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鑒寶:我真沒想當專家

第76章 完了

第76章完了第76章完了←→::mayiwsk

林思成眨了一下眼睛:“王教授,我感覺……這東西有點像?”

王齊志稍有些猶豫:“看著……確實有點像!”

一聽這兩句,站在旁邊的關興民心里一咯噔。

什么有點像?當然是和真品有點像。

如果把兩人說話的順序顛倒一下,關興民頂多狐疑一下。可是,說這東西像的,是林思成?

不夸張,剎那間,關興民心跳都快了半拍。

想想文物中心的倒流壺,想想上次的那樽和田白玉獅子鎮紙……

關興民強作鎮定:“意思就是……真品的可能性很大?”

“是有點大!”林思成指著光亮的鎏金層,“乍一看,足有五六成。”

關興民也搞收藏,自然知道所謂的“五六成”再加上“足有”,基本就等于真品。

不過搞鑒定的都會給自己留點余地,不會把話說滿。

那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市鑒、省廳又鑒錯了。

問題是,分局就是以市鑒的鑒證報告為依據,逮捕的嫌疑人。檢察院也是以此為依據,準備以“詐騙罪,且數額特別重大”的罪名起訴。

這要成了真品,還何來的詐騙,還起訴個屁?

看他臉色不對,林思成猜了個七七八八:“關主任,這樽銅爐,是你負責的?”

關興民猛點頭:“不然我會這么著急?”

王齊志的眼皮也跳了一下:怪不得?

上次那樽獅子鎮紙的性質更嚴重,關興民也只是驚了一下,因為不是他負責。

但這樽香爐首鑒,復鑒,都是他負責,最后追責,第一責任人就是他。

既然香爐是真的,詐騙罪自然就不成立,當然就不能起訴。但人關了近三個月,是不是得賠償?

接下來,問責程序啟不啟動,辦案人員處不處理?

當然要處理。

但熬了多久,付出了多少,他才到這一步?

轟隆一下,全完了……

不夸張,就兩分鐘的功夫,關興民額頭上的汗就出來了。

師生二人對視了一眼,神色略顯凝重。

林思成微一思索,把銅爐翻正:“關主任,你先別急,我們再看看!”

王齊志也點頭,倆人不約而同的拿出強光手電,一人看一邊。

其實嚴格來說,不管是哪一種文物,無論是器形、材質、工藝、款識,都是可以偽造的,甚至于能偽造到八九成相似的程度,也就是常說的以假亂真。

比如文物公司的那樽倒流壺,又比如上一次看過的那樽和田白玉獅子鎮紙。

而其中最不好偽造的,則是各種因為材質氧化或腐蝕而產生,又日積月累而形成的年代特征。

比如銹,比如沁,比如斑。包括用科學技術手段檢測,首檢樣本也肯定是檢這個。

林思成和王齊志看的也是這個。

兩人先看外表層,但沒看幾分鐘,林思成眉頭微皺。

外表層的銹,好像也是真的?

乍一眼,器物表面好像蒙著一層土,卻又擦不掉?

其實這是土壤中的碳酸鈣沉積于表面,形成的土銹層。說明器物長期埋藏于富鈣土壤中。

其次,土銹之下,可以看到明顯的白色銹斑:這是器物在富氧環境中接觸微生物,錫選擇性腐蝕形成二氧化錫(SnO₂),學名富錫銹層(TypeⅣ)。

繼續往下:銹層發黑,隱現紅褐色:這是富氧干燥環境中,器物與土壤中的鐵氧化物混合形成的復合銹層。

學名氧化銹層(TypeⅡ),主要成份為赤銅(Cu₂O)和黑銅(CuO)。

只憑這三點,就可以推斷出埋藏環境:富氧、干燥、富鈣、微生物活躍……已遭受破壞,已形成長期有氧環境的北方黃土墓葬。

是不是從陜西挖出來的不知道,但絕對在黃河以北。

重點在于:從下到上,銹層為“黑→褐→土”多層結構,且是層層遞進,沒個兩三百年,銹不出來。

造假的更造不出來。

關興民這下是真完了?

本能的,林思成的眉頭皺的更緊,突然,“當”的一聲,銅爐震了一下。

王齊志拿放大鏡在爐沿上磕了一下,臉露喜色:“林思成,你過來看,這銹好像是貼的。”

不可能……

腦海中本能的閃過三個字,林思成索性繞過臺案,到了王齊志這邊。

但只是一眼,他眼皮就止不住的跳:就輕輕的磕了一下,銅爐上竟然掉下了一些綠色粉末?

不多,就幾星。

但這根本不是多與少的問題:腐蝕幾百年而生成的銅銹,拿刀都不一定能刮的下來,就這么輕輕敲一下,就搞了下來?

詫異間,林思成抓起了一點,用手指捻了捻:銹是真的。

再透過放大鏡看器物表層:銹層最底下,也就是黑色的氧化銅與銅爐之間,有一層黑色的光膜。

極薄,還極隱蔽,若非放大鏡的倍數較高,真不一定能看得出來。

這是大漆漆膜,也就是生漆,古代最常用,也是最牢固的膠料。所以確鑿無疑,銹層就是貼上去的。

為什么另一半的銹,卻真的不能再真?

總不能,這樽銅爐是一半真,一半假?

絕不可能:通體都沒有拼接的痕跡,鑄煉痕跡渾然一體,別說清代了,再過八百年也造不出來。

正狐疑著,看到關興民松了一口氣,竟笑了起來。

林思成及時的潑涼水:“關主任,你先別笑!”

說著,他把銅爐轉了個個。

王齊志不明所以,林思成又示意一下,意思是讓他先看。

下意識的舉起放大鏡,王齊志剛瞄了一眼,瞳孔猛的一縮。

黑銹(氧化銅)→褐銹(赤銅)→土銹(碳酸鈣),土銹下又夾雜白色的二氧化錫。

富氧干燥的富鈣環境下生成的氧化銹層?

再看另一邊:氧化銅→堿式硫酸銅→堿式碳酸銅……缺氧濕潤的低氯環境生成的水合銹層(TypeⅢ)。

但扯什么淡?

因為這兩種銹層生成環境完全相反。

打個比方:一個在北極的永凍層,一個在赤道地帶。所以,這兩種銹層絕不可能出現在同一件器物上……

關鍵在于:干燥的這邊銹層緊貼器物,來回四五遍,王齊志沒有找到任何移植、粘貼的痕跡。

再者,研究了近二十年,這些銹層是不是自然生成,他能看不出來?

所以,這半邊就是真的。

他想了一下,把爐轉了過來,倒轉放大鏡,使勁的蹭他剛才鑒過的那一片。

蹭一下,就掉一片銹,再蹭一下,又掉一片銹。

漸漸的,露出了鎏金層,也露出了土銹與黑褐銹混合的氧化銹層,合林思成鑒過的那邊一模一樣。

王齊志愣了好久,驚愕的抬起頭,直灼灼的盯著林思成,“真品”兩個字涌到了嘴邊。

關興民完了!:mayiwsk←→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