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笙

第四百零九章 逛燈會(二合一)

《》

第四百零九章逛燈會(二合一)

這位借故辭去的門客名叫趙四海,孤身一人沒有家眷。

據說人如其名,性情豪爽,交游廣闊,雖然本事有限,在門客里頭人緣卻很好,與宣同方幾個常在一起喝酒。

王十三初來還見過了一回,只是當時彼此都未太在意。

王十三如愿拿到了此人的資料。

陳子實正用著王十三,對他有求必應,譚芝正抓緊時間踅摸合適的房子,王十三見這邊沒什么事,告辭出來,循著線索去查趙四海。

在他想來,他那位舅舅百事纏身,不可能全都親力親為,這些不見光的事情必定是有專人在打理。

就像當年的王光濟一樣。

只要不出現特殊情況,一件事通常是由同一波人跟到底。

所以趙四海必定知道宣同方他們關在哪里,甚至有可能就是他在負責審問。

這其中的門道,王十三不等長到笤帚高就一清二楚了,他敢說若是他來弄,必定滴水不漏,江審言那些手下到他眼前來使這些障眼法,無異于班門弄斧。

這一個來月,嘉通城城里城外,大街小巷,王十三都已逛遍,若非沒有熟人幫忙,又不想打草驚蛇,至多兩個晚上他便能將宣同方等人的去向查明白。

即使如此,七天時間也足夠了。

正月十二晚上,王十三在一個武館的后院里發現了宣同方等人。

他們幾個被關押在地牢里,大約有七八個看守,他們偽裝成武館的師傅和學徒。這樣打打鬧鬧偶有喧嘩傳到外邊街坊四鄰也不會生疑,那位趙四海也在,乃是上門切磋武藝的客人。

王十三沒有下到牢里去看,偷聽他們閑談當中露出來的一言半辭。犯人雖然吃了不少苦,但好在都活著。

他回去和文笙通了個氣,只等到上元節當天再來救人。

這幾天的工夫,陳家那家房子也找好了。譚芝帶著王十三先去踩了個點。

宅院不大,就在三泰街,離著高官勛貴們扎堆居住的三正胡同不遠。

據說房主在京里做小買賣,如今舉家離京過年了,準備出了正月再回來,房子暫時托鄰居幫著照看,邊上那家也是做買賣的,上元節前后幾天街市上那么熱鬧。只要王十三別在這家放火,外人根本顧及不到這家院子里是不是進去人了。

王十三心下了然,陳家不是舍不得花錢,而是如此一來,事后任安國公府怎么追查,也查不到他們身上。

看罷之后,總體上他還挺滿意的。

院子前后都有門。后巷尤其淺窄僻靜,到了晚上黑乎乎的,估計即使是上元節夜里也不會有幾個人從這里走。

位置也很合適,安國公府的燈樓要搭在端正胡同外頭,距離這邊不過一里多路,對他而言不過是抬抬腳就到了,到時文笙和童白霜兩個女流之輩撤過來也不會很辛苦。

王十三拍著譚芝的肩膀,贊道:“不錯不錯,很有眼光。就這兩天,你那邊就不要再派人過來了。以免叫人生疑。”

譚芝給他拍得半身發麻。賠笑道:“陸老弟只管放心,這地方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連大公子都所知不詳。”

王十三心中冷笑:信你才怪。卻哥倆好一般伸手攬住了他的脖子。道:“把當晚安國公府門客侍衛調度布防的情報整理好,明天晚上我去拿。后天就是正月十四了。我得陪一陪江老夫人。”

譚芝點頭,忙不迭答應。

“等到上元節之后,我也得避避風頭,若是沒有特殊情況,大家暫時就別見面了,等風聲過了再說。大公子那里還要麻煩譚兄幫我解釋解釋。”

譚芝巴不得他這么說。

若只是教訓幾個不長眼的門客,哪用如此慎重。這陸不遜不知要搞什么,會不會把天捅個窟窿。

譚芝心里像懷了個小兔子,又是興奮又是緊張,王十三沖他笑一笑,兩人就在那宅院的后門處分開。王十三揣起手,愜意地哼著小曲,轉身慢慢融入冰冷的寒夜。

外邊的就差不多準備齊了。王十三回來和文笙一說,兩人都覺著事情十分順利,童白霜那里好說,等安排好了告訴她怎么做就是了,剩下的就是江老夫人那里。

江老夫人這個年過得很高興,再過幾天外孫就要娶媳婦了,外孫和顧姑娘感情很好,等來年說不定就能抱上小重孫孫。

可惜因為女婿的身份,還得瞞著外頭,這婚事也不敢張揚。

白天多數時候王十三都陪著她,端茶倒水喂個藥,順便再講講笑話。

他笑話講得粗鄙,老太太也笑,文笙彈一段《伐木》,老太太也笑,王十三覺著不舍,以期盼地語氣道:“外婆,回頭我接你去大梁住,讓我孝順你好不好?”

江老夫人笑道:“哎呦,外婆老了,跟著兒子住是應該的,哪好拖累外孫,你自己還沒成家,是個小孩子呢。”

王十三欲言又止,他自己也覺著大梁局勢未明,搞不好有一天李承運翻臉或是紀家軍落敗,他還要帶著文笙去做山大王,外婆跟著自己確實不如在江府里。

江審言在南崇,雖然不如吳德水和林世南根基深厚,手里也掌握著一些勢力,應該不致輕易垮掉。

江老夫人若有所覺,遲疑道:“不遜,你怎么了,可是有什么事情瞞著外婆?”

王十三連忙擺手:“沒,我就是覺著,呆在南崇一輩子都得偷偷摸摸,不敢叫人知道我是我爹的兒子,是您的外孫,在大梁那邊我有很多朋友,現在還是有品階的軍官,若是回去,以后說不定會更好。隨便說說。沒別的意思。”

江老夫人聞言臉垮下來,外孫說是“隨便說說”,話里頭卻已經萌生出了去意。

兩下隔著千山萬水,又正在打仗。自己這么大年紀,他若是走了,誰知道進棺材之前還能不能見著。

可勉強留在這里,叫他舅舅養著。外孫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

老太太適才的好心情登時蕩然無存,眼圈一紅,趕緊去拿帕子。

文笙從旁柔聲細語勸了幾句,道:“老夫人,若是大梁和南崇不打仗就好了,到時候不過隔著一條飛云江,坐船來去也方便,就像是南崇的這個州到那個州。大梁和東夷打。那是沒有辦法,避無可避。和南崇這邊已經有三百年的定局,不管你吞并我,還是我吞并你,都不是簡單一句話的事,苦的都是兩下的老百姓。”

江老夫人活了這么大的年紀,自然知道亂世之中百姓最苦的道理。嘆了口氣,握住了文笙的手。

王十三在旁添油加醋,將當日他在離水自白州慰問團那里聽來的慘事說給老夫人聽,柴壽家的在旁邊聽得毛骨悚然,手掩了嘴,淚眼婆娑,心說大過年的怎么給老太太說這些。

江老夫人嘆道:“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啊。”

王十三話風一轉,說起了江北幾縣如今的情況。

其實江北之亂,因素很多。被南崇軍隊占領是一方面。根源還在當年王光濟造反,朝廷平叛上。

江老夫人不由地感嘆:“能不打仗自是最好,南崇統共這么大點兒地方,精壯勞力都上了戰場。大伙當你舅舅能變出錢來,你們不知道。這兩年他管著錢糧供前線損耗有多辛苦,覺都睡不好。”

說到這里,她嘆息著搖了搖頭:“咱們說這些沒用,吳老太師要打,林世南要打,你舅舅說了不算,他又有什么辦法。”

文笙仿佛在安慰老人家:“總會有辦法的。”

上元節夜里若是順利,她和王十三在南崇朝野必定引起軒然大波,文笙考慮等救出云鷺他們就先返回大梁,避一避風頭。

離開大梁這么久了,她也有些歸心似箭的感覺。

但南崇他們必定會回來。

大戰當前,為免出意外,她不敢與江審言多做溝通,只能和胡老先生、江老夫人這些人多聊一聊,希望能窺一斑而知全豹,了解江審言的真正想法。

若是來日李承運成了氣候,江審言愿意主張和談就太好了。

說了不算不要緊,前頭有吳德水和林世南擋路,想辦法將他們一一搬開就是了。

不說以后,這個上元節一過,吳林兩家都會元氣大傷。

這些念頭在文笙心里電閃而過,其實也不過是一晃的工夫。她笑道:“老夫人,不說這些煩心事,明日便是正月十四,您身體也大好了,何不叫不遜陪著,出門去逛逛。”

南崇這邊上元節燈會共是三天,正月十五是正日子,十四開始,十六結束。

別說十五那天文笙和王十三有別的安排,就是沒有,老太太這般年紀,出門要坐車,十五那天街上全是賞燈的男女,擠擠挨挨,人流如織,江老夫人夾雜在中間也不方便。

江老夫人頗有些意動。

“好,到時候套幾輛大車,咱們都坐在車里。叫我外孫和沒過門的外孫媳婦陪我這老太太逛街看燈去。”

回頭江老夫人就找來了吳氏,叫她去安排。

同時那意思也是叫她跟兒子說一聲。

老娘難得有興致,江審言知道后到是沒有反對,命狄秋衡帶了幾名門客,十來個侍從隨行保護。

其實他到不怕有人不長眼睛沖撞江家的馬車,派狄秋衡去,更重要的事情是看著王十三,叫他別惹事。

這個外甥闖禍的本事一流,江審言也忍不住頭疼,沒找著的時候費盡心思想找他回來,找著了又像個炮仗桶一樣,不定什么時候就炸。

這幾天看著是消停了,不知道為什么,像是暴風雨前的平靜,江審言總覺著有什么事將要發生。

且說到了正月十四傍晚,江府早早開過飯,江老夫人一輛車,吳氏一輛車全都準備好了,眾人上了車,在門客侍從的前呼后擁之下,浩浩蕩蕩出了府門,進入三泰大街。

吳氏的車在前面,路上遇到同僚的妻女,她負責打招呼應酬。

婆婆難得出趟門,只要她高興就好。

江老夫人的車很寬敞,文笙和王十三都坐在車里,一旁一個陪著她,柴壽家的和一個大丫鬟在對面伺候。

天一黑,街上的燈就亮了起來。

每到燈會,最熱鬧的就屬三泰大街。

千萬盞紅燈籠襯得大街上一片朦朧喜慶。

柴壽家的因為要陪老夫人看燈會,提前做足了功課,笑道:“今年圣上在全城立了四座燈樓,咱們這三泰街就有一座,再往前走不遠就到了。聽說每到更鼓響時還有燈班子過街呢。”

江老夫人點頭而笑:“好,好。”她轉向文笙,看了看她覺著小姑娘臉皮薄,復又扭頭對王十三道:“你倆今晚陪外婆看燈,明天年輕人自己出來逛逛。明晚比這更熱鬧。”

王十三嘿嘿一笑,心說外婆您說對了。

柴壽家的又開始講今年哪家準備起燈樓,哪家要請客,江府這邊因為人口少,不熱衷于此,往常年只扎一座巨大的花燈送上街頭應應景,今年因為要準備王十三的婚事,更加無心準備,隨便找匠人做了個雙魚燈,方才剛出府的時候,眾人已經欣賞過了。

提到安國公府,果然同王十三之前打聽到的消息一樣,他們家在三泰大街搭了一座燈樓,比宮里搭的那座稍矮,二者相隔不遠,交相輝映。

今天不是正日子,好多精巧有趣的花燈要等明日大吳氏領人賞燈時才會點起來。

這一路兩輛馬車走走停停,前面吳氏不時遇上官宦家的親眷,停下來相互打個招呼。

江審言官居二品,對方聽說后頭是老夫人的車駕,通常自覺攀不上交情的便不敢打擾,匆匆避開,讓這邊先行。

江老夫人權作不知。

眾人說說笑笑間,不覺到了三泰街的街心。

更鼓聲恰好響起,一更天了。

街上鞭炮鼓樂聲齊鳴,只聽不遠處有人喊:“燈班子過來了,燈班子過來了。”跟著是大人小孩的奔跑聲。

王十三撩了車簾向外看,只覺屁股下發癢。

此時有侍從過來稟報:“老夫人,前頭遇上將軍府的車駕了。”(未完待續)

(心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