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慈禧

三十四、怎定風波(三)

欽差行轅里,劉蓉送走了崇厚,回轉過來,看著曾國藩苦笑,“大帥,天津的事兒,是個燙手的山芋啊。”

“是燙手,”曾國藩半合著眼,表情悠哉淡定,“不過老夫倒是不怕,只不過,這名聲,日后怕就是不好聽咯。”

曾國藩說的戲謔,但是劉蓉心下慘然,自己這位東主,最在乎的還是人前身后的名聲啊。

“朝中不知為何,近來居然能和衷共濟,”劉蓉扯開話題,“之前攻訐大帥的折子,這幾日都沒了,徐桐更是上書,贊揚大帥處置天津之事鎮定自如,洋人官方人物一切安全。”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曾國藩莫名其妙的說了這么一句,“崇厚以為不過是幾家親貴鬧出來的幺蛾子,讓他坐蠟,這倒是沒錯,可你忘了,這事兒,太后早已知道,不然不會把那些人的消息暗地里給我,你說,太后為何不下旨,速戰速決,將這些搗亂的人一一抓起來。”

“諸王親貴乃是朝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太后不想輕易得罪,以免他人生起兔死狐悲之意,當年祺祥之變,一下子撤了兩個鐵帽子王,怕是多年來宗室都是心有余悸,”劉蓉細細思量說道,“再者,若是小題大做,怕朝野非議,說太后苛待親貴,只有把事兒鬧大了,這才好名典正刑,抓人才不會有人說閑話。”

“你說的對,也不對,”曾國藩起身,叫親隨上來給自己換衣服。先換上了一件四團龍補服,再套上了繡著仙鶴的朝服,又戴上了朝珠,“天津亂了,朝中誰最急?”

“自然是太后。”

“不!不是太后。太后一點也不急,”曾國藩拿起了官帽,上面的貓眼石頂戴熠熠生輝,“最急的是恭親王,最急的是李鴻藻,而太后。是最不會急的一位了,她只需如佛祖一般,看著底下的人鬧騰就是。”曾國藩笑著說道,“所以,霞仙。你看著,潤芝來信,馬上就會有旨意下達,加封老夫,這可不是太后的意思。”

“……命兩江總督曾國藩兼任直隸總督,兼管天津省,處置天津教案,臨專斷之權。安撫洋人,慰定民心,秉公從速。望該員能上體朕心,不負朝野之望,欽此!”天使高喝旨意,又親自把曾國藩攙扶了起來,“欽差大臣請起,”這天使是恭親王最信任的總理衙門章京馬錦林。這位紅章京之權柄,在京中。一般的侍郎寺卿都比不上,他其弟死在了八里橋之戰后。算起來是朝中第一個最和洋人不對付的八旗官員了,不過這時候馬錦林不敢在曾國藩面前放肆,也不會由著自己的心意來,他扶住曾國藩,“欽差大人的秘折朝中有了定論,屬下來之前,議政王有話讓屬下告訴欽差大臣:請大人在天津隨意施為,朝中,必定不會有人耽誤了此地之事。”

曲院風荷香遠益清,仲夏的荷花開的熱烈,空氣之中散步著醉人的甜香,太后拿著一把繡唐詩團扇在金鰲玉蝀橋上納涼,恰好夕陽剛剛落下,晚風微微,“你覺得洋人的艦隊會打過來嗎?”太后問站在一邊伺候的王愷運。

“這會與不會,全在娘娘一念之間。”王愷運笑道。

“洋人的軍隊,怎么是我說了算,”太后笑道,看了看不遠處燈火輝煌的九州清晏,四處無聲,只有外頭升平署的絲竹之聲隱隱隔著湖水傳來,“我又不是法蘭西國的皇太后。”

“太后若是想在大沽口見到法蘭西的艦隊,那自然有法子,不讓曾國藩去查辦那些人,在天津的洋人再死一些,估計法蘭西的艦隊就真的要來了。”王愷運說道,他也十分感興趣接下來的局勢,“若是太后想不見,就讓曾國藩痛痛快快的處置掉就成。所以,法蘭西的艦隊來不來,還是太后說了算,別人說了不算。”

“哈哈哈,”太后笑了起來,“壬秋,我就是喜歡你說話的樣子,詼諧幽默,絕不似像外頭的那些人,死板的緊,”太后搖搖頭,“我自然是不想見到洋人的艦隊,所以我為何要給曾國藩那些人的單子?”

“太后既然不急,為何要給大帥那些人的單子?”劉蓉有些疑惑。

“老夫剛才說的,神仙打架,那些宗室親貴們,根本算不得什么神仙,只不過是一些混吃等死的門神罷了,”曾國藩接了旨,回到了自己的院子里,聽到劉蓉問道,曾國藩笑道,“這神仙,霞仙,你以為,如今朝中,都有那些人可稱之為黨的?”

“朝中的人么,第一個自然是恭黨,恭親王當了十來年的領班軍機大臣,可謂門下滿朝官員。第二么,自然也有洋務一黨,自同治元年以來,赫赫洋務,大帥是第一個,左季高,李少荃,胡潤芝,這都是。”

“還有呢?”

“還有自然就是清流一黨了。”劉蓉笑道,“死了的李棠階,病的倭仁,還有占在軍機處的李鴻藻,回家守制的翁同龢,還有那個漢陽的張之洞,這些都是,加上外頭幾個所謂的名仕。外頭論起來,咱們湘人也是一黨,咱們湘人這黨,大帥自然是黨魁。”

兩個人就在這普普通通的客棧里,指點朝中之人,曾國藩搖頭笑道,“太后一黨,你如何不說?”

“太后雖然朝中有那么幾個心腹之人,可僅僅是幾個尚書而已,”劉蓉說道,“太后抓新軍的事兒抓得緊,朝中的人,還是要以恭親王為尊。”

“是沒錯,所以太后在借勢而為呢,”曾國藩嘆道,“為何前些日子,無人肯來天津,李鴻藻想來,恭親王也應允,為何太后不準?”

“為何太后不自己下旨親自抓天津搗亂的人?除了自己不好下手之外,還在等什么?為什么太后說不放心外頭的大臣,又有人上折子借天津的事兒讓太后繼續垂簾,恭親王和李鴻藻這居然和衷共濟,對著老夫放權到底?為什么,恭親王會說朝中之事,無須擔心?”曾國藩雖然反問,可心里卻是一點也不糊涂,顯然是知道了答案,“天津的事兒,大家都以為是小事,直到法蘭西艦隊派了過來,太后又有想繼續垂簾的意思,軍機處難得才有了同心協力的氣象,一定準備快速解決天津的事兒?霞仙,這里頭的用意很深啊,法蘭西的艦隊,必然不是來交戰的,只不過心憂國民之外,也想著在中國這里沾點便宜罷了,可誰也不知道洋人是怎么想的,萬一有道光咸豐年間的故事,誰還敢說讓太后撤簾子?就靠著從沒親政過的皇帝嗎?恭親王想著太后歸政,李鴻藻等人也盼著太后歸政,這兩下的意思,原本是敵對的人,在天津的事兒上,倒走到一處咯。”曾國藩不愧為人杰,一番事情他分析的不離十,“而太后卻認識到了這些,略微焦急些,就把眾人擰成一條心了。”

“那太后到底想不想繼續垂簾呢?”劉蓉十分受用,只是這時候還聽著一頭霧水,不知道朝中是何意。

“天意難測,”曾國藩搖搖頭,“老夫也說不上來,只是,對著恭親王等人給老夫放權的事兒,不加阻攔,又暗的里給了老夫有關教案之中的首亂之人單子,這里來說,似乎還是想要解決天津之事的。”曾國藩說道,“朝中的事兒,怎么樣,我懶得操心,自然有神仙去打架,我只干好交代的事兒就成,穿我的命令下去,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