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戰之軍工強國

第七百六十三章 質量與數量

槍械再多,如果沒有充足的子彈,那也不過是廢鐵而已,也不知道是不是當年缺少子彈的記憶太過深刻,還是民兵訓練的需求太大,中國子彈的產量即使在獲得和平以后也依然持續增加,1943年中國創紀錄地生產出了超過100億發子彈,就連財大氣粗的美國都比不上。更可怕的是,這些子彈當中有超過80億發在當年就被用掉,其中民兵的消耗占了大頭,可見中國的民兵訓練有多么嚴格,而年產量超過5000萬枚的手榴彈與超過3000萬顆的地雷也是說明了同樣的問題......

由于國力所限,中國不可能像傳統列強那樣主要依靠飛機和火炮來反坦克,因此物美價廉、攜帶方便的40mm火箭筒就成了生產的重點,43年中國40火箭筒的產量達到了15萬具以上,總保有量則超過40萬具。而在操作人員方面,二級后備役以上都進行過實際操作,即使是普通民兵也都接受過理論知識的教育,宣傳的口號是“人人都學打坦克”......

與其一樣深入人心的口號還有“人人都學打飛機”,只是大口徑高射炮的生產對工業基礎的要求太高,即使中國如今已經今非昔比,也還是難以兼顧產量和質量。因此1943年中國75mm以上口徑高射炮的產量也才剛剛突破300門,哪怕算上海軍的艦載高射炮也僅有400余門,即使充分利用了當初歷次戰爭中的繳獲。總的保有量也不過一千多門,與那些能夠年產大口徑高射炮上千門甚至幾千門的老牌列強根本沒法比。

因此目前中國的地面防空還是以相對容易生產的小口徑高射炮乃至于高射機槍作為核心。但即使是高射機槍,年產量沒還沒超過10000挺,所以與“人人都學打坦克”相比,“人人都學打飛機”只能是個口號。也正是因為這樣,胡衛東才急于將噴氣式飛機搞出來,因為數量沒法與列強抗衡,就必須具備性能的優勢。

事實上,這個時空新中國的國防建設思想其實是“戰術上以質量彌補質量。戰略上以數量彌補質量。”,也就是說,如果只是規模有限的局部戰爭,那么中國的技術兵器即便數量不如頂級列強,也可以依靠更好的性能來獲得戰場上的優勢,這便是質量彌補數量;但是若與頂級列強之間爆發不死不休的滅國之戰,由于中國科技與工業整體上的落后。即便技術兵器的性能暫時具備優勢,也終將因為產能不足被敵人消耗殆盡,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只能回到老路上來,依靠人民戰爭與敵人抗衡,這就是數量彌補質量了......

說到噴氣式飛機。關鍵在于噴氣式發動機,而胡衛東頂住巨大壓力保護下來的吳仲華也沒有讓他失望,1943年中國的首架噴氣式飛機成功試飛,雖然這個時間比德國與英國都晚了不少,但是我們不但起點更高、飛機的設計直接仿照了歷史上的成功機型殲5。而且步子也更穩、中國第一款渦噴發動機于同年定型并開始批量生產,即使以胡衛東的謹慎。都確信來年中國的殲2噴氣式戰斗機就可以定型并開始批量生產了,它也必將為中國取得比當初殲1更大的性能優勢,而在可靠性方面,其成熟的設計更是能將外國那些問題一大堆的創新性產品爆出一條街......

與飛機一樣,脫胎于后世59式坦克的中國首款主戰坦克距離定型投入現役也已經為時不遠,雖然胡衛東不知道德國弄到59式坦克原型的設計圖后會鼓搗出什么樣的改型,但他可以肯定,絕對比不上目前中國研發的這款,因為這款新型坦克上面將會第一次應用1943里取得重大突破后已經可以投入實際應用的復合坦克裝甲和高初速滑膛坦克炮這兩項關鍵技術,而同樣重要的雙向穩定儀經過不斷的試驗和改進也已經看到了實用化的曙光,坦克一旦具備了行進中炮擊的能力,那些炮擊前需要停下來的現役坦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