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重活一回

第四十四章 打谷子

盡管李婆婆說得好似非常的不耐煩,李媽卻可以從其中體會出來李婆婆的好意,想了一下,嘆了口氣,有了個娃兒,就是這點麻煩,不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小娃兒又不可以帶到田壩去,要曉得打谷子的時候,那個谷毛毛到處就是,沾在身上癢酥酥的,小娃兒那嫩嫩的皮膚更是受不了。

第二天一早起來,李婆婆早早的做好了早飯,李媽則背著一個長方形上面沒有蓋的專門用來打谷子的的拌桶去了下面的長田。李婆則帶了一床惦席。(竹條編制而成的席子,兩頭都有一根竹桿護住邊沿,不用的時候卷成一卷用繩子一捆靠在屋角。)李家壩的地勢還算不錯,全是一塊一塊的大田,基本上都是一家一大片,甚至有的一塊田分為幾家,打谷子的時候非常方便。

李玉當然也屁顛屁顛跟在后面,沒辦法,放她一個人在家里,就算是再聽話李媽她們也不放心,幸好李媽背著拌桶速度并不是很快,李玉又會自己乖乖跟上,李媽才不會麻煩太多,不然又要背東西又要照顧調皮小孩子,那日子怎么過啊。

當李媽和李婆婆兩人拿著農具到她們田里的時候,讓人驚訝的卻是她們長田已經割了好久一截了,在薄薄的晨霧中可以看出來,那彎著腰下在努力勞動的人影竟然是李大媽,不只是李玉,就是李媽和李婆婆也一時反應不過來。

“快點來,你們還在發啥子呆,桂香滾回去煮飯去,等會把芳兒她們也帶走!”李大媽惡聲惡氣的看了李婆婆跟李媽一眼,對李媽,她是從來都沒有客氣過。

李媽反應過來,沒有在意她的惡聲惡氣,小心的放下拌桶,橫著放,在一頭夾上惦席,打谷子的時候兩個人或一個人抱著谷把在這一頭打,惦席可以防止在打的過程中,谷子飛濺,同時也防止谷屑(谷毛毛)四飛。

過了一會,李大伯也來了,手上帶著鐮刀,蛇布口袋,扁擔,籮兜,背兜之類的工具,這些都是等一會運谷子所需要的東西。

接著,劉家的人余家的人又陸陸續續的到了,這一次,不用李大媽崔促,李媽就離開了,要回家燒開水去,打谷子可是個體力活,而且打谷子必須選在睛天,打完谷子之后要趕快推開在惦席里,不然一捂,下面都長芽了,這秋老虎之利害,常常打谷子的人一身都沒有干過,臉上的汗水比雨水都多。更何況那一把一把的拌起來,需要多少的力氣,還要挑背擔打好的水谷子。

谷子沒有曬干之前里面含的水分不少,所以也稱之為水谷子或者是活谷子,曬好后就是干谷子,可以入庫了,當然,在入庫之前是免不了要吃一夾背新米的。這水谷子的份量可以想像絕對不輕,一擔很多時候基本上全都超過了一百斤。

人多好辦事,半下午的時候,李大媽已經回來了,不用說,表明她家的谷子已經打完了,她家除了長田,還有一個河邊田,那里也不小,不過里面種的全是糯米,據大概說,也馬上快了,她割完了才回來的,剩下的也就是打和背。

糯米產量比較低,所以等會大家回來一人帶一擔子都差不多了,谷草就一把一把的立在田里,等干了的時候拿回家來燒火。不過捆的事情還是要事后李婆婆去做。

晚飯非常豐盛,農村換工,就是負責兩頓飯就好,并不需要什么錢,其實很多本村的,甚至只是負責中午那一頓飯,不過親戚之間不同。

本來每年栽秧打谷的時候李媽也會回娘家幫忙,這一次,劉家舅舅走的時候千交待萬交待不用去了,打谷子很忙,李媽本想說她也可以幫忙做做飯什么的,結果她哥哥說他們那邊的谷子種的本來就沒有壩子里面多,再加上三爸家也會回來,人手只多不少。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要忙的可不只是田里而已,地里也不差,收花生,扳包谷,收黃豆,綠豆,紅豆……一大堆事情。

現在包谷全都老了,除了背兩個娃娃的包谷還有可以有一個小的嫩的,不過,大多數上面的籽都不齊,李玉早就不吃它了,再喜歡吃的東西要是吃的次數多了,也就煩了。

李玉現在最喜歡幫的就是刨紅苕出來吃,紅苕現在柳長柳長的正好味呢,要是長個大個頭,味道都不甜了,不過農村就是這樣,要的是量,不是質,再加上李玉家今年的幾條豬,過冬的糧可都在這些紅苕上面了,怎么可能讓李玉挖來吃。

不可以挖,但是可以刨,只要不傷根,只是刨開下面的泥,取出不大不小的個頭的紅苕,把剩下的歸位,仔細埋上泥就好,新鮮的紅苕跟李玉今年年初吃到的可完全是兩種味道啊。

李玉是個零食大王,前世的時候簡直就是無零食不歡,而這一世,卻什么也沒得吃,看以紅苕,浮現在李玉眼前的就是苕干,那個甜甜面面的小零食,做起來也簡單,不過,現在卻沒有到大量出產的季節,只是悠著點。

雖然沒紅苕吃,水果卻到了大量成熟的季節,晚桃,晚李,母豬杏,葡萄,梨子,橘子全都先后成熟了起來,李媽做的果脯也成功了,讓李玉不得不佩服的是,李媽果真有驕傲的資本,兩次之后,做的比她做的還好吃,李芳都不愿意吃她開始做出來的那個了,呃,其實她也不想吃了啦。

而且李媽把做好的果脯除了留下部分吃的之外,剩下的開始慢慢的陰干,并且開始做葡萄干,杏子干等東西,李媽的腦子果真好使,完全就是舉一反三,不過李媽倒沒有拿出去賣,而是自己收了起來。李玉猜測,以李媽的性子,應該會選擇在過年的時候做這一筆生意。

一個農忙過后,終于可以空閑一點了,李媽抽了一天不用上街賣貨的時間帶著李玉和狗娃回娘家,這也是李玉重生如此長時間第一次去外婆家里面,據李玉的記憶,外婆其實還是比較疼愛李玉的,只是前世的時候,李媽離開家里打工之后,李玉就很少去外婆家,其原因在于李玉外婆對于人情往來有些不太擅長,李玉家鄉的習俗有一個回禮。就是說做客人的去了要送禮,那么離開的時候主人是不可以讓客人空著袋子的,不管任何東西,都要回一點點表示一下,就算是裝點米裝點菜也無所謂,重要的就是要有來有回。

但是李玉外婆不注重這一點,每一次李玉逢年過節的時候過去她家走禮,她都是所有東西都收完,李婆婆知道她的性子,有的時候會故意多添一點,就是自己為李玉準備好的回禮,可是每一次李玉外婆還是不會回禮,李婆婆難免就有些意見,李婆婆說,她不想劉家的任何東西,但是這是禮節上的問題。

所以每當節日的時候李玉就苦著臉,李婆婆每一次都會為李玉準備禮物,卻每一次都會埋怨,李婆婆小時候是在街上長大,對禮節非常看重,即使覺得親家不知禮,卻不會讓自己也那樣做。

不過不是節日的時候李玉卻特別喜歡去,因為李玉外婆格外疼愛這個小孫女,李媽是李玉外婆兩個女兒中最小的一個,四個兒子只有一個成親,也還沒有留下后代,李媽的姐姐育有三女一兒,正是因為李玉外婆不回禮的做法,她的大女兒并不經常讓孩子們上去,理所當然的,經常走動的李玉成了李玉外婆最疼愛的那一個,每一次李玉上去,李玉外婆一定準備了不少零食招待李玉。

再加上李玉外婆家種的果樹比起李玉家都多,各類杏子都有幾棵,早熟晚熟的都有,還有柿子樹,麻疙瘩梨子,柚子樹,葡萄,枇杷,核桃樹等,李玉家有的她家不一定有,但是李玉家沒有的,她家卻有不少。

李玉外婆家在李玉她們家二梁騫所相連的另一座山背后對著的那山坡上,她家所在的山頭也不算高,只是這一路不平坦,所幸李媽這種從小在這種地方長大的人,即使抱著個娃兒,走路的速度也不慢,到后來,李媽甚至讓李玉爬在她背上,手抱緊,腿夾緊,背著她走,沒辦法,誰讓李玉的速度太慢了一點呢。

過了河之后,就到了李玉外婆她們村上,一路上走過,都有人跟李媽打著招呼,李玉也下來自己走了,時不時的遇上了人李玉還被拍拍頭,在這個果實成熟的季節,李玉一路上也收到了幾顆水果。要知道農村人大多數都會在自己屋團轉種上兩棵果樹,給自己家嘴讒的小孩子吃,遇上從路過的小孩子,也會直接從樹上摘兩個相送。

小孩子肚子小,吃不了多少,長身體又特別容易餓,李玉這個時候正好餓了,剛好就有人送起來,哪有不吃的事情呢,一個梨,就填飽了她的肚子,只是看著前面的路,李玉不由得有些心疼她的小胳膊小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