在祝唐氏身邊,也知曉祝唐氏為人。
是眼皮子淺你,心思不深,又是對膝下兒女偏頗的厲害。
這不還都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
固然說是母憑子貴,可這姑娘若是嫁得好,那也是極有臉面的。
像在這大戶人家門里,姑娘嫁得好,連帶主母膝下的少爺都多了門路,也只有小門小戶的拎不清才偏頗的厲害。
唐張氏瞧著一個伺候的媽媽都上跟前來訓話了,面色不善的瞪了梅媽媽一眼,“你是個甚的玩意,她就是先走了,那也是我生養的閨女。生前做錯了事兒喪了天良,我就是訓話也是應當的。”
“難不成我這個為娘的,還得替自個閨女哭喪不成?”
唐張氏心里頭也不痛快,本想指望著自家閨女替小子找個好人家的姑娘,攀上一門親事。
這事兒還沒有個著落,人卻沒了。心里頭那點指望也落了空,固然是氣的厲害。
也怨著祝唐氏,她養她出嫁不容易,進了祝家門里十年才熬出頭,好不容易熬出頭了,風頭還沒一陣人就沒了。
這般沒出息,當真是白生養了。
梅媽媽想說甚,身旁的丫鬟拉了拉她衣袖,“梅媽媽,甭說了,主母人都沒了,即便咱們聽著也是聽著。”
人都是個命數,說多已是無益了。
祝唐氏膝下一子一女,姑娘被送去了庵堂,年幼的小子日后自是要養在主母膝下的,要不便是其他姨娘膝下撫養。
祝家門里折損了兩房主母,近兩年來,祝家也是多災多難。老祖宗近日里因祝楊氏一事添堵病著了,一連半個月身子不見好。
本就是年事已高,近些年調養著身子也是虛不勝補。各房夫人們往祝堂院走動得多了,在跟前侍疾也是輪番的。
祝九這半個月來不曾走動,可對門里事兒兩耳也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