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太祖的訓斥給了胡衛東很大的壓力,但他卻并沒有因此藏著掖著,反而愈加直抒胸臆道,“公有制企業不能滿足于比私企經營得好就算了,而是要不斷拉大這個差距才行。公企的優勢增大、說明我們的工作有了進步,需要進行總結以便推廣經驗,并從中提拔表現出色的人才;優勢減小、則說明我們的工作退步了,同樣需要進行總結教訓,以免再犯,而那些因為個人原因導致的,則要追究當事人的責任”
“這個思路很好。”,太祖聽到這里立即出言贊許,神色也較之一開始有了很大的變化。
胡衛東心知太祖已被說動,頓時心中一松,又趁熱打鐵地補充了幾點,“私企留著還有幾點好處,比如多少可以減小一點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敵意,在一定程度上分化敵人,緩和戰后我國必然不佳的外部環境,利于我們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設備和杰出人才;國家經濟陷入困難的時候可以嚴打違法經營的私企以轉移矛盾,而如果沒有私企的話,群眾的怨氣就難免會集中到黨和政府身上,即使我們做得再好,也總會有些習慣于放嘴炮的借題發揮、吹毛求疵”
太祖聽后連連點頭,而胡衛東關于給公私企業競爭的“同等條件”(詳見后文)的詳細闡釋則更是給他吃了一顆定心丸,解放區乃至后來新中國的私企也因此得以長期保留下來,并為中國的經濟建設與工業化進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相比私營經濟,太祖對于不存在剝削的個體經濟反而更加在意,原來是他認為個體經濟和小農經濟(其實自耕農就是個體經濟)一樣是中國人不團結的根源所在,因此一直主張將個體手工業和商業全面合作化,以便將其轉化為集體所有制經濟。以培養國民的集體意識。但經過胡衛東的力諫,赤色黨最終沒有在這個問題上搞一刀切,至少某些確實適合以家庭或者個人為單位經營的行業也沒有強求合作化。這一方面減少了不必要的浪費(對于小城鎮的餐飲、旅舍、理發等必需服務性行業,即使是連鎖形式,大企業的平均運營成本也肯定比一家一戶的小飯店大得多。),另一方面則保存了更多的文化遺產。盡管胡衛東個人對于很大一部分所謂的“文物”其實并不待見。
至于集體企業、尤其是鄉鎮企業,歷史上就是太祖率先倡導的(當時叫做“社隊企業”),一是為了戰備、二是為了盡量消除城鄉差別。因此很自然地受到了高度重視,胡衛東這下也省得多說了。而在更加敏感的外資問題上,兩人的立場更是驚人地一致,盡管出發點有著很大的不同。
太祖其實并不反對引進外資,但前提是必須是有益的、可控的,并且不能損害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這是基于自鴉片戰爭以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和西方列強不斷加強的經濟侵略;而胡衛東相同的看法。則是因為歷史上“以市場換技術”策略的失敗
雖然客觀上當時幾乎毫無限制的外資引進解決了中國當時嚴重的失業問題,并借外資的力量培養了大批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產業工人,為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國打下了基礎;但在這個時空,由于海外支部的杰出貢獻,赤色黨通過與美國之間的貿易以及和德國之間展開的秘密合作。引進了總價值超過50億美元的無數技術、設備乃至人才,如果按可比價格計算的話,這甚至超過了改革開放前二十年引進外資的總和,而且還幾乎全都是可以大幅度提升中國綜合國力的有效引進,其對中國工業和科技發展的幫助怎么高估也不為過。同時,在巨額資金的推動下,各大解放區蓬勃發展的工業只會令赤色黨擔心合格勞動力的不足,失業問題至少現在來看還很遙遠。
更加重要的是,通過中德之間的全面技術合作(也不能忘了之前的引進工作),中國的絕大部分工業部門都有望在五年之內達到戰前、乃至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雖然由于基礎薄弱嚴重影響了中國技術升級的能力,當中德合作結束、那一百多萬外國專家和工人也大都離開中國之后,在一段時間內中國與先進國家之間的科技差距將會不可避免地再度拉大,但據胡衛東估計,再不濟也就會被拉大到十五年(事實上,由于來華外國人戰后是在十年之中分批離開中國,并且還有兩三成留了下來,加之中國在二戰期間也賺到了不小的紅利,因此這個差距最大時也就十年左右。),之后差距就將毫無疑問地再次縮小,而即使是十五年的科技差距,也遠比歷史上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外差距要小得多,而且因為工業化開始更早,這個時空中國的整體工業實力就更非當時可比了。
(ps:歷史上解放后初期的蘇援雖然也轉讓了不少當時還算先進的科技,但都不是蘇聯當時最先進的,至少也差了五年,而且蘇聯只提供了技術設備和人數與在華時間都遠遠不足的專家與技工,其中的大部分咱們都得自己慢慢消化,這一耽擱就至少是十幾年的差距了,與這個時空中德雙方的合作研究根本無法相比。而且歷史上的蘇援項目門類較窄,基本上只包括軍工以及和軍工有關的重工業部門,結果導致新中國雖然某些部門迅速接近、甚至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但大部分行業卻還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著至少半個世紀的差距,因此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與西方的差距遠比現在很多人以為的要大得多,而且這種極不平衡的工業化狀況對于新中國的技術升級也十分不利。相比而言,這個時空中國的技術引進更加全面,因此基礎也就打得更扎實,盡管全面的引進很大程度上只是因為老美不肯轉讓太多與軍事有關的科技和設備)
正是有了這樣的底氣,胡衛東才敢于提高外資進入的門檻,想來投資可以,但必須對中國有實實在在的幫助,可以是中國尚未掌握的科學技術,也可以是先進的管理或者經營方法,類似后世那些低技術含量的外資企業想要進來,那是門都沒有。而如果確有中國急需的技術或者其他資源,解放區乃至后來的新中國政府則會給予超規格的優惠條件,這一條同樣適用于國內的企業。值得一提的是,類似福特公司這樣的“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還是可以享受到不少優惠條件的,但這些頂級的工業巨頭來華投資的話,技術含量本來就不會低到哪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