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文化帝國

481.憑借力

正文

“英雄總是契合于時代而生的,所以華夏古語言之,時勢造英雄。然而一個脫離了時代的英雄,又怎么能算作是真正的英雄呢?當楊子榮,鐵梅,阿慶嫂已然漸漸遠去,而新的英雄尚未誕生之際,我們才遽然驚醒,原來不是我們不再需要英雄,而是那些英雄漸漸脫離的時代。看不到時代的影子,又如何能讓新相信那些英雄是真實存在過的呢……”

“作者對于一個人民軍隊將領的塑造,顯然是極其成功的,這種成功表現在主人公那些植根于人民群眾的人格優點之上,但是更表現在那些同樣植根于人民群眾的小小缺點上面小說章節。或許用缺點來描述,并不是太恰當,而已人格的多樣性來表達更為適合。基于這些我們每一個人,身邊的你我他都可能存在的優點和缺點,作者楊一把一個小說中的角色,成功轉化為了曾經真實存在的人物……”

“而在個人寫作的成功之余,他也同樣在軍事和政治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我們的英雄不再是那些為了任務和職責進而顯得缺少幾分‘人味兒’的機器,而是一張活生生的面孔。主人公個人的存在經過無限放大以后,反而成為那個時代的一種象征,成為了群體印象的代表……”

前面的評論不像是政治化軍事化的產物,倒有些像是摻雜了濃厚個人主義色彩的抒情。楊一咧咧嘴,目光直接轉移到落款上面,才發現是解放軍金陵軍區某部文工團上校的文章。難怪帶有這么鮮明的文藝氣息。不過這一篇評論能放在一本全軍雜志的第二頁,顯然也是獲得了上級部門的審批才對。

而在這片評論的下方。還有一則消息,為了讓全軍指戰員和戰士們深刻學習亮劍精神。也為了豐富基層連隊的精神生活,金陵軍區已經指定了《亮劍》為基層連隊讀書項目的重點推薦圖書。

“喲,這不跟我們炎幻網一樣的性質嗎?”看到這一則消息,楊一頓時就笑了起來:“看到沒有,還是總編特別推薦,有了這一道命令,我估計《亮劍》的銷售還能再上好幾個點。”

趙書仁見楊一終于發話了,趕緊盯緊了少年:“你到底是在哪里抱上的大腿?連這種級別的刊物都撰文幫你發話了?”

楊一就搖搖頭:“只能說是機緣巧合而已,我可沒有抱上什么大腿。趙老您就醒醒吧,《解放軍報》和《解放軍文藝》,你以為真是我發發話就能上去的地方?也就是一個朋友想要給自己謀點兒福利,當做是特殊渠道的敲門磚,所以在把我這本小說推薦給了他的家長。不過那種能影響軍隊宣傳系統的大人物,想來也并不在乎我們這點兒感激吧?他們覺得這本書不錯,所以也就拿到上面推廣了,僅此而已。”

聽楊一這么說,趙書仁一開始的激動也漸漸冷卻下來。回到了往常那種冷靜思考的狀態:“那倒也是,既然這么說,這種助力也只是可一不可二的。但是不管怎么說,這一次我們要借好這陣東風。把《亮劍》乃至于陽一文化的名頭好好打出去。”

楊一就點點頭,其實趙書仁不提醒,他這位來自后世的“營銷高手”。也絕不會放過這次機會。

“怎么樣,你看。相關的營銷計劃書已經在這里了,你看看還有什么遺漏的沒有?”羅戈是這次《亮劍》銷售計劃的操刀人選。因為“跟在”楊一身邊日久,胖總自認為也把楊一的營銷手段給偷師了個不離十,于是在計劃書敲定的那一刻,就很是興沖沖地找上楊一,要讓對方看看自己的大作。

可是當楊一看到了上面的什么廣告效應,什么場地選址等等一系列以前自己用過的老套路之后,不由得很是失望地搖搖頭,語重心長道:“這個……這個……羅哥,你要學的東西,好像還很多啊。”

“什么意思!”胖總頓時就大怒了,一張肥臉險些抵到了楊一額頭上。

“自從左宙舟的長輩介入并且為這本書說話以后,這就不再是一本商品了,你要把它當做是一種‘籌碼’來看,虧你家都是當大官的人,居然連自己祖輩父輩十分之一都沒有學到,難怪仕途無望只能轉而在商業上面發展,而且還是半吊子……”楊一心情大好之下,也不介意和羅戈開開玩笑:“我猜你家里對你肯定很無語,如果他們知道你現在的想法的話。”

“那你說怎么弄?我不都跟著你學的嗎?”胖總不服氣了,他決定要是楊一不能說個一二三出來,自己也不介意給他點兒顏色看看,讓這小子知道什么叫胖子之怒。

“還能是什么?白送啊,送給軍隊,當然,現在國內部隊數量這么多,把我們賣了也就剛剛滿足軍隊的需求,就從金陵軍區送起吧,當做是軍民共建的項目,至于接下來嘛……”

楊一話還沒說完,旁邊的羅戈已經呆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微微翕張的嘴巴都有些合不攏了。

是啊,他怎么就沒想到呢,送點兒圖書的成本,跟送給軍隊的大人情比起來,那還能算是成本嘛?如果在現在這個檔口,在軍隊高層將領對于《亮劍》都毫不吝惜自己贊美之情的檔口,陽一文化以軍民共建的名義送上一批圖書,那么能不能弄到一張護身符先不說,光是在某些強力人物心中留下的好印象,就足以值回送出去圖書的票價了。而且這個動作不是炒作勝似炒作,如果能夠考慮的更全面一些,難說就不是陽一文化的一個契機,一個被宣傳部門樹立為典型的契機。

果然是妙招啊,果然是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厲害!”不用說,胖總剛剛還滿心不服氣的念頭。現在已然是蕩然無存,只剩下莫名的興奮和對楊一的敬仰之情。要是他也知道后世的網絡流行詞。現在多半是要求著少年收下自己的膝蓋才對。

旁邊伍石相比于羅戈的表情,倒是顯得更為坦然一些。因為在最初聽到楊一的這個想法時,他自己就是這種表情:“能把暢銷書和商業活動做成主旋律的,也就是我們楊總了,我現在只有一個看法,楊總你就是為圖書業而生的人。”

只是一個圖書業?我是為了華夏文化好嗎?楊一在心中輕輕一笑,并沒有對這個說法有什么表示,而是敲了敲桌子:“說起來,我這也算是有點兒發國難財的意思,借著剛剛過去的這一場洪水。普通民眾們對于子弟兵的好感又重新回到了一個高點上面,所以才想到了這樣一個法子。如果操作得當,不但是來自軍隊方面的采購,普通讀者那邊也會是一股強有力的購買力。當然了,具體怎么樣去做,還要看接下來的行動。”

可是接下來的行動,已經不需要陽一文化再去勞心勞力了。

在羅戈出面,通過自己家的關系以及左宙舟的攪和,和金陵軍區方面搭上線并且表示了要支援基層連隊圖書館建設后。國內有關《亮劍》的熱潮,再度被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上面。

首先是解放軍報的消息,相比于文藝性質更加濃厚一些的《解放軍文藝》,《解放軍報》顯然具備更加明顯的政治優勢。而當一篇作者署名為總政某部某領導的文章,在這份報紙的第三版上面發表時,《亮劍》就已經徹底脫離了單純的文學暢銷書身份。轉而變成了一種無法無視的現象。

“小說并未回避歷史,也不去刻意營造一個傳統的正面人物形象。但正是這種不粉飾不盲從,著眼于真實的歷史和最為樸質根本的人性。才讓這樣一個革命軍人的形象得到了極大的升華……而這部小說的出版,也標志著軍隊文學的創作,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如果說以往的樣板戲已經讓觀眾們感到了厭倦,那么我相信這部小說絕對可以讓讀者耳目一新。”

這個面向全隊的機關報紙,第三版是國內新聞,而按照慣例,只是介紹一本抗戰小說的文章社評,應該是放在第十一版長征副刊上面才對。

位置的變化,也隱隱透露出一種上層對于這部小說的看法。

很快,繼總政方面這個本來就是以宣傳為本職工作的部門之后,總參謀部,總裝總后,都陸續有各級將領發表對于《亮劍》的看法。而從軍隊媒體上看,在《解放軍報》明確表示了對《亮劍》的好評,以及順帶提到了陽一文化軍民共建的深明大義舉動后,很快就有《環球軍事》、《華夏國防報》、《軍事記者》等等一系列軍委機關的喉舌,開始對《亮劍》進行全方位大深度的報道。別說軍隊這種性質的存在,在對外宣傳上本身就只能有一個聲音,甚至從這些實名署名的評論上看,這些軍人對于《亮劍》的真實看法,也是充滿了相當程度的好感。

而這種好感,也很快就從軍隊方面傳染到了全國范圍內的各級媒體上。

這一次首先發言的是《人民日報》,雖然只是發表在文藝副刊上面的文章,但能夠登上全國第一報紙,卻又是普通媒體渠道的宣傳所不能比擬的。

而《人民日報》上的文章一經刊登,其他媒體的跟進自然不用說,陽一文化倒是首先迎來了一位讓人有些意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客人。

新華總部方面,京城批銷中心的主任鄭國楓,親自來到了陽一文化。

看著楊一猶自不明所以的傻樣子,羅戈在倒抽冷氣之余,也不由得滿肚子氣惱和無語:“換個簡單點兒的說法,這位鄭主任就是掛著國字牌的華夏第一渠道商和直銷商,現在懂了嗎?”(。。。)

(在線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