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俏七零

第301章 修路

“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由于媒人說的親是一世人的大事,假如說成親事以后不能幸福美滿一生,給男女雙方造成的傷害是無法估計的,因此,做媒人也不是一件輕松活。

說媒是一種技巧,媒人不僅要熟悉男婦雙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力求門當戶對地提親,而且必須做到既基本上準確地向男女雙方及其父母反映對方的情況,又要盡可能隱惡揚善,使雙方充分認識對方的長處,從而樂于達成嫁娶的協議。從開始為男女雙方牽線搭橋之日起,要經常往來于男女兩家之間,交流情況,傳達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防止發生意外的變故。習慣上男女兩家都有義務招待媒人,鄉下人說“媒百餐”并不是夸張。可見其奔走撮合之勤。

在男女兩家對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見之后,他要引導男方去相親,代雙方送換庚貼,帶領男方過禮訂婚,選擇成親吉日,引導男方接親,協辦拜堂成親事宜,一直到“新人進了房”,才把“媒人拋過墻”。媒說得好,雙方都滿意,以后常來常往,成為故舊;媒說得不好,雙方不滿意,往往歸咎于媒人,從此視為路人。

既然有人求上面來,那無論是從“親戚”還是工作的角度都不能推卻,楊小貝爽氣的接下禮,但并不會立刻就上門提親。哪怕是兩人情投意合,只要走一道流程,她也不會冒冒然答應說親。最起碼要去男女雙方家了解真實的情況,一切沒有問題后才能提起親事。

本村的人對楊小貝肯定熟悉,在他們眼里楊醫生本來就精通婦產科,做婦女主任簡直太合適不過了。可外村的人不知道啊!楊小貝第一次上門的時候,差點被人家女方認為是來示威的——幾個意思?找這么漂亮的姑娘上門看家,讓咱家的姑娘自慚形穢不是?

還好楊小貝回說話,解釋說自己是朱家的遠房長輩,又是村里的婦女主任,男方為表重視才特地請她上門的,這才讓一場誤會消失無形。姑娘的娘拍著胸口說,“哎呦您倒是早說您是楊醫生啊?可把我們家嚇壞了,你瞧我家姑娘都嚇的不敢出門了!”

楊醫生在本地的名氣還是很大的。一來她是最早開設診所的醫生,二來醫術精湛,特別擅長婦科。很多鄰村甚至更遠地方的人也慕名而來。這烏龍鬧的!話說開了就沒事了,楊小貝的身份高,她越出色女方當然越有面子。這下皆大歡喜,不用多說也不會提特別苛刻的條件,一樁親事就算談成了。

上回趕鴨子上架不算,這次才是楊小貝的媒婆生意開了張。因為她在雙方的定親、結婚上出現,前來參加婚禮的親戚朋友們見了這么“養眼”的介紹人,那叫一個眼紅!新人的父母也倍兒有面子,這生意就像她的診所一樣,還越來越好了。

楊小貝的工作逐漸走上了正軌,周品正也不甘落后,趁著海外知名度的提高,大膽地把縣里合適的土地,愿意參加合作社的后簽下了合同,擁有了一個超級大的農業基地。在不斷發展中,農民們得到了實惠,增加了收入,縣里也因此取得了亮眼的成績,包括周縣長整個班子都得到了好處。

至于財富,那反而是最無關緊要的。楊小貝從來不相信重生以后得買股票、炒房產、投資互聯網才能積累財富。那些不是她了解的領域,哪怕再先知先覺,她不知道那支股票會漲,也不知道什么時候互聯網需要投資,房子是可以買,但是原始的基金積累呢?

只有土地是她最熟悉的,看似普普通通的農業,只要走在時代的前沿,利用先進的理念去管理開發,農業才是擁有最大潛力的一項事業。最關鍵是農業的發展惠及千家萬戶,農民們增收了,再也不用為了每年的提留而愁眉苦惱,不用為了孩子的學費而勒緊褲腰帶,大家的臉上露出了笑容,農村的氣象也煥然一新,這才是她最值得驕傲的地方。

現在周品正早就身家千萬,“新興”品牌精品農產品出口到十幾個國家,其中更包括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合作社有官方股份,又做出了這樣的成績,簡直成了國家乃至地方的一張名片,自然就有了天然的保護色,他總算不用再為一些莫須有的東西而擔憂了。

白云的縣委書記早在兩年前就退休了,周縣長自然順理成章地升任書記。周書記和侄子一明一暗,一官一商,工作更加得心應手起來。在楊小貝的建議下,兩人合作把縣里的鄉級公路都修了一遍,讓祖祖輩輩在崎嶇的山路上跋涉的人們興奮不已。

這樣等級的公路,只有在九十年代后才會被陸陸續續修好,然后又過了二十年才在國家“村村通”工程下硬化,相比正常的時空,整整提前了十年。

縣級公路是三級,白云縣雖然偏僻,但是正好有一條國道貫穿整個區域,倒是問題不大。主要需要改進的鄉級公路,也就是四級公路。設計車速(30km/h),雙向機動車道數(<2條),機動車道寬度(5m),道路總寬(16~30m),這樣的標準在農民們看來已經是難得的好公路了,畢竟在此之前,都只是機耕道的標準,,勉強夠拖拉機和吉普車行駛,底盤稍微低一點的都進不去——路面太不平整了,有的落差達到4050公分,分分鐘擱淺的節奏。

以前農民們運貨出去,都是肩抗手提,到了大路上再上拖拉機,一路顛簸到鎮上轉運到貨車,十分不方便不說,還容易損傷。這次在周品正的牽頭下,他出錢,縣里組織人力物力,協調征地、征山林等工作,大家齊心協力,不過一年的時間就把縣里的鄉級公路全部都修好了。

雖然出資超過一千萬元,但是周品正眉頭都沒有皺一下。這是小貝的家鄉,把家鄉建設得更好是小貝的愿望,他作為丈夫要為她完成。二來這也是一筆投資,“要想富,先修路”。路修好了,交通更順暢了,以后的效率更高,也會有更多的效益,完全是兩全其美的一項工作。

這次連周書記也對侄子的大手筆贊嘆不已,一個勁兒地夸他。其實侄子生意做得再好,錢掙得再多,他都不是很在意。對于他來說,信仰上的滿足的最重要的。像周品正這樣一門心思鉆進錢眼的人,他總是覺得不大好。可是這一次,周品正卻讓他刮目相看。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