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大唐

第一章 赤貧之家

第一章赤貧之家

二月天時,春寒襲人,今兒特別冷,朔風吹在身上好象刀割一般。陳晚榮站在窗邊,看著窗外,樹梢上掛著晶瑩的冰棱兒。

“晚榮還是那樣站著,左腳在前,右腳在后,遮莫是傻啦?”陳老實想起兒子一病數日,病好之后心事重重,連多余的話都沒有,粗糙的臉上疊滿了憂傷。

“胡說甚呢?”陳王氏語含不悅,斥責起來。

陳老實嘆息一聲:“郎中給請了幾個,他們都說沒病,可晚榮老不見好,眼看著就要下種了,明兒個的日子還不過呢?”

陳老實一家四口,兩個兒子,大兒子陳晚榮,小兒子陳再榮就讀于縣學館。陳晚榮十八歲,年富力強,是家里的主勞動力,卻在農忙季節出了問題,他不得不憂心一家人的生活。

“別忙你那些物事兒,快去縣里跑一趟,給請一個郎中回來。鄉下野村的野郎中,本事不好,去縣里穩當些。”哪個孩子不是母親的心頭肉?陳王氏心急得眼里含著淚水,強忍著沒有滾下來。

他們的話陳晚榮清清楚楚的聽在耳里,心中苦笑不已,要是陳老實知道他的兒子已經一病不起他會怎么想呢?他要是知道他兒子的軀體給自己占有了,他會如何做呢?

穿越,一個充滿幻想的美好話題,二十一世紀眾多年青人的夢想,可這不是我的希望。我在另一個世界有家人,有親戚、有朋友、有事業、有愛情,現在卻是在這個陌生的世界接受煎熬,造化弄人也!

穿越是條不歸路,沒有人能夠回到過去的世界,還是勇敢的面對現實,在唐朝老老實實生活吧。

既來之,則安之!

“別磨蹭了,快點去。再磨下去,天就黑了。”陳王氏催促起來。

陳老實把手中的斧頭一放:“要是他們來取犁,你就說過兩天給他們做,不誤了他們下種就是了。”陳老實會木匠手藝,抽空給鄉親們做做木活,賺點工錢貼補家用。

他還沒有走,陳晚榮走了過來:“爹,不用去了,我好了。”

“你好了?”陳老實和陳王氏驚異的打量著陳晚榮,陳晚榮原本無神的眼睛有了神采,臉上也有了光澤,生機勃勃,和有軀體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模樣截然不同。

要陳晚榮好起來,他們是天天盼,時時盼,就是睡覺都在盼,可是一旦成了現實,他們又難以置信,不由得呆住了。

“我挺好的。”陳晚榮再次肯定。為了讓他們相信,這話說得斬釘截鐵。

陳老實拉著陳晚榮的手,把陳晚榮東瞧瞧,西瞧瞧,歡喜不禁,情不自禁流下了驚喜的眼淚:“真的好了!菩薩顯靈了。”

這是一張橘子皮似的臉,鐫刻著歲月的蒼桑,滿布皺紋,淡黃的膚色,四十三歲的年紀卻有著五十五歲的相貌,典型的陜西老農。

眼里的慈父關愛之情讓陳晚榮感動無已,望著這個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爹,陳晚榮想起了另一個世界的父母,不由得心頭一疼,不知道他們在做什么?是不是在想我?會的,他們一定會的!

陳王氏忙拉住陳晚榮的手,粗糙的手掌在陳晚榮的手背上摩挲,憐愛無限的道:“晚榮,瞧你都凍成這樣了。快,去爐子邊煨煨。”

在窗邊站了半天都不覺得冷,給她一提醒,陳晚榮這才覺得四肢冰涼,都快給凍成冰棍兒了,任由陳王氏拉著去到火爐邊。

火爐里的火燃得正旺,發著歡笑聲,陳老實又扔了兩根干柴進去:“晚榮,你好好煨煨,把身子回回暖,莫要凍出病了。李老板的桶還差幾下子,我這去給做了。”瞧了瞧陳晚榮,再次確認是好了,這才放心的提著斧頭去了左邊屋子,傳出砰砰的響聲。

今兒的天氣特別冷,是以陳老實在屋里做木活,沒有在外面忙。

給人疼的感覺就是好!陳晚榮不僅身上給火焰烘暖了,就是心頭也是暖烘烘的。

陳王氏握住陳晚榮冰涼的手:“晚榮才好,今兒就休息,啥也別做。”

這是一張烙上了歲月印記的臉,幾條不規整的眼紋,眼里盡是慈祥而柔和的關愛目光,陳晚榮仿佛回到另一個世界母親的膝下承歡,心里暖烘烘的:“謝謝娘。”忙扭過頭去,擦干眼淚。

陳晚榮回過頭,仔細打量著既親切又有些陌生的母親,陳王氏一襲洗得泛白的麻布衣服,摞著不少補丁。眉毛修整成小山眉,這是唐朝貧困婦女的典型衣著。

現在是唐朝景云二年,唐睿宗在位,李隆基在一年后才能登上皇位,開創“開元盛世”。著名的“貞觀之治”已經過去五十多年了,但是唐太宗的遺教仍存,唐朝的國力依然強盛,是以民間殷富,婦女的服裝多種多樣,色彩鮮艷,最受歡迎的是紅色裙裝,又稱石榴裙。

經過貞觀之治的唐朝國富民殷,百姓富足,就是鄉下農村婦女也流行穿裙襦裝,著麻布衣服的人很少,只有真正的窮苦人家才會如此穿著。

唐朝婦女觀念開放,個性張揚,想思前衛,擁有幾乎和男子平等的社地位。更喜歡濃妝艷抹,即使農村婦女也喜歡打扮、畫眉,陳王氏沒有襦裙裝,只能修修眉毛略為裝扮。

三間茅草屋,一個灶頭,三張床,還有一張陳舊的桌子,以及一些盆盆罐罐這就是陳家的全部財產。

杜甫有詩“卷我屋上三重茅”那是因為他的茅草屋是新蓋的,還是在“安史之亂”期間,唐朝已經衰敗了。在安史之亂前唐朝民間富裕,老百姓的主要居住房是坌土磚瓦房,茅草屋也有但不多。

這種差別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別人住小洋房,而我還在住茅草屋,相當于現代的“貧民窟”,這是赤貧之家的棲身之處。

赤貧,這就是陳晚榮的家境!沒有不可改變的家境,只有不可改變的人,在來的那個世界,陳晚榮就出身貧寒,憑著自己的努力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這絲毫沒有影響陳晚榮的心情,反倒倍感親切,仿佛回到了從前的家庭,這聲“謝謝娘”叫得情真意切,發自肺腑。

陳王氏歡喜無已,臉上綻出了一朵花兒,在陳晚榮手背上拍拍:“晚榮,你煨著,娘去把饅頭蒸了。”陳王氏站起身,憐愛的看了一眼陳晚榮。

陳家窮,以小米飯度日,饅頭對于他們的家境來說是一種奢侈。陳晚榮一病數日,家里特的開“小灶”蒸饅頭,為的是給陳晚榮補補身子。

一聽這話陳晚榮心里暖暖的,做饅頭雖是小事,也可以盡點孝心:“娘,我幫您做。”

“你做?你這孩子從來不下灶間。會做灶上活兒,小媳婦知道你會疼人,都搶著嫁給你呢。”陳王氏根本不相信陳晚榮會幫她做灶間活兒,嘮叨著進灶間去了。

陳晚榮走到灶間,一邊挽袖子,一邊問道:“娘,吃了飯要不要把桶給李老板送去?”

“自然是好。李老板泡皮的桶壞了,才要你爹幫著做幾個,你爹一直忙著給鄉親們做犁沒時間做。”陳王氏一邊升火,一邊說話,很是吃驚的看著陳晚榮:“晚榮,你真做?”

就說話這會兒功夫,陳晚榮在熱水里放了點純堿,把手洗干凈,從盆子里把發酵好的面團倒在案板上,抓起純堿灑在上面,開始揉面了。一舉一動,好象廚房老手,看得陳王氏眼珠都鼓出來了:“晚榮,你你你甚么時間學會做饅頭了?”

在她的記憶中,陳晚榮只會吃不會做,要她一下子接受陳晚菜會做饅頭,還是如此熟練有點難度,不信的神情寫了滿臉。

此陳晚榮非彼陳晚榮,進得廳,下得廚房,和女朋友在一起沒少動手做飯,做個饅頭對他來說是很平常的事情,不一會兒功夫就把面揉好了,用刀切出來,大小均勻,很見功力。

陳王氏歡喜得嘴都合不攏了:“晚榮,你要是早點進灶間,兒子都叫爹了。哎,就是家里窮,甚么時間才能娶上媳婦?”嘆息聲中,把面團放進鍋里去蒸。

蓋上鍋蓋,歡喜無限的看著陳晚榮,這種能干兒子最能討娘的歡心了,陳王氏是笑得眼紋都不見了,仿佛年輕了十歲。

陳晚榮把手洗干凈,在一個木盆里倒了半盆水,從墻角撿起幾塊生石灰放到水里,嗤嗤聲中,熱氣上騰,伴隨著四濺的水花兒。

陳王氏正在埋頭添柴,聽到響聲,抬頭一瞧,很是不解:“晚榮,你這是做甚么?石灰是你爹買來補糞坑的,別給浪費了。”

唐朝沒有化學肥料,積肥主要是靠糞坑了,把家畜和人的排泄物收集在一起用來種莊稼,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糞坑。要做糞坑,石灰就是不可缺少的原料了。

“娘,我做點東西。”陳晚榮把半罐子純堿倒在石灰水里。

陳王氏忙從灶前跑過來拉陳晚榮的手,可是已經晚了,純堿已經給倒在盆里,嘆息了一聲:“倒就倒了。不要給你爹曉道了,他那脾氣要罵你。”

陳家窮,夸張點說一把灰都是不錯的財產,更別說半罐子純堿了,值好幾文錢,要是給陳老實知道了他肯定很心疼,罵人那是必然的舉動。

陳晚榮根本就沒往這方面去想,手里的筷子在盆里不住攪動,轉著心思,打著主意:我這個化工學院的高材生應該發揮專業特長來賺錢過生活,不是老老實實種莊稼,做農民,這樣才能脫貧致富。

“這這……遮莫水里會長石頭?”陳王氏看著盆里越來越多的碳酸鈣沉淀,驚訝得都不知道說話了,要不是她的胸口急劇起伏證明她是個大活人,一定會把她當作一尊表情豐富的雕像。

3Z全站文字,極致閱讀體驗,免費為您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