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重活一回

第五十七章 進孝

“媽,我扯了幾尺的良布,這顏色是藍色的,你老人家穿起來也好看。”李大媽從背簍里拿出來的東西就是李玉如此驚訝的罪魁禍首,從前世到今生,李大媽送給李婆婆的東西雖然也有,但是從來都是自己家出產的,像現在這樣,全是在外面買的,真的讓人不敢相信。

“扯啥子布嘛,家里也沒幾個錢,不用這個樣子,留到你在屋里頭做衣服嘛,我沒得事,一年不做新衣服也沒啥子。”李婆婆連忙推遲著,她倒不是懷疑李大媽的真心,雖然意外,但是大兒媳婦有這份心也就夠讓她感動了,她說的就是真話。

李大媽看到李婆婆眼底的真誠,第一次發覺,李婆婆雖然跟著小弟家里面,但是栽秧打谷,能幫的就一定會幫,兒子女兒留在上面,她也從來都沒有說過二話,其實想想,小弟以后要養媽,現在媽能做,以后不能做了不是就是由小弟養嗎!也許是經歷這半年的忙碌和收獲,讓李大媽膽兒大了一點,時常跟著李大伯去做生意,眼界也開了一些,想事情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了。

“媽,你收起來嘛,往年沒得錢,今年我們兩家都賺了一點,也可以給你扯個幾尺花布,買點年貨,平常的時候兩個娃兒都在上面,吃了不少的東西,這點也是我們的一點心意。”李大媽表現的格外的通情達理,李婆婆并沒有去懷疑什么,反倒非常的欣慰,這恐怕是她少有的機會享受大兒媳婦的孝心吧。但是李玉總覺得她好似改變太大了,難道是因為她們太久時間沒見了?

同樣的,李大媽的變化也是最直接的證明,證明著李家的改變,即使沒有大富大貴,卻在向好的一方面前進著,其實李玉很矛盾,她并太希望李家太過于富裕,因為前世看過太多太多的有了錢就變壞的人,當然,也許他們這些人天生骨子里就是壞,只不過以前是沒有那個機會那個實力罷了,一旦有了錢就現出了他們的真面貌,但是不可否認,錢,確實不是東西!

也不是說世界上的男人全是那樣,只是在那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不是那樣的人太少了,也許,是她的運氣太壞吧,看到的,遇到的都是如此之人,讓她對這個社會的男人少了信任。

看大媳婦神清氣爽的樣子,沒有半點不甘,李婆婆終于點了頭,李大媽連忙幫忙把東西搬到李婆婆歇屋去,又跟李婆婆說了一會兒話才帶著李芳李心圓兩人離開,今天李大媽她難得在家一天,自己來帶兩個娃兒,這些本來應該是農閑的時間,卻因為家里的生意,她都忙死了。

李媽回來之后,看到了大媽送來的那些東西也沒有什么太大的反應,其實李玉是有差不多半年沒有見到李大媽了,李媽卻不同,這些時間以來,李大伯家的生意忙,已經不止是李大伯一個人忙活了,李大媽也一起去了,做生意久了,她也有了一些眼光了,自己這邊忙完之后,還會來給李媽幫忙,甚至表示明年她也想試試,去縣城的事情早就沒有李玉她們的份了,就連七八個月的狗娃,也都天天在家里,中午吃一點火罐子飯。

這樣來來往往,兩人相處久了,反倒沒有以前那樣紅臉了,不管怎么說也是一家人,再加上李大媽是幫著李媽的,李媽也不可能狼心狗肺的忘恩負義吧。這樣一來,兩人間反倒是風平浪靜了。

過了農歷年二十三,送完了灶神,過年的腳步就近了,前些時間,需要買的年貨都買齊了,李媽是做生意人,知道越接近過年,買年貨就會越貴,衣服倒是不用買了,李媽自己做生意,根本就沒有必要再買。

李玉家辦年貨多數還是買的用的,吃的倒是少買,年前的時候,李玉外婆婆送來了不少向日葵,是李玉外婆婆家自己種的,李婆婆加入五香之后先煮,煮好之后晾干,然后加鹽再炒熟即可,看似簡單,卻也頗為費時。

李三爸家里熬了苕糖和蔗糖,做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塊糖,一家送來了一些,還有李玉當初紅苕才出來的時候做的紅苕干,挑煮好的,最好是蒸好的紅苕,切塊陰干放在密封的罐子里就好,現在甚至都不用再做別的工序直接拿出來吃。

李玉家鄉年初一有吃湯圓的習俗,李玉家今年收的糯米也不少,不但推了不少湯圓面,還做了糍粑和酒米。

炒了不少花生,剝了一些花生米出來,然后加上熟的蓮子,芝麻核桃杏仁搗碎做成了五香餡,這是為了過年炒制的湯圓餡,這些東西全都是自己家產的,或者是村里人送的。

話說以前的時候,李玉家的湯圓是最簡單的紅糖湯圓和白糖湯圓,經過一煮之后,糖化了就燙嘴巴,這種五香湯圓餡還是李玉前世的時候在她初中時的好友家里吃過的,據她所說,是祖上所傳,包好的湯圓蒸了之后是一道不錯的點心,當然也可以炸,煮了之后又是一道不錯的甜點。

這一次,李玉可沒有告訴李媽,而是直接找到李婆婆,李婆婆本來就疼愛幾個娃兒,這些東西反正家里就有,也不用費什么錢,吃過一次之后,大家都贊不絕口,五香湯圓,不但味道好,而且吃了不容易膩,不單是李玉家喜歡,李心圓跟李芳回家一說,她家做了之后,李大伯和李大媽也非常喜歡。

隨著新年的腳步靠近,年三十這一天,李玉一大早就跑去找鄰居家的姐姐,這可是非常意外的事情,李玉可是重生了差不多一年了都沒有這么主動過。

這讓李媽有些微的驚訝,對于自己的女兒的性子,她還是非常的了解,不是內向,但是卻喜歡呆在家里,除了她愿意喜歡的事情,不然都很少離開家,這讓李媽和李婆婆覺得非常省心。今天這樣的意外,李媽特意去找了鄰居王嫂才知道,原來王嫂家的女兒李玫帶著李玉去了她們村的土地廟那里,據說那邊要扎秋千呢,也只有李媽這種昨天都還在做生意的人不知道罷了。

“她們應該不會去打秋千去吧?”李媽不無擔心的說道,王嫂家的女兒也有六七歲了,雖然也不是很安全但也問題不大,唯有她家的那個女兒,才三歲多而已,翻了年才四歲,怎么可能不擔心呢,要是真的上了秋千,摔倒了應該咋個辦嘛。

“莫擔心了,這秋千啊,現在還扎不起,差不多要下午才得行,兩個娃兒就是去看個熱鬧罷了。”王嫂一邊忙著收拾菜一邊笑著安慰李媽,她正在為中午的團圓飯準備呢,她家上面沒有老人婆,老人婆是跟到別的兄弟的,因此,她沒得李媽這么悠閑,這頓團圓飯肯定要好好安排下下,燒肉那些可是從昨天就開始了,今天只是負責煮和吃。

“哦,是這樣的啊,那我就不用擔心了,還怕她們沒得人管,自己跑去打秋去,要是摔倒哪里就不好了。”李媽也笑著點點頭,順便幫王嫂一起折起了干江豆來。

“你屋里倒好,整了一個大棚,今天還有青菜可以吃,明年我也跟你屋頭學一下!”兩人邊折菜邊閑話起家常來,說起這事,王嫂就不無羨慕,不過語氣里卻沒有太多的忌妒成份在,因為她相信,只要她屋里來做,肯定也可以做好,所以也下定了決心,明天就開始,兩家距離又近,學起來更加容易不是嗎?

“還說呢,給你拿菜,你又不要!”說起這個,李媽就忍不住瞪了一眼她這個鄰居,這王嫂啊,啥就好,就是好強得很,從來不喜歡欠別人的人情,要是你上頓給她拿兩根黃瓜,她下頓就會還你一個南瓜,寧愿自己虧點,也不愿意占哪個的便宜。

“你還說,從這個冬天開始,我吃了你屋好多的菜,以前不曉得,現在才曉得,這些菜,哪一個不是貴死人了,還一堆人買,那些人嘴里嚷嚷著你大哥屋頭賣得貴,卻買得歡,每一次都不夠買。”其實兩家住的人,李婆婆不能吃洋芋,據中醫說,那東西是‘發’,就是說它其中有些東西可以引發一些潛伏著的病癥,那東西她屋里也就不種,但是李玉卻非常喜歡吃那東西,所以王嫂屋頭每一次不管是炒還是燉的,都會端一碗過去,李媽其實跟王嫂也有些像,不喜歡占人家的便宜,這樣一來,王嫂一個冬天其實吃了不少李玉家的菜呢。

后來上街的時候,聽到人家說才曉得這些菜不便宜,她屋著的洋芋這種家家都有的完全不能比,從那以后,王嫂就再也不愿意接受李媽家太多的菜,要是娃兒想吃,她就要給錢,李媽不要,就是打好的米啊掛面之類的東西往李玉家里面送,來來去去的幾回之后,兩人人總覺得對不起對方一樣,好似都是自己在撿便宜。

“那不能比好不好,我屋頭呢,是種給自己吃,夠吃的之后就是多余的了,哪有價格上的問題啊,你給的東西是我屋頭沒得的,玉兒有喜歡吃,這叫各取所需嘛,哪有價格上的問題,自己要不要才是最重要的。”李媽白眼一翻,鬧了半天原來是這么回事啊,她一直就想不通,為啥子王嫂拿點菜,東西越送越多呢。今天說開了,她就看這個王嫂打算咋個說。竟然這么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