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華

第一百一十二章 營戶

第一百一十二章營戶

字體:

字號:

第一百一十二章營戶

作者:驚年渡

這一趟潭柘寺之行,雖有風波,風波已定,然而見馬氏和藍藍神色,俱都疲累,于是打道回府,一起用過晚飯,又各自分開不提。

只是張回了自己的院落,會想今日所見,頗有一些地方百思不得其解,便將一應事情都會錢嬤嬤說了,問道:“那蘇宦娘從良,為什么官府并不批文?呂震判詞上說,論律文亦無其禁,想來法律也不是不讓從良的,那為什么蘇氏還說自己百般懇求,都得不到批復呢!”

“蘇宦娘的名字,也許娘娘沒聽過,”錢嬤嬤道:“但是我是聽過的。她原先也是好人家女兒,父親也是官身,官居四品,只是卷入胡惟庸之案里,下獄銬掠而死,家產籍沒,沒了歸宿,被發入教坊司之中承應。”

張算了算,胡惟庸雖然是洪武十三年被處以極刑的,但是真正牽連數萬人的胡案是洪武二十三年了,宦娘那時候應該也是個十一二歲的小女孩,卻受到這樣的待遇,發配到教坊司之中。

然而錢嬤嬤道:“開始并不是樂伎,開始是營戶。”

她說涉案輕的人,才被發配教坊司,這一種還算稍微好過一點,因為只是為官府承應罷了;涉案深的人,皇帝將犯官的女眷是發配到軍旅之中去的,蘇宦娘就是被發配到大同軍中的,然而因為色藝俱佳又被調出來,調入教坊司之中。

“營戶,”張不可置信道:“營戶就是——”

這個營戶應該就是軍妓了,張可以想象宦娘在大同軍中的生涯該是如何痛苦,如果說前朝的樂籍制度更多是為了聲色娛樂,本朝的樂籍中人就是權力斗爭下的犧牲品,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勢而使眾多無辜的人,尤其是婦人遭受折磨——這已經變成了一種鎮壓的手段和工具,只是為了凸顯政治和懲罰的意義,卻讓無數身在其中的人暗無天日傷心慘目,無處訴說。

“幾次株連大獄,被充入教坊司的女人不計其數,”錢嬤嬤緩緩道:“有的很快就不堪折磨而死,有的苦苦熬著,無非是知道還有從良一條路。但是從良,卻有如登天之難。”

只要在樂籍上掛了名,非特殊情況,是不得改變身份的,也就是不得從良。就如錢嬤嬤所言:“樂戶要落籍,最是一件難事,官府恐怕缺了承應的人,上司過往嗔怪,許多不便,十個倒有九個不肯。所以遞上去的從良牒上,每每都寫著道:‘慕《周南》之化,此意良可矜;空冀北之群,所請宜不允。’”

除非當事的樂戶和主管的官員有極大的情分,或者運氣好,撞著個肯大力幫襯的人,從良之事也許才有希望,就像宋朝的嚴蕊遇到了岳霖,憐憫她際遇,判下脫籍,可謂非常之遇非常之喜也。除此之外,能得一句官府的“發還原籍,擇夫另嫁”,是多么難的一件事!從良是所有青樓女子的夢想,她們夢想有朝一日能嫁個如意郎君,從此脫離樂籍,做個清白人,相夫教子,平靜度日。

然而歷經艱難終成眷屬只是小說家之言罷了,事實上樂籍是屬于被人下看的一類人,本朝本來將戶口分為三種:民籍,軍籍,匠籍,而樂籍,甚至都低賤地不被列入其后。雖然軍籍和匠籍都有很大的難處,但是相比于樂籍,那就不算什么了。樂籍說白了就是供人取樂的對象,樂籍的婦女,有的民籍的人愿意娶來作老婆的,可以脫籍,隨夫改成民籍,這就是從良的來歷,所生的子女也不會隨母而是隨父入籍。

但敢娶樂戶女子的人,也不得不承受世俗的白眼和壓力,也往往為世俗所輕視,這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這也就是為什么士人把去秦樓楚館當做風流雅事情,怎么浪蕩都沒人說,但是當你說要將妓女娶回家去,就要被大家笑話了,這就是有傷風化了。

而沒有脫籍卻不接客的樂戶,就是犯了大忌了,蘇宦娘就是這樣,決意為施進卿守貞,不再接客——但是她曾經的恩客自然不愿意,今日在寺廟里遇見,自然要揪住不放。

“嬤嬤,”張問道:“樂戶之中,有男子嗎?”

“當然有,”錢嬤嬤道:“犯官家屬之中,自然也有年紀小的孩童,也沒入樂籍之中,而這些男子,其實活得更比女子痛苦百倍。因為女子還有脫籍從良的可能,男子就永遠不可能上岸。”

樂籍之中的女孩、婦女大多唱歌跳舞,以賣藝賣身為業,如果有好的際遇,就從良上岸,但是樂籍的男子,一輩子不能改籍,不可能有民籍的女子愿意嫁給他,因為生下來的孩子從父籍,誰愿意生下來是樂籍這樣低賤的籍貫,不能讀書,不能做官,一輩子供人娛樂,被人褻玩呢!

那這些男子只能和樂戶群中的女子結合了,生下的孩子就還是樂籍,一輩子沒有出頭之日,可以預想到所有的男子,只能是唱唱小曲,彈彈琵琶,或者是站在門外,看著妻女受人侮褻,過這種毫無尊嚴的生活。

“就算是樂籍沒入的犯官家屬有罪,”張道:“但是他們生下的子女有什么罪過,為什么要代代背負這樣的罪愆!”

這個時代就是父債子償,罪過深重的就要世世代代償還,然而張就不能接受,這就和上輩子記憶中的所謂的紅五類和黑五類的性質有些相似,而在如今這個封建中國,講究血統是從始至終的,不像上輩子只有一段時期,此時的血統尤其是匠籍、樂籍這兩種籍貫下的血統,一出生就被打上了烙印,終身洗之不去。

樂戶身份的低賤還體現在職官和冠服上,前代的教坊司官員最高可至三品,而本朝教坊司品階最高是正九品,而身處京中的教坊司官員,在朝班的時候和百官站在一起,其他官員都很不舒服。

而他們所穿的衣服,男子穿綠色頂巾,系紅綠帛帶,也就是被強迫戴上綠頭巾,作為區別普通平民的標志,后世人們所說的“戴綠帽子”就是這么來的。而女子也有專門區分,要戴明角冠,穿皂褙子,不能和士人、庶人女子相比,甚至在街上走路都不許走在道路中央,只許走在道路左右兩邊,而女子出入均不許穿華麗衣衫。

如此嚴苛地約束,就是為了讓這些樂籍之人時時刻刻知道自己身份的低賤。

張就默然,她當然極不平靜,只是她現如今沒有絲毫能力改變這一切,只能對搭救一兩個人上岸,對于樂籍整個群體的悲慘生活并不能施以援手。

“還有這位呂大人,頗有些阿諛我。”張想起來呂震的躊躇兩端,就道:“又愛虛名,不過算是個識時務的人。這樣的人,其實是王府需要的。你改日備些禮物,送到這位呂大人門上去。”

滬ICP備11016960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