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嬌妻:小神醫,有點甜

第六百一十九章 讓出去功勞

聽到王縣長的話,眾人的目光看了過來。

苗支書在剛才看成績的時候,就知道這事情瞞不住別人,估計很多人都知道了,而且這是好事情,也不怕別人知道,巴不得更多的人知道呢。

“呵呵,其實也沒什么捷徑,就是之前學校不開課了,年輕人都回到了村子里。年紀小,并不能干重活,而且正好趕上掃盲活動,我就把村子里的年輕人都組織起來,跟村民一些掃盲。沒想到大家學習的興趣很高,一直堅持下來了。雖然耗費一些功夫和時間,但村子里少了游手好閑的年輕人,一舉兩得。”苗支書笑呵呵說道,雖然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但足以應付這些人了。

至于真正的原因,苗支書才不會說呢!

“掃盲?”王縣長一愣,然后哈哈大笑,“我看啊,你這掃盲活動執行地非常好,不僅僅提高了識字率,而且還培養出十幾個大學生,都是國家的人才啊!”

“呵呵,湊巧湊巧。”苗支書謙虛說道,“在國家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如果這些孩子能夠考上大學,也能更好的建設國家和家鄉。”

“咱們縣的第一名,也是市里的第一名,而且還是省里的第一名,而且還是你們七橋村的。”王縣長羨慕說道,不過這是大良縣走出去的學生,成績越好,他們臉上也有光啊。

“誰啊?”苗支書問道,當時他只知道孩子們考得不錯,并沒有想那么多。

“李建軍第一名,楊光輝第六名,那李瓊全省第二十五名,前三十名里面,你們七橋村就要三個,不簡單啊。我昨天在市里開會,領導還夸獎我們大良縣呢。”王縣長笑道,想到當時市長對他很客氣,而且還交代他回去之后,務必要給考生們提供必要的幫助,希望他們能在復試的時候,也能考出好成績。

現在顧青玉是最高領導人,重視教育,下面有政治抱負的人,自然也重視,于是才會有現在這一幕。

“那時候大良縣的領導之前一直提倡掃盲工作,我們七橋村也是根據領導指示完成任務,并沒有想到那么多。要說功勞啊,也是縣委這么領導高瞻遠矚,我們才能有機會進行掃盲,才會有這樣的成績。”苗支書當著這么多領導的面,當然不能獨自享受功勞啊,于是毫不猶豫地送了出去,讓大家也沾沾光。

再說了,苗支書覺得這樣的功勞,在他身上頂多就得到幾句夸獎,幾張獎狀,可如果給了縣委的這些領導,足以成為他們升遷履歷上的一份老成績。

周建民,王縣長聽了,頓時眉開眼笑。

這功勞,也有他們一份。這七橋村的苗支書,的確很有眼色。

“呵呵,是啊,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發展需要人才,都是文盲不行的。”周建民笑道,“現在我們不僅僅要盡快開辦鄉村小學,而且還要繼續堅持對成年人進行掃盲活動,而且也要讓大家解國家的大政方針,才能更好地完成生產任務。”

對于周書記的話,頓時引起很多人的響應。

等到會議結束之后,苗支書直接找到了分管教育的王縣長跟他說了,村子里有兩個小孩很聰明,成績很好,已經可以上初中了,只是現在初中不招生了。

有了七橋村這個響當當的牌子,王縣長自然樂意做順水人情,給他寫了一個條子,交給縣一中初中部的陳校長。

陳校長那邊看到條子之后,當即答應接收兩個孩子,讓苗支書三天之內帶孩子過來考試,看看安排在哪個年級。

這一天,苗支書等人收獲滿滿地回來了。

當大家得知通過了初試之后,都非常高興,在村子里不停的歡呼。

第二天,苗支書又忙活活地帶著村子里的年輕人去縣城領成績表和準考證,也把趙小海帶上去考試。

從縣城回來,這些通過初試的年輕人學習更加用功了。因為李建軍說了,復試的題目比初試難多了,想要考上大學,必須要更加努力。

不僅僅城里面如此,鄉村更是關注高考。

趙暖月,趙暖陽,潘靈兒也通過考試,而且還是高分通過,潘靈兒的成績一般,但也不錯,考上大學應該沒問題。

吳巧巧拿到成績時候,非常得意。

她成績很好,而且復習很充滿,同時她還找了一名高中老師給她補習。

只是她得意的表情,在看到趙暖月,趙暖陽的成績表之時,臉上的笑容僵在臉上。

這趙暖月的成績比她高出來四十分,這趙暖陽的成績比她高出來三十多分。本來還想笑話趙暖月,沒想到她卻成為笑話了。

吳巧巧現在已經進入單位上班,但因為參加考試,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她利用一切機會,接近華裕森,但華裕森跟她并不是一個體系的,而且現在顧青玉已經完成控制局面,她跟顧言澤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

在此過程中,吳家得到了好處,但同時也逐漸成為顧青玉的附屬,而不是同盟了。

因此吳巧巧也不能那么隨意地接近華裕森了,而且吳巧巧即使動手,也不愿意讓別人知道是她指使的,所以更不敢輕舉妄動。

不過,吳巧巧從來沒有放棄對付趙暖月。只要有機會,她都不會放棄。

吳巧巧接近不了華裕森,就更加努力得學習,勵志要比趙暖月更加優秀。

春去夏來,馬上到了七月。

通過復試的年輕人紛紛拿著準考證,再一次走入考場,進行一場改變命運,改變國家命運的考試。

苗支書很緊張,同時也對村子里的年輕人有信心。

坐在陰涼處的苗支書,一邊抽著旱煙,一邊想著分田到戶之后,村民們積極性特別高濤,一畝地交一百五十斤的公糧,剩下的糧食,全部是自家的。

大家盤算了之后,一畝地的產量三百多斤,交了一半,還能剩下來一半呢。原本還反對的村民,也慢慢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