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春秋戰國

第135章 黃雀在后【下】

因為人都是有對比性的,當你看到同樣是奴隸的同伴,卻成為了公民,可以勞役自己,站在自己的頭上。放任誰都會心生不忿和充滿怨念,如果壓抑,無疑是最大的錯誤。但如果可以讓他們發泄出來,卻成為楊子璐手中一把鋒利的武器。

沖到前線的共烈虎登時給眼前的且鷗部的慘況不知道是氣的還是驚的,兩眼瞪大,渾身微微顫抖。很快共烈虎就反應過來,此刻已經顧不上膽怯了,現在他已經到達了失敗則是失去一切的時候。共烈虎高舉手中青銅短矛,咆哮道:“殺!斬殺楊子璐者,賞賜美女一人!奴隸十人!山羊二十頭!”

鬼面軍登時被豐厚的獎賞刺激的瓜瓜大叫,兩眼血紅的朝騎軍沖殺上來,楊子璐不由心頭一緊,但他知道手下的士兵野戰恐怕沒有多少人是同等數量的鬼面軍對手。唯有騎兵可看一戰。

“殺!”楊子璐怒吼一聲,帶著五十騎軍拋下剛剛沖散的且鷗部士兵,朝鬼面軍發起沖鋒。

雖然鬼面軍很厲害,但第一次面對騎兵他們也有些手足無措,不過是全憑一腔熱血。完全不知道他們手持短刃的情況下對抗騎兵,是一件多么錯誤的事情,而且還是處于松散陣型的情況下對抗騎兵!

放在如何軍事家眼中,這都是一種白癡到極點的方法。楊子璐不由心頭大喜,對鬼面軍也少了幾分忌憚。

楊子璐控馬撞飛一名鬼面軍士兵,旋即控馬朝撞飛的鬼面軍士兵沖過去,碗口大的馬蹄狠狠踐踏在那名還沒有反應過來的鬼面軍士兵胸口上。胸口登時凹了進去,毫無因為,斷裂的肋骨已經將他的內臟刺穿了。哪怕刺穿的地方并沒有碰到心臟,但對于這個沒有內科手術的時代而已,這已經是致命的。

相比起楊子璐,共烈虎心痛啊!第一次的對戰,鬼面軍因為完全不會對付騎軍,被斬殺十二人,二十四人受傷。而九夔部的騎軍不過是付出了七八匹戰馬被拉開一道小傷口的代價。但對于戰馬這一種生命力旺盛的生物而言,他們能夠身中十多箭都可以繼續戰斗,更別提不過是被拉開一道小傷口。可以說鬼面軍和騎軍的對決仿佛一個嬰兒和一名壯漢對決。

即使是楊子璐也完全想不到,騎兵居然如此厲害。鬼面軍第一次產生畏懼了。他們不怕死,但卻不想這樣戰死。在他們看來,和這一種騎著馬的九夔部人作戰,那就仿佛一只螞蟻在撼動大象一樣,毫無意義,招惹來的是大象沉重的一踩,將之變成肉醬。這一種無力感,卻是讓人感到前所未有的絕望。

不過對此楊子璐還不知道,臉色有些凝重的調轉馬頭。

實際上楊子璐低估了人們對無知事物的恐懼,西紅柿傳聞有毒,從十六世紀被西方人移植到歐洲,直到一百年后,十七世紀才被人發現西紅柿是沒毒的。坦克第一次出現戰場,卻是讓聞名世界的數萬德國強軍驚慌失措,放棄陣地不戰自退。

而此刻的騎軍剛剛好給予了鬼面軍一種無敵的錯覺。

一來,鬼面軍正面面對騎兵有很大的壓力,騎上馬的騎兵人人身高超過兩米二。這還是因為矮腳馬和山越人身高比較矮小的關系,否則突破兩米五是尋常事。但對于身高普遍一米五八、五九的鬼面軍而言,已經有很大的壓力。

二來,正面作戰,更是容易被具裝甲騎撞飛。而鬼面軍的攻擊,卻很容易被鋪墊在戰馬身上的獸皮擋住。即使破開獸皮,也不過是在戰馬身上留下一道小口子。而如果閃到側面,騎兵居高臨下,而且武器交擊,借著馬力,騎手往往可以磕開鬼面軍的武器,再殺傷鬼面軍。

楊子璐慢慢發現了一些端倪了,共烈虎臉上充滿恐懼,鬼面軍在面具上的眼睛透著絲絲驚恐。楊子璐登時心中充滿興奮,一揮手中戰斧,咆哮道:“沖!”

這一次共烈虎實在無法忍受騎兵沖鋒的壓力,其實如果他們裝備長矛,楊子璐可就不敢那么囂張了。不過歷史是沒有如果的。共烈虎驚慌失措的尖叫一聲,丟下武器,轉身就逃跑。鬼面軍猶豫了一下,也轉身逃跑,完全失去了其著名的彪悍,仿佛早晨對仆句部士兵造成巨大威脅的并非是同一人。

楊子璐現在回過神來了,知道這次的戰斗之所以勝利是他取巧,并非是鬼面軍無能,而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對付第一次出現在戰場的騎兵。楊子璐慌忙喊道:“投降不殺!”

“投降不殺!”本來殺得性起的騎軍登時不由得有些不快了,不過他們還是明白楊子璐的部分意思,認為這些都是好奴隸,一刀殺了固然痛苦,但分奴隸的時候恐怕就要少分很多了。騎軍門登時很快就將心中的不快了轉化為多分到奴隸的喜悅。

鬼面軍的崩潰更是沉重的打擊了且鷗部好不容易被長老們提起起來的士氣,且鷗部本來殘存的一絲希望都失去。此時楊子璐又喊出投降不殺的口號。戰斗力上千人的且鷗部登時崩潰,大批的士兵仍下武器投降,就連一些長老也心慌意亂的選擇了頭像。

“爹!快逃回去!要不然就來不及了!”共烈虎此刻已經顧不上其他了,滿身血污的跑到共涇身邊。

“逆子!”目睹了鬼面軍和具裝甲騎一戰的共涇毫不猶豫一巴掌蓋過去,直接將共烈虎打翻在地上。共涇氣得渾身顫抖的抽出腰間的短劍,氣呼呼道:“你居然將鬼面軍都拋棄了!我……我殺了你!”

共烈虎聽到拔劍聲,本來被共涇打懵了的腦袋,登時在死亡的恐懼下回過神來了,連爬帶滾的到共涇身邊,雙手捉住共涇的大腿,哭嚎道:“爹!孩兒知錯了!爹!求你別殺孩兒啊!孩兒知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