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文化帝國

951.一本小說引發的激論

楊一所說的有興趣對花旗國那邊的關注,正是《帝國的崩塌》這部作品,在北美圖書市場上由蘭登書屋進行過試探性銷售以后,所引發的一系列反應。

之前在進行“創作”,或者說是“拷貝”的時候,因為蘭登書屋那邊的一些高層、主要編輯、以及蘭登集團交好的花旗國文學評論界人士,也都通過矮腳雞出版集團,知道了這部小說的存在,并且因為現在已經是集團市場部總監的肖恩口中,聽聞了對方對《帝國的崩塌》的評價——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花旗國小說,從寫作文筆和語法,文章里所描述的故事人物背景,以及整部作品蘊含的精神,都是花旗國小說,而我不知道一個生在東方古國的年輕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在有了這樣的評價以后,加上男生前面一部作品《暮光之城》的巨大成功,因而一些業內人士對楊一作品感興趣,就也不算奇怪了。基于這種情況,在男生的作品尚未問世時,就有很多人開始通過各自渠道,私底下讀到了這部作品。然后這些通過內部渠道提前一睹為快的人群里面,又有不少在讀完作品后,也和肖恩一樣,忍不住就針對這部小說發表了評價,讓《帝國的崩塌》尚未問世,就得到了遠超預期的關注。

隨后作品正式出版以后,和那些之前就關注它的人們,所預測的結果一樣,這部作品雖然更加偏向于傳統文學題材。并不具備十分明確切濃厚的商業味道,但卻依舊在花旗國圖書市場上引發了不小的轟動。相當多的讀者們在試讀之后,都愿意為這部作品掏錢消費,而且在圖書問世的一周之內,就讓其累積銷量,達到了十萬冊之巨。這個數字在華夏,已經是超級暢銷書的苗子,雖然花旗國這邊的版權法規更加嚴格一些,盜版出版物幾乎沒有太多的容身之地。但十萬冊也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數字。

一部本就更加偏向于人文關懷,更加傾向于表達文學性和作者思想的作品,能夠取得不少商業化暢銷書都沒辦法取得的市場成績,就已經說明很多問題了,總而言之蘭登書屋方面的高層,都破天荒專門在集團內部,好好通報表揚了矮腳雞集團和孔雀出版公司。另外還有肖恩個人,也受到了上層的嘉獎。

但當《帝國的崩塌》在圖書市場上大有斬獲的時候,卻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這一次,倒不是什么某些人種沙文主義,或者歐美右翼傾向勢力,因為男生的華夏人身份。而跳出來說三道四,而是當蘭登書屋準備為《帝國的崩塌》造勢,希望能夠讓這部作品獲得今年的普利策文學獎時,遇到了這個獎項設立伊始時的一項傳統——這個獎項分為兩類,新聞界和創作界。新聞界的獲獎者可以是任何國籍,但是獲獎條目必需在花旗國周報(或日報)中發表的。而創作界獲得者則必須是花旗國公民。唯一例外的是歷史獎,只要是關于花旗國歷史的書都可獲獎,作者倒不用非要是花旗國人。

就是這一點,讓《帝國的崩塌》幾乎很難被提名,因為這部作品的作者,正好不是花旗國身份的作家。

就因為這個問題,這部作品也是在取得了不俗的市場成績以后,在業界引發了相當范圍內的廣泛討論,和蘭登書屋一向有著合作關系的《鈕約時報》,甚至都在文藝板塊上刊登了一則讀者調查——《帝國的崩塌》的讀者們,你們認為這部作品,有資格獲得普利策文學獎的提名嗎?

就在非常顯眼的作品調查提問后面,還緊跟著一條誰都能第一時間看到的備注——這部作品的作者,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華夏人,并非什么在花旗國求學或者生活過的游客,也沒有華裔身份,但就作品本身而言,我們需要你的看法。

這條問卷調查在刊登出來以后,就馬上收到了相當多讀者們的電話反饋,而或許是因為男生對這部作品的“拷貝”,很是詳盡,幾乎到了以假亂真原作的地步,所以絕大部分看到了報紙調查問卷的讀者,幾乎都是眾口一詞表示,《帝國的崩塌》,絕對有資格參加普利策文學獎的角逐。

但讀者的意見,在很多時候其實也僅僅只能代表民意本身而已,對于他們所關注的事務,是沒有絲毫幫助的。就仿佛這一次的情況,盡管男生的作品已經取得了讓人側目的銷售成績,而且讀者的反饋,也是讓很多花旗國的作者都要眼紅艷羨,從口碑這方面來看,這部小說無論如何都算是一部優秀作品,然而普利策文學獎的評審委員會,卻一直都沒有對媒體以及公眾們的呼吁,做出哪怕絲毫反應。

對于這一點,在只要不涉及政治底線時,言論相對隨性一些的花旗國那邊,很多人就忍不住開始忿忿然起來,尤其是一些相當喜愛這部作品,而且也擁有一定話語權的文學界人士,都開始對普利策獎評審方發起了聲討。

楊一參加魔都作協年會期間,矮腳雞集團那頭,正好把眼下的情況稍微匯總了一下,告知了男生,但很明顯對方也沒有準備就這么算了,而是已經開始動用自己的輿論影響力,從各個渠道對普利策評審方——哥倫比亞大學以及該獎項的獎金基金管理會,進行了施壓。

男生自然知道對方這么做的原因,蘭登書屋或許是個有口碑的出版集團,但這種由基本來主導的企業性質集團,是不會還跟自己一樣,有著什么文學夢的說法,個人情懷永遠抵不過一個利益集團的根本訴求,這一點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全都一個道理,楊一作為重生者,自然是心知肚明的。所以蘭登書屋這么做,并非因為《帝國的崩塌》實在是寫得太好,他們不去努力讓普利策獎花落男生腦袋上,就對不起這么好的作品,而是因為楊一如果能夠以一介外國作家的身份,最終獲得設立儀式就規定不頒發給外國作家的花旗國獎項,那么整個事件本身,就是一樁上佳的炒作話題,能夠讓蘭登書屋的收獲比楊一還要多。

而男生最終折得桂冠的受益者,說起來還不僅僅只有他自己以及蘭登書屋方面,就連身為輿論陣地的《鈕約時報》,也會因為這一樁新聞的持續報道,而獲益匪淺。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算楊一自己告訴對方,他不在乎自己能不能獲獎,可蘭登書屋以及不少相關媒體,在自身利益驅使下,也是決計不會停下手中動作的。

有了這種明悟,楊一對來自大洋彼岸的消息,雖然也十分關注,但比起之前相對來說比較緊張的心情,也放松了不少、反正就算是他自己不去關心,也有人幫著關心,而且他在最終能否獲獎的問題上也沒有決定權,就也樂得在一旁看好戲了。

于是整個事件在蘭登書屋那邊有目的的推動下,也開始愈發富有爭議起來,先是蘭登書屋旗下的知名文學評論人,以及和蘭登書屋有過合作的作者,先后都出面為《帝國的崩塌》抱不平,似乎這部作品的影響力,已經大到了讓整個花旗國文學界都無法無視的程度。而蘭登書屋的這種做法,也引發了不少哥倫比亞大學那一方業內人士的不滿,這些人有的是哥倫比亞大學校友,有的則是以前獲獎的作家作者,對于這個獎項完全本土化的做法非常認可,所以在看到了不少人站出來發表意見后,自然也忍不住開口,為哥倫比亞大學和普利策獎評審會說話了。

甚至到了現在,都已經出現了不少在媒體上面打嘴仗的人,雙方爭執的焦點,最開始也不過全部集中在一個華夏作者,是否有資格讓普利策獎違背傳統,為《帝國的崩塌》破例一次的話題上,然而到了后來,這種隔空嘴仗波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廣,直接到了普利策獎是不是還有必要堅守傳統,僅僅只用來表彰花旗國身份的文學創作界人士。

麥凱麗是《鈕約時報》的獨立撰稿人,在報紙上面有著自己的專欄,不過因為她并非《鈕約時報》的員工,而是在很多新聞焦點問題上,有著自己的立場,所以才營造了一定的口碑,讓她的專欄一向都是《鈕約時報》上比較受歡迎的板塊——畢竟對于一個專欄作者,和自己發表公共見解的陣地經常出現意見相左的情況,進而在報紙上爭論,也是不少《鈕約時報》讀者們喜聞樂見的場面,這一次當普利策獎的規定,是否有些不合時宜的爭論甫一出現,麥凱麗就旗幟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絕對的合時宜,倒是鈕約時報的某些觀點,會讓這個純粹的,帶有花旗國精神的獎項,變得不再純粹起來。

而她隔空叫陣的對象,恰好就是《鈕約時報》負責社會文藝板塊的一位著名編輯,對方在讀完《帝國的崩塌》以后,就變成了這部作品的“腦殘粉”一樣,相當一段時間內,都對男生這部作品進行了鼓吹和宣傳,所以兩人交上手以后,場面也是頗為激烈的。(。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請到.qidia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