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文化帝國

135.霧消散后的早晨

135.霧消散后的早晨

重生之文化帝國135.霧消散后的早晨

135.霧消散后的早晨

時間已經走到了98年1月18號,又是一個天光清亮的日子。

一月的天空,卻如同初夏般純凈。陽光很恰當的燦爛著。

姜建漠破天荒地過了7點半才下床,也不急著去洗漱,只是站在窗口心情極好地憑窗遠眺。這個季節里,沒有臺風天氣那種大朵潔白如棉花團一樣的云疊蕩而過,也就談不上什么看云卷云舒。只是看著這天高云闊的風景,偶有飛鳥直入青霄,倒是于姜建漠現在的感懷極為貼合了。

遠處還略有薄霧,然后在如絲綢般微涼的清風中彌散消逝,整個城市就漸漸顯現在金色的陽光里。

一想到昨天晚上的動蕩,尖叫的警笛和亂哄哄的人群,再對比著現在的這一份寧靜,姜建漠就不由得思緒飄飛,想到了那個男孩出現后,形勢急轉直“上”,以至于讓很多人都大跌了眼鏡的情景。

四十多歲的年紀,雖然正是一個男人年富力強的時候,但是經歷多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姜建漠的心態也遠比這個年紀的人更為沉斂,不會再像青年的意氣風發,總是以為有信心就有了一切。對于以前從不相信的命運一說,他現在也慢慢開始動搖,覺得人這一生中,也許真是逃不過一些命中注定的事情。

就像是和楊一的相遇,這個少年顯然就是命運垂青之子,有讓人動容的才華和光彩奪目的鋒芒,但是這些卻全都隱藏在他的普通無奇之中,只有親身接觸過并且細細觀察,才能發現他那平常面孔之下的不平常。

提著喇叭站到人前,一字一頓擲地有聲地宣布,這些下崗員工的工作問題由他姜建漠解決了!這種為民做主的感覺的確很好,但他也沒有忘記了在自己背后默默支持的兩個小輩。

楊一這一招見招拆招確實用得妙極,怕是那些背后的唆使者們,也想不到他們的苦心積慮想出來的手段,有人破解起來不過是一句話的工夫。

這算不算是古語有云,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姜書記!這話可是你說的,要安置好我們這些下崗工人的!”

姜建漠剛剛打下了包票,底下就有人很不給面子地高喊,他們的問題被民政部門和勞動局相互推諉也不是一兩天的事情,自然不會相信這種空口白話。

但是對于姜建漠來說,政fǔ相關部門的不作為,反倒是凸顯了他這個書記的能力,曹建國一系想用禍水東引的招數,可要是自己疏導好了這一次“洪水”來襲,反過來豈不是讓那些人自打耳光?

“絕對不會,我今天當著這么多人的面許下這個保證,要是不能完成,哪里還有臉當你們的父母官!”

姜建漠滿意地看著下面一時間躁動興奮起來的人群,又呵呵笑著補上一句:“不過這一次安置的范圍,主要集中在低保戶和特別困難家庭上,那些有謀生能力的人,總不能來和自己的苦兄弟搶飯碗吧?”

“那是肯定的!哪個要是這么沒臉沒皮,我們自己都饒不了他!”

“真要是能過得去,也不會在這里鬧了!”

下面的人爆發出一陣哄笑,立刻就有人表明了態度,大多數將信將疑,卻不像一開始那么群情激憤,也有少數幾個面面相覷,但也不敢再挑事鬧騰了。

他們先前敢于在背后鼓動人心,就是吃定了姜建漠沒有解決問題的良方,國棉廠的遺留問題還是96年夏秋之交產生的,到現在為止也沒見哪個部門哪個領導站出來說過一句話,就知道這實在不是個容易處理的問題。

想來就算是姜建漠,也只能采用一貫的“拖”字訣,這幾乎就是慣例的處理手法。

卻沒想到這位書記大人,也就僅僅為難了那么一會兒,就近乎于快刀斬亂麻地給出了解決方案。

事情鬧不下去,聚在一起的人群自然也就散了,旁邊的羅戈已經出來證明過,凡事低保戶和特別困難家庭,都可以在第二天憑借相關證明,來思閱文化簽訂勞動合同。

這個消息一放出來,自然是沒有人愿意繼續僵持下去。這里面大多數人,原本就只想找一個討生計的出路,現在這個出路就擺在自己面前,難道還要不知好歹地繼續和政fǔ對抗嗎?

而路上回來的時候,當楊一把他的具體想法細細說明后,姜建漠和羅戈就徹底沒有疑問了。

“倉庫算一塊,普通營業員算一塊,還有防損、保潔、保安這也算一塊。!”

迎著書記和胖總的期盼眼神,楊一扳著指頭如數家珍:“還有廣場上的小攤位,原本我是打算直接招租,坐下來收收租金就好。現在不租出去也就是了,弄點兒便利店,特色小吃,飲料攤位什么的。東邊最大的那一間玻璃房門店,到時候問問肯德基之類國外連鎖快餐有沒有興趣好了,附加條件就是店員要在國棉廠職工中間招聘。”

“你這小子!”市委書記搖搖頭:“要不是對也算你知根知底,我都懷疑你是不是早就考慮過這些工人回來鬧事了!”

胖總吸吸鼻子,就沖著旁邊的姜建漠苦笑:“姜叔,要是這小子早生幾年,我鐵定不會在現在這個圈子里面混。”

就在姜建漠洗漱完畢,下樓去用早點的時候,黃嬸已經把今天的越州日報,秀湖晚報之類的報刊拿了進來,滿臉的喜氣和敬仰:“姜書記,您又上報紙了!大家都在說你是為民辦事的官兒。”

姜建漠不以為意地笑了笑,過手在幾個大塊的版面上掃了一下,就快速翻了過去。

而這種風輕云淡的態度,反倒讓黃嬸對姜建漠愈發擁戴起來,這個江南腹地山村里走出的農家fù女,在城市里見多了社會的不公和灰暗,很多像她這樣的人,在某些階層眼中,只能算是“勞動力資源”罷了,不能算人……甚至就連每年年底回家,都要經歷一番如同搏斗的chūn運,而和她一面汽車玻璃之隔的富豪,早早就利用各種更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走在了前面。

所以當機緣之下,她進入了市委后勤服務系統,又被分配到姜建漠的家中后,在近一年的姜家生活里,確實是切身體會到了姜建漠的憂民之心。

就連回到老家,周圍的親朋在茶余飯后,忿忿然指責某些丑惡現象,說出“當官兒的沒有一個好東西”的時候,她也會主動站出來,為姜建漠極力辯護幾句。

一面啃著饅頭,一面隨意地翻著報紙,姜建漠沒有去看報道上對自己的溢美之詞,而是把視線落在了對云中書城的報道上。

——有責任感的文化企業。

這是越州日報的標題,上面先是詳細報道了昨天的突發事件,在例行提到了姜建漠后,就筆鋒一轉,開始介紹云中書城方面在這次事件里的正面作用。倒也沒有怎么夸大事實,只是把羅戈昨天的承諾寫進了報道里,然后又分析了此舉的社會效益以及相關影響。

但是就只算這些,就已經讓很多看過報紙的讀者對云中書城心生好感。說到這些普通的百姓們,他們的好惡親疏一向都是最樸素的,心里面自然有桿秤,誰為大家做過好事,那么大家就會記得他。

而在平常人之外,也有一些或是文化圈子,或是機關圈子的人,注意到的卻是姜建漠和這個云中書城的關系。

雖然身為越州本地消息靈通的人士,也早早聽說過這個云中書城,以及云中文化廣場的事情,但是卻從來沒有傳出來,這個項目和市里面哪一方勢力有牽扯。

現在卻忽然跳出來,幫著姜建漠解圍,這里面的含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而秀湖晚報的版塊上,除了對安置下崗職工的報道外,更多是對云中書城本身的解讀,譬如書城的來歷,規模,里面的設施,還有未來的圖書種類。

甚至就連廣場規劃,也七分真三分假很是曝光了一些內容。

這些倒恰恰是普通人喜聞樂見的東西,不少的人看過報道后都會津津樂道幾句,顯然對這么大一座書城能落戶越州,老百姓們還是很樂于接受的。

而隨著周末的過去,禮拜一的到來,原本只是局限在越州一地的報道,卻漸漸有了波及長三角的趨勢,先是越州本地的電臺開始策劃對思閱的采訪,然后是周圍的地區報紙,衛星城縣級市的跟進,最后連經濟領域的專業報紙東南金融報,都介入了云中書城的報道之中。

突如其來,可絕對算得上來勢洶洶!

等到東南金融報也報道了云中書城的相關介紹后,看起來很是低調的云中書城——云中文化廣場項目,立時就落入了長三角地區各個媒體的視線中,魔都日報,金陵晚報,揚子都市報,紛紛跟進,大有挖地三尺找出真相的味道。

原因無他,除了越州本地媒體的關注,是因為姜建漠在背后推波助瀾的影響外,周圍的媒體則是因為思閱文化的名頭。

那一場驚動了全國圖書界,甚至可以說是文化界的元旦書展還歷歷在目,很多行內人到現在還在回味著書展的細節,品味著這些紅遍了全國的暢銷書,把那一次的活動當做了圖書推廣的經典案例來揣摩學習……

現在又于不聲不響之間,就推出了“中國第一文化摩爾”的概念,怎么能不讓人興致盎然?

文化摩爾?

魔都的市長洪田梓面前擺著一份今天的晚報,這對于很少翻閱這種普通報紙,消息來源都是內參之類文件的正部級官員來說,還是很少見的。

“文化摩爾?越州什么時候弄出了這個東西?”這個據稱年底就要進入政治局的市長饒有興致地隨口向秘書問道:“這種大動作,開始一點兒風聲都沒有,有點兒不正常啊。”

旁邊的秘書就畢恭畢敬地笑道:“聽說是牽扯了兩套班子之間的一些矛盾,所以開始就沒有怎么大張旗鼓,但是最近因為廣場的用地問題,矛盾忽然之間就明朗化了,這才把這個項目直接推到了前臺。”

洪田梓哦了一聲點點頭:“越州的曹建國?有點兒意思。”

“這個……市長,云中書城的項目聽說是市委書記姜建漠一手推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