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蓋如顧

第九章 六涼縣的大新聞

第九章六涼縣的大新聞

第九章六涼縣的大新聞

顧綺活了兩輩子,上輩子大好青春但沒有健康享受,這輩子身體康健可命途多舛。

由此,顧小姐坐在亂葬崗上當守墳的魂時,便想明白了自己的生命軌跡其實特別哲學:

人生之事不可兩全,人生不如意十之九八。

自己的事情尚且鬧不清,要是再卷進個什么皇室宗親的紛爭,她寧可真去死九次。

眼下她要做的,就是全心全意去找那個拋尸人,問明白自己的事情,給原主報個仇,之后用她那現代腦瓜和金手指,搞點兒錢,買個房,安心當低調又普通的宅女。

想著,顧綺已經把張霽拋在腦后,溜溜達達地走進了入城的人群,耳朵里聽著周圍人議論中秋節與縣中的新鮮事。

什么詩會文會,斗棋斗酒,賞月夜游,還有諸如誰家新生了大吉大利的三胞胎,誰家小兩口竟然私奔了,哪家納了妾娶了親,城中新來了什么戲班子、雜耍班子乃至樓子里哪個姐兒正當紅。

市井百態,蔚為大觀,顧綺聽得饒有興趣,越聽越覺得張霽的仇家們挺無聊的。

消停過日子不好嗎?

正尋思呢,她那好奇的目光恰好從城門外立著的告示牌上飄過,忽得就覺得心頭一震,連腳步就慢了些。

后面排隊的人見狀,急忙推著她道:“傻站著干什么呢?”

“對不住。”顧綺急忙道歉,雖然腳步緊跟著人群往城內走,但目光依舊停在告示牌子上。

那兩張告示都是尋人啟事,雖然都張貼著畫像,但兩張告示字體不同,一男一女,內容則是說這二人失蹤了,現他們的家人重金懸賞,尋找這兩個人。

而那畫像上的女子,恰恰就是亂葬崗上顧綺親手葬下的“劉姑娘”。

不過很顯然,她并不姓劉,因為告示上寫的是齊家女失蹤,齊家主懸賞千金尋女。

而另一張告示上的男子卻姓劉,但模樣和張霽完全不像。

這是怎么回事兒?!

人群中也有人在小聲議論那告示上的人:“瞧見沒?兩家都張了榜呢。”

“嘖嘖,這樣的事情,怎么好鬧得天下皆知?”

“畢竟一開始就沒瞞住,還能怎么辦呢?”

原來,這就是八卦中那對私奔的小情侶?

告示旁邊有官差看守,一雙銳利的小眼睛掃視,就落在了顧綺的身上。

顧綺擰在一起的眉毛又展開了,歪著頭念了一句:“畫得真好看。”

官差雖然因為她長得太出眾了所以忍不住多看了兩眼,不過因她穿了一身普通力工的衣服,言談有傻乎乎的,所以一撇嘴,將她拋在了腦后。

而顧綺則在心中思量了起來。

她果然太小看那位被稱作“公子”的張霽了,看不出那純真的模樣竟然也會撒謊!

可是,既然齊姑娘是和劉少爺私奔了,又為什么會和張霽湊在了一處?還被牽扯得丟了性命?

劉少爺又到了哪里?是死是活?

想著,顧綺嘆了口氣。

得,如今自己的謎團還沒解開呢,還真的卷進別人的謎團了。

今日是八月十三日,中秋大節的前兩天,六涼縣就已經很熱鬧了。

南疆開市惠及多縣,而六涼縣有山為伴卻占了平原,有水但至此方成渡口可繼續南下,背靠大理卻要三日路程,連著春城卻還走五天官道,正當正卡在得天獨厚的地方,還沒通商的時候便是夏朝南大門,通商之后更是必經之所,所以受益是最多的。

所謂倉廉實而知禮節,地痞流氓是自古以來的“職業”之一,說不得六涼縣也有,但大體而言縣內風氣很不錯,不但商市繁華,文風也極盛,連此地的老人兒最愛念叨的都是:“我們這里,進士舉人老爺都出過許多呢。”

而此地市井之中說書唱曲兒最喜歡說的,便是此地曾出過的一個大文士,依著當地風土人情,寫出的話本子。

夏朝風俗,每年中秋、皇帝圣誕與辭舊迎新之日,各地都有各類大型活動,而且不宵禁三日,再加上夏朝雖然重文重農,但對商賈也不如前朝那般打壓,尤其是那些所謂的“儒商”,也頗能撈個陶朱美名,當當高門大戶甚至清流的座上賓。

因此,商、文兩占的六涼縣,每到節日前后更覺熱鬧,各路客商想要與未來前途無量的學子打個交道;不方便沾惹銅臭之氣的學子也想借著這些走南闖北的商人將自己的文名傳揚一下,大家一拍即合,心照不宣,凡這會那會的,少不得有財出財,有才出才,各取所需,倒便宜了市井百姓看熱鬧的心。

而自從邊疆通商互市以來,外國商隊也逐漸參與進了這些盛會之中,所以節慶之日時,六涼縣雖然比不上大理與春城的熱鬧,但也算很有名氣了。

而進了城之后,齊、劉倆家小輩兒“私奔”的風流韻事,傳者更多了,頗為給今年的中秋熱鬧之上,平添了些風流氣。

且說那齊家是做茶葉買賣的,有整座茶山。

茶通南北,因此齊家自來有名,與京中權貴也頗有交往,據說幾年前更是和宮里的什么太監攀上了關系,齊家茶從那之后成了貢品,一時聲勢更盛了。

生意大,自然人口多,但齊老爺一家子八個大小老婆,最后卻只得一庶長子和一嫡長女。

商賈之家,又是邊疆胡漢混居之地,雖有文名但民風較為開放,所以嫡庶、男女之分沒那么講究。

更何況齊老爺努力到如今只是這樣,還分啥呀?

所以庶子也好、嫡女也好,齊老爺都是千尊萬貴地養著,到如今庶長子讀書頗有成就,齊大小姐言談甚是出眾。

據說齊老爺心心念的是仗著宮里那位太監的勢力,兒子讀書登科、女兒飛上枝頭,齊家買賣千秋萬代。

而劉家則是做木材生意的,和京中也頗有些關系,也有那么一座山的林場,就和齊家的茶山臨著。

既然相鄰,邊界上難免有些沖突,兩邊又都看著對方的山眼紅,自然關系就不咋地了。

相較于齊家的人丁稀少,劉家的人丁興盛極了,別看劉老爺就一個正妻,但卻連著生了四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