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戰之軍工強國

第七百六十九章 庫爾斯克會戰(下)

這些措施無疑都很有針對性,但對于正在進行中的庫爾斯克會戰來說,卻根本來不及發揮多大的作用。何況德國人在庫爾斯克會戰中首次使用的新式武器還不止Me262噴氣式戰斗機這一種,還有被他們稱為“獅”式的新型坦克......

雖然當初從中國搞到的59式原型已經完全可以碾壓二戰時期的任何一種坦克,但是一向精益求精的德國陸軍依然找出了不少問題,尤其是他們以己度人、很自然地想到中國愿意拿出來的肯定不是最好的設計,為了避免日后與中國可能的交戰中落了下風,德國的坦克設計師們又對59式原型作了幅度相當大的改進。

首先是火炮換成了以海軍105毫米高射炮改進而成的105毫米L60坦克炮,威力比原設計采用的100毫米坦克炮大得多,足以在1000米距離上擊穿世界上任何一款坦克、哪怕是重型坦克的正面裝甲,而且它還保持了德系火炮一貫的高精度,射速也遠比蘇系重坦122mm主炮快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當初胡衛東的勸說,這個時空德國坦克炮的發展路線沒有像歷史上那樣誤入歧途、不選擇更加簡單的提高口徑的路線卻拼命往加長炮管的死胡同里鉆,結果導致坦克炮生產成本過高而嚴重影響產量;而是充分利用德國現有的火炮型號進行改造,倍徑最高只到60倍。如果穿深還不夠那就加大口徑,更好地平衡了性能與成本。再加上59坦克本就易于生產,因此“獅”式坦克雖然性能遠遠超過了黑豹,但其產量也同樣驚人,這就進一步提升了它在戰場上的作用,畢竟對于坦克來說,數量與質量同樣重要......

比起火炮的改進,德國人在獅式坦克上第一次安裝的雙向穩定儀更是令其戰斗力有了質的飛躍,有了這個東東。坦克就能在行進中精確炮擊,無論是作戰效率,還是自身的安全性都有巨大的提升。

而在裝甲方面,德國也選用了他們最新研制成功的更好的裝甲鋼,并根據本方和蘇軍戰術特點對布局進行了一定的調整,令其實戰中的防護能力有了進一步的增強。此外德國人還對車內布局進行了大幅調整,一方面大大改善了蘇系坦克一向不佳的人機工效。另一方面德國人再次發揮自己在結構科學方面的長處、進一步提升了坦克的防護能力和乘員的生存率......

考慮到未來可能要面對云爆彈的威脅,德國人還特別在設計上想出了一些針對性的防范措施,這在無意中使其具有了“三防”能力,雖然在這次大戰期間顯得稍稍有些超前,但后世的軍迷們卻對此給予了高度贊譽......

作出了這么多的改進之后,德國版的59大改成為了相當可怕的鋼鐵怪物。它有著超越蘇聯重型坦克(甚至包括蘇聯最先進的斯大林3)的防護力和攻擊力,機動性卻并不比絕大多數的中型坦克遜色,同時還具備更高的可靠性。

在實際的交戰距離上,蘇聯所有的坦克炮與反坦克炮都無法擊穿獅式坦克的正面裝甲,而破甲彈又因為格柵裝甲的影響而很難給其造成致命的傷害。因為那些最關鍵的部位都有格柵裝甲擋著,破甲彈打上去就會提前引爆而失去作用。而那些沒有格柵裝甲保護的部位又都相對次要,即便被破甲彈的金屬射流打到,坦克一般也不會受到致命損害。也正因為這樣,獅式坦克“行進中炮擊能力”的意義反倒有所下降,不過能夠加快裝甲部隊進攻速度和節約燃油的作用依然令其深受德軍裝甲部隊官兵的好評......

地面上沒有武器能夠高效地對付獅式坦克,制空權又被德國人的噴氣式戰斗機完全奪走,蘇軍靠什么來阻止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而本來全部處于進攻狀態卻突然被迫全線轉為防御又導致蘇軍組織上的極度混亂,結果幾天前還勢不可擋的蘇軍很快就兵敗如山倒了......

據蘇聯政府后來宣布的數字,在庫爾斯克會戰期間,蘇軍陣亡和失蹤的人數不下50萬人,還被德軍一路追殺、再次打到了首都莫斯科的郊外。而即便算上軸心國仆從軍的損失,蘇德雙方永久性減員人數的比率也高達8:1以上,而德軍自身的損失更是僅有5萬人不到,這對于急切渴望扭轉戰局的蘇聯政府、乃至于整個盟國陣營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而更大的問題,則是現在面臨德軍再次光臨莫斯科的嚴峻形勢,蘇軍統帥部卻發現他們根本沒有足以固守莫斯科的兵力。庫爾斯克會戰中投入的百萬大軍雖然還有一半剩下,但這五十萬人之中超過30萬有傷在身,而且各支部隊基本都被打散了建制,能夠立即參加第二次莫斯科保衛戰的蘇軍總數不到30萬,而且不是戰斗力有限的二線部隊、就是士氣低落的殘兵敗將,這又如何能夠抵敵得住包括仆從軍在內多達一百多萬人(在庫爾斯克會戰勝利后,北方集團軍群也有兵力南下助戰,而那些欺軟怕硬的仆從軍更是踴躍爭先,使得進攻莫斯科的軸心國部隊數量猛增。)的軸心國大軍?

一開始斯大林還打算動員莫斯科的民兵來撐過敵軍前期的攻勢,但是這時德軍卻又拿出了一件大殺器,那就是采用了云爆彈戰斗部的V2彈道導彈。

由于與中國交流了技術、特別是理念,如今的德國導彈技術比歷史同期成熟了許多,而獲益最多的彈道導彈尤其如此,特別是液氧煤油發動機取代了液氧酒精發動機使得火箭的推力大大增強、熱效率也有了飛躍性的提升。有了這樣的基礎,負責領導德國火箭開發的布勞恩博士決定根據用途的不同建立兩個研究方向,即戰略型彈道導彈與戰術型彈道導彈這兩大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