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俏七零

35 班主

35班主

35班主

35班主

類別:玄幻小說作者:微微安心本章:35班主

一路說說笑笑的,很快就到了鄉政府。這回拖拉機師傅沒有等,直接回村了。楊小貝望著拖拉機拖著長長的黑煙遠去,故作可憐地對老媽說:“這下我回不去了,從今天開始我就跟你混啦!”

易慧芬頓時母性大發,一把抱住可憐兮兮的楊小貝,“哎喲我的小貝,以后你就跟著我吧,保準不少你吃不缺你穿!”旁邊的小姐妹看不順眼了,“得了啊你們兩個,昨天才認識,今天就好得跟什么似的,芬子你干脆把楊家妹子帶回家當妹妹好呢!”,可不是,有個成語怎么說來著,“一見如故”!沒錯,就是這樣,易慧芬就覺得小貝怎么就那么惹人疼呢?把她帶回去當妹子?雖然自己有兩個妹子,可成天就知道煩她,還是小貝可愛……

今天和昨天不一樣,還沒進院子,就能聽見鑼鼓敲打的聲音,熱鬧的氣氛一下子就出來了。閑著沒事的鄉親們也有好些個在圍觀。還別說,無論老老少少的,就喜歡聽歌鑼鼓。哪里有吹打班子出沒,大伙兒都會停下手中的伙計,聽得津津有味。這些經過無數歲月留下了的曲調,或高昂,或輕快,或凄美,聽著就是那個美。

吹打班子平常也都是普通的農人,但是一旦握上自己的“傢業”樂器,瞬間就變身成為了藝人。他們在鄉親們中間知名度也很高,大家心里都有自己的評價,這個師傅鼓敲得好,那個師傅吹得一首好嗩吶。按其樂器演奏運用分為粗樂和細樂兩種又稱武場和文場。

粗樂,泛指用打擊樂器組合進行演奏,故又稱武場一般是在婚喪嫁娶的時候迎客、待客的禮樂。細樂,即指在打擊樂器的演奏中夾雜嗩吶、笛子、二胡、京胡等吹奏、絲弦樂器,又稱之為文場。一般是在各種慶典風俗、勞動習俗和歲時節慶活動配合民間舞蹈如:采蓮船、獅子舞、龍燈舞、踹高蹺等等音樂形式表現出來。平常大家聽著最多的是粗樂,細樂的要求比較高,需要的表演者更多,一年也就那么幾次出場。

當然了,現在給文化隊配樂,那必須得細樂上場的。都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之前的曲目早就熟得不能再熟,不像表演隊的年輕人,每年都有新人加入,必須多排練幾遍才成,他們等閑是不用來的,只是到了表演的時候直接上場就行。也根本不會有譜子這種東西的存在,都在師傅的腦子里面,傳承藝業也是口口相傳。臨場的時候就算是表演得出了什么岔子,他們也會利用豐富的經驗隨機應變,事實上很多時候,還要靠他們救場。哪怕臺上表演停了,只要鑼鼓還在,大伙兒還是會聽得樂呵呵的。

班主陳師傅昨天連夜得到通知,讓今天把班子拉過來排練,說是有兩首新曲子。這不是亂彈琴嘛!馬上就要正式演出了,現在才說有新曲子,自己的班子演奏倒是沒有問題,只有把原來的曲子聽上幾遍,大家伙各自就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再試著過幾遍,就完事了。可是一早上過來,王干事卻說沒有曲子,只有一個小姑娘清唱的調子。

吹打班之所以又叫鑼鼓班,就因為他的基調就是鑼、鼓、鈸、嗩吶等打擊樂,其實是不適合伴奏的。當然了,戲曲是沒有問題,本來民間的吹打就是由戲曲演變而來的。但是現代的一些歌曲,演唱者沒有一副好嗓子,可壓不住這些樂器。再說了,沒有原曲,一兩天功夫要把現有的樂器配合歌詞,這個難度不亞于重新編曲,多半是來不及。難不成到時候只讓一個二胡來伴奏?那也太不像話了!

陳師傅愁眉苦臉地蹲在一邊吸著旱煙,其他師傅可沒有想那么多,拿著自己的傢業順手來上一段,其他人跟著和聲,不要太愜意。現在平時也不讓吹吹打打的,一年大伙難得碰頭演一場,都興奮得很。班主就不行了,現在雖說是人民政府當家做主,可完不成任務耽誤了政府的差事,也是罪過大了。陳師傅一邊悶頭吸煙,一邊心里埋怨王干事,這小伙!也是老辦事員了,怎么給我老漢整這么個難題喲!

正愁著呢,就聽見王干事在找他,“陳師傅!唱歌的小姑娘到了,你看是不是讓師傅們停一下,聽她唱上一段?”他趕緊答應了一聲,揮手讓伙計們歇下來。等走過去才發現,表演隊的孩子們也都到得差不多了,正都圍著王干事他們說話呢。

站在王干事旁邊說的眉飛色舞的那個小姑娘陳師傅認識,是桃花村易家的大女,她摟著一個眼生的女娃娃,哎呦,長的那叫一個水靈,顏色好,穿得也周正,看著不想普通農家的女娃娃。他們說的唱新歌的小姑娘,莫不就是這位?

陳師傅猜得一點沒錯。楊小貝她們剛到,就被等在門口的王干事急吼吼地拉過來找吹打班主。他早上跟陳師傅碰了個頭,才知道自己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沒有原曲子,一時之間吹打班也不一定能搞定。可是昨天他都到鄉長面前拍了胸脯,要放一個大衛星。到頭來搞個清唱什么的,不是要讓人笑掉大牙?事到如今,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嘛!他給陳師傅傳達了一定要完成任務的決心,也不管人家愁得跟什么似的,等楊小貝一到,就趕緊催大家開始排練。

對于這些身懷絕技的老藝術家,楊小貝一向是非常尊敬的,人家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吶!聽王干事給兩人介紹完,她趕緊恭敬地跟陳師傅打招呼“陳師傅,麻煩您了!”把陳師傅弄得怪不好意思的,邊擺手邊說,“莫得事!莫得事!”人家小姑娘這么客氣,他跟伙計們早就習慣了被人們忽視,突然被如此客氣的對待,實在是不習慣。

鑼鼓隊屬于“雜藝”,以前是比較低賤的,窮苦人家才會去學的手藝。出去吹打也就是混著飯錢,很是被人瞧不起。后來改革開放,哪怕是在家種地也比這些藝人高尚一些,他們自己都不怎么愿意子女繼承父業,所以很快就沒了傳承。等到沒有了大家才知道,原來這也是門了不起的藝術,又大費周章地保護、發掘。總之華夏的很多老的傳統就是這樣,社會發展得太快,等回過頭的時候才發現,傳承了幾百、上千年的東西,我們短短幾十年就全丟掉了……

,,,內容來源于互聯網或由網友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