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俏七零

第七十五章 播種

第七十五章播種

第七十五章播種

作者:微微安心

問題完滿解決,于是大家又花了兩天利用上工的間隙在麥田里掏出來幾隴地,打算等苗出齊了在移栽過去。現在早晚溫差還是很大,加上擔心會有“倒春寒”,到時候就損失慘重了,爺爺又用稻草鋪在種好的種子上,灑水保濕。接下來就要時刻關注種子的發芽情況,一旦冒頭,就要用篾片撐起來,再把稻草覆蓋上去。如果白天溫度太高還要及時撤掉,晚上再蓋回去。

如果有塑料薄膜就方便多了,可惜現在還沒有大量上市,屬于金貴的高科技產品。不過好在農家有的是時間去殷勤它,只要不犯懶就不會出事。一分耕耘一份收獲,本來就說的農事。特別在種子時期都是要細心呵護的。最近公社也很忙,雖然分田到戶的呼聲越來越高,大家總有些受影響,出工干活也不像以前那么積極。但是身為農民是不能看著土地荒蕪,耽誤農時的。那簡直就是在犯罪。

農民是無比珍惜并熱愛著這片土地的,無論什么時候,無論再貧瘠的田地也要想辦法去耕種。他們不會想到,僅僅過了二十多年,整個農村的土地大面積的拋荒。當種地的收入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生活所需,外面的誘惑又越來越多,年輕人再也不會像先輩一樣老老實實地守著田地了。他們放棄了鋤頭,有了屬于自己的專屬稱號——農民工。

年輕人對種地不屑一顧,實在是沒有本事寧可在外面無所事事地混著,也不愿意回到農村學習種地。因為那樣會被人瞧不起,被同齡人恥笑。不得不說這是整個社會的悲哀,士農工商,當農民這個職業已經被嫌棄至此,我們賴于生存的基本都要被動搖了。

父輩們每次拖著已經年邁的身軀,做著對他們來說已經太過沉重的農活時,總是憂心忡忡地擔心,這些土地以后由誰來繼承?由誰來耕種?他們痛心疾首地看著那些不得不拋荒的耕地,看著土地從一年播三季,變成一年一季,還是如此地敷衍了事。剩下的只有嘆息而已。

幾十年一個輪回,這似乎是宿命般的流轉。國家剛成立時,承諾的“打土豪,分田地”實行,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結果執政者發現在短短的不到十年時間內,土地又通過種種方式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很多農民再度失去了土地。1958年開始到1959年,正處于大饑荒時期,在這種條件下大家抱團在一起,重新將土地集體化,公有化。

但是在挺過了三年自然災害以后,耕種公地的結果是農民們沒有直接的責任感,生產積極性不高,發生了社會懈怠現象。當個體認為自己的工作已湮沒在團體之中,就會在團體中懈怠下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在包產到戶后糧食產量大幅提高。因此當這種模式走到了盡頭,國家不得不求變,重新將土地分配下來,農村又回到了小農耕作,小家經營的傳統模式。這在當時的環境下的好的,但是還是那句老話,“一年越過溫飽線,二十年沒過富裕坎”。

小農經營,土地分散,使得土地本身的產出就很有限,再加上,當時農產品尤其是糧食價格持續偏低,農民從小塊土地中所獲取的價值也就很少了。這也是現在農村問題的最大癥結,后來也到了不得不變的地步,開始了新的土地流轉,大量的土地又被集中起來,不過這次是由私人承包,模仿外國的農場模式。讓土地集中管理,以便于得到最大的利潤。

今年剛剛還處于第三次土地性質改變的第一年,除了楊小貝,所有的人都對后世的事情一無所知。大家都在為了今年的春耕而忙碌,一年之計在于春,雖然不是最忙碌的季節,但是是最重要的。不管明年土地是公家的還的私人的,今年的收成好不好,就要看這幾天了。

一般來說,春播的時間在3月中旬到下旬,因為現在都要種早晚兩季稻,早稻的收割不能遲于8月,最晚需要在7月底收割,否則就會影響晚稻的生長周期。所以時間大概就是在這個階段,具體根據當年的氣溫、節氣等等由經驗豐富的老農和公社的領導來決定什么時候浸種,什么時候泡田,什么時候育秧,什么時候移栽。這可是門高深技術,如果你不是農科院的高材生,不在農村扎根二十年不能掌握的。

爺爺和二伯每天早出晚歸,忙忙碌碌地。楊小貝好不容易回家一次,當然利用這個時間子啊家里洗洗曬曬,每天做好吃的給家人打打牙祭。順便說一句,在老媽的魔鬼訓練之下,她成功地掌握了縫被子這門技術,求贊賞!

兩天時間很快就過去了,老天爺很給面子的讓她把家里里里外外都收拾洗曬。結果在她們返程的那天卻突然翻臉,下起雨來。

春雨貴如油,種子播下去來上一場雨是再好不過了,否則還要每天挑水去澆灌。但是楊小貝她們就比較倒霉了,上午老媽到的時候雖然打了雨傘褲子都全部濕透了,至于鞋——她就沒穿,直接打了赤腳。

要知道三月地的氣溫還是很低的,何況有是降溫下雨,大概只有十幾度而已,楊小貝怕冷,還把小棉襖都穿上了,然后老媽你跟我說要打赤腳走過去?

見楊小貝不可思議地望著自己,易慧芬都氣笑了。這都幾月了?別人老早都在田里泡著干活,只不過是赤個腳走路,有必要一付天塌下來的表情嗎?女孩子雖說要驕養一點,但是小貝這樣也太嬌氣了!山路泥濘難行,路程又遠,不可能穿著木屐的,別的鞋子更是提都不要提,沒走幾步那泥能把鞋底子都粘得掉下來。

什么?你說自行車?就算是二八大杠,那車上的擋泥板走出去一里路就被泥全部糊滿了,到時候動彈不得。沒辦法,這邊的山上都是黏性很大的泥土,基本上除了你是腳不粘,其他什么都粘。就算是以后有了雨鞋,本地人都有經驗,走一段路以后得找個小木棍,停下來把靴子上面的泥巴刮掉一點再走,否則腳上太重,走起來太費力氣。

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