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是我兒砸

第38章打谷子

“娘,別打,我錯了,我錯了……”黎清邊跑邊求饒。

“你給老娘站住!”姜氏跑得上氣不接下氣。

站住,站住等著你打啊?

云及:“……”

唉!娘親還是那般傻乎乎,奶奶依舊寶刀未老。云及嘆了口氣抱著竹筐子進了屋,拿起姜氏撕了的那塊兒咬了一口。

甜甜的,軟軟的,比饅頭好吃。云及端坐在桌子旁小口地吃著面包。

黎清給姜氏細細分析了這個面包背后蘊含的財富,姜氏這才作罷不追究黎清。只是說以后有什么東西要和她商量,黎清就差沒把頭點成篩子了。

鍋貼照樣要做,趕集不再賣油條了,改賣面包。因為里面摻了糖,所以比油條貴一個銅幣。

鄭大郎已經多次對黎清表示想要學得油條的做法,對此愿交學費。黎清心里有了注意。

“鄭掌柜,我可以將油炸鬼挪到你們店里,但是掌柜不是買斷,而是分工,我只收取其每場所得之半,你搭好灶臺,我來做,油你出,我這里還有其它東西,比如這個鍋貼,是上京新出的吃食,鍋貼的做法我可以直接交給你,不收錢。”鍋貼這中小吃還是上次那幾個蘇州商人告訴自己的,所以那些人才沒買鍋貼的配方走。

鄭大郎思考之后,覺得可行,于是兩人簽了契約,去衙門印了押。

此后黎清只需要逢集的時候背上已經發酵好的面粉和烤好的面包到碼頭食肆,擺下東西便可售賣了。

鄭大郎的鍋貼最終定價為素餡兒一個銅幣一個,豬肉餡兒兩個銅幣一個。個頭都做的比較大,所以買的人也多。而黎清這邊少了油的成本之后,其實她賺的更多了。素油一百四十個銅幣一斤,有時候漲價到一百五,從未降過價。兩方均有利益所得,故未紅過臉。

鄭大郎的妻子鄭汪氏也是個熱情好相與的,得知黎清是個寡婦之后,對她頗有同情。黎清對此一笑置之,她不需要同情,但是也不能表現出抗拒。

黎清的面包在鄭大郎的店里販賣,成了一種新式干糧。有時候人們還能在里面吃到果干,便越發的確定了這東西的好。

和油條一樣,面包也頗受天齊朝人的歡迎。特別是跑船的人,天氣熱的時候,就想吃點兒甜的,姜氏面包為他們的不二之選。

夏末也遏制不了熱死人的天氣,黎清正面臨一個巨大的困難——田里的稻子該收了。

黎清手持鐮刀站在院子里:“……”現代是機器作業,古代手工勞作,這些稻子明顯是扒在桿兒上不想下來,難道我要一串一串的捋下來不成

想象一下畫面,千千萬萬根稻草……手捋,然后手廢了。

嚶嚶嚶(ಥ_ಥ)

為什么自己不是理科生,為啥子當初要學文,學文的在古代除了點之乎者也,還會啥?弄個爐子都要研究半天。

黎清內心是哭泣的。

“阿清,我看到有收割人進村子了,我們去問問價錢。”

姜氏推開院子的籬笆門,邊走邊對黎清說道。

收割人

怎么把這茬兒給忘了,有流動的收割團隊呀。黎清接下姜氏背上的背簍,里面裝了些剛從水里摘下來的菱角。黎清掏出兩個剝了皮就吃。

“娘,收了稻子我們是不是還要把谷子弄下來啊?”黎清問。

姜氏不明所以的望了黎清一眼:“不打下來,你把稻草一起嚼了吃吧!”

黎清:“噢”姜氏說的是打下來,也就不是手捋,黎清松了一口氣。

姜氏果然是個行動派,下午便和那四個流動收割人敲定了八十個銅幣收割那一畝地。

村子里大部分人家是不需要流動收割人的,只有像姜家這樣喪失了主要勞動力的家庭才會請他們。

姜家被排在第二個收割,所以是明天了,需要管他們的早飯。

一早,黎清和姜氏便請這四人在院子里吃了早飯。為了頂餓,黎清蒸了比較厚實的大饅頭,每人二個,又炒了兩個小菜配稀飯,雖然都是素的,但味道還過得去。

中午的時候,院子里就擺滿了稻子,帶桿兒那種。

結了錢之后,他們便去下家了。像這樣的流動收割人每日的勞動量很大,收獲的季節就這么十天半個月,他們要趁此機會多干些活,才能多掙錢。

黎清看他們各個曬得黝黑,手上不是裂開的老傷口就是老繭,感觸巨大。是時代造就的這群人,他們拋下家里的農活外出作業,在這個沒有機器的年代,自然的延伸出來的,一切都是為了生存。

這幾天天氣不錯,黎清和姜氏兩人要是不是翻一翻這批稻子,等曬得差不多了。姜氏不知道從哪里拿出來兩把連伽,兩人手中各一把。

黎清拿著手上這個頭重腳輕的東西愣了好一會兒。

所以是要打嗎?

黎清學著姜氏的樣子,托著連伽的竹柄,揚了起來又落下去。上面的那塊樹藤編織的板子因為慣性轉了一圈兒之后,啪的一聲打在地上的稻草上。

原來是這樣玩兒的啊。

黎清知道自己不能用力大無窮buff,所以她打的格外小心。萬一這一連伽下去,谷子都碎成了粉末渣渣……姜氏一定會拿著連伽追著她打的。

畫面太美,不敢想象。才被姜氏拿著掃帚追過的黎清甩了甩腦袋,繼續打著稻草。

兩人花了一整天,才將谷子從稻子上脫下來,姜氏又跑去隔壁王家借了風車。

黎清:還要用這玩意兒

她依稀記得小時候是有這個東西的,只是記憶太遙遠,有些模糊了。因為記憶里有,所以黎清上手很快。

云及下學回來之后,也幫著兩個大人做事情,他將打過的稻草一點一點兒往外面抱。得到了黎清真乖的夸贊后,云及更加賣力了。

沒有什么能夠比過娘親的真乖,云及仿佛一瞬間充滿了干勁兒,干活兒的速度都快了許多。

這時候的畝產量可不像袁爺爺之后的那種。姜家這一畝稻子收了兩石,兩石一百一十八斤左右,還是中上水平的田地產量了。

等再曬兩日,再丟掉十來斤水分,脫粒之后,可能有個五六十斤米。

五六十斤米大概可以吃上兩三月。姜家一直吃的稀粥,很少蒸米吃,才能吃這么久的。

水田產業一直都是姜家的副業,也是整個十里塘村子的副業,大家都物事織業,種糧食也只是為了節約食物的費用罷了。

平日里姜氏便有屯糧的習慣,家里后山窖洞里囤了大量的土豆。家里桌子上最不缺的就是土豆這道菜了。

請記住本書域名:。來讀讀小說手機版閱讀網址:midu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