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浮華年代

第二十二章 報考哪所高中

過年前的日子總是過得飛快。在一片歡天喜地的氣氛中,終于到了年三十的晚上。

在當地,年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是一定要吃餃子的,當地人對這項風俗的重視程度和上元節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冬至日吃餃子相提并論。

在當地古老相傳的傳聞里,餃子和東漢時期的醫圣張仲景有關。據說東漢末年,醫圣張仲景出任長沙太守。告老還鄉后,看到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淯水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于是,他叫弟子在城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餃子發展到今天,形狀有圓葉餃子和方葉餃子的區分,餡料分為羊肉、牛肉、豬肉、雞蛋素餃,輔料有豆腐、白菜、青菜、蘿卜、芹菜等。胡菲菲家年三十慣用的水餃是方葉豬肉蘿卜餡的。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冬天人們往往吃肉較多,吃肉則易生痰,易上火。在吃肉的時候搭配一點蘿卜,或者做一些以蘿卜為配料的菜,不但不會上火,更會起到很好的營養滋補作用。

一家三口將蘿卜煮好絞碎,放在盆中和肉攪拌,放上五香粉、醬油、鹽、料酒等調味品,用筷子攪拌均勻后。這樣,一盆香噴噴的餃子餡就做好了。然后是餃子葉。方葉餃子一般用自家的軋面條機軋出。經過多次擠壓后,質地均勻,軟硬適中,再灑上適量面粉,以防用刀切割時候餃子皮粘合在一起。

胡菲菲從前是非常不喜歡吃蘿卜餃子的,因為蘿卜太多,肉太少,就算把蘿卜攪的再碎,口感也不會太好。隨著這些年生活水平的提高,蘿卜餃子中肉的比例也漸漸多起來,再加上各種新式的烹飪手段,蘿卜餃子也變得好吃起來。成為她重生前年年春節最期待的家常飯菜之一。

餃子餡和餃子皮都已經準備完畢了。胡清華將這些東西都放在客廳的茶幾上,一家人一邊圍坐在沙發旁包餃子,一邊看電視。由于家中常用的不銹鋼小勺只有兩只,只夠兩個人用,所以胡菲菲就去廚房里拿了一雙筷子,用筷子挑起一塊塊餃子餡,包裹在餃子皮。包好的餃子呈元寶狀,中間圓凸兩頭翹,整整齊齊的碼在專門放生餃子的竹篦子上。

“哎,菲菲的包餃子技術進步了不少啊!記得往年你是一定要和你媽搶不銹鋼小勺的,包的也沒今年正。”胡清華無意間抬頭,剛好看到出自胡菲菲手的餃子,真是天庭飽滿,地宇方圓,不由得贊了一聲。

“這有什么奇怪,一九九八年到了,菲菲又長大了一歲。終于變得懂事了,可以幫我分擔家務了。”胡菲菲的媽媽程遠芝說道。

胡菲菲心中大汗。若不是重生前滬漂三年,想念家鄉的美味,生生逼的她將本不純屬的包餃子技巧重復了近百次,就算她每天都長大一歲,也不會有什么太大的進步的。誠然,隨著年紀的漸長,人的肢體構造、心智發育等逐漸走向成熟,的確有助于我們各方面如記憶力、身體強度、身體協調性等方面的提高。但是,家長一味的依靠天生天養,而不進行有目的有側重的輔助性培訓,小孩子的成長速度就會遠遠低于其他小孩。

胡菲菲尚記得優等生蕭如小時候的一則逸事。那時候,蕭如剛上小學一年級,每天天真無邪,渾渾噩噩,只懂得上課好好聽講,一下課放學就回家玩耍睡覺。結果第一次小考測試漢語拼音,她交了白卷。因為在有限的課時要求下,再聰明的學生也不可能單憑上課時候老師的講授完全掌握中文普通話中晦澀的發音規則,就算蕭如天生對音韻比較敏感,也不行。當時蕭如的小學語文老師是特級教師,業務水平出眾,卻最不待見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當場對著蕭如就發飆了。那時是上午。中午在家吃過午飯,蕭如死活不愿意再去上學,蕭如的爸爸媽媽威逼利誘,甚至加上打罵,都不管用。后來蕭如的媽媽去學校問情況,和老師溝通,才知道原來小孩子光在學校里認真聽課是沒有用的,回家后家長還要教,加強小孩子對課程的掌握,監督做作業。否則,別的家長都這樣做了偏偏你沒做,小孩子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胡菲菲感嘆了一下從小走過的彎路,卻并沒有說什么。因為她現在還是大人們眼里的小孩子,就算她再有遠見,做的決定再正確,卻仍然無法取得和大人們平等對話的資格。

這樣一邊想著閑事,一邊手下不停的包餃子。一家人都算是熟練工,滿滿的一篦子餃子很快就包好了,由爸爸胡清華端到廚房里去煮。這邊又拿了一個新的篦子,繼續開包,要把明天早晨的量一次搞定。程遠芝是個嘴巴閑不住的人,做家務的時候喜歡邊做邊聊,就開始和自己女兒隨便聊了。因為她的職業是高中老師,女兒又是初三,很自然的,就問起了女兒的志愿傾向。

“菲菲啊,這次考試考的不錯。對于報考什么樣的高中,你有什么想法啊。”程遠芝一邊看了看對面墻壁上方掛的石英鐘,一邊問道。

“媽媽你是怎么想的?”胡菲菲反問道。

程遠芝面對自己的女兒,自然不會說那些客套話,直接說道:“你這次發揮的很好,考入班級前二十名了。但是,根據我對你們初中了解的情況,只有每次考試穩定在前十名的行列,才有希望考上書院高中。何況,除了文化課的五百五十分外,你們的體育也占了三十分的比例。你體育成績一向不好,在這方面很吃虧。”

“你這是什么話?還沒考試就先潑冷水?”胡清華從廚房里走了出來。他是一貫希望女兒上書院高中的,此時好容易找到個理由,光明正大的反駁,“我們的女兒很聰明的,你不要小看她!”

“我不是小看她。我是實話實說而已。”程遠芝是梅溪高中的老師,自然為自家高中說話,“她聰明有余,而勤奮不足。書院高中老師們管理比較松散,全憑學生自覺,她到那里就算毀了!”

“行了,爸爸媽媽,不要為這種事情爭吵了!”胡菲菲說道,“我會報考梅溪高中的。媽媽你放心好了,不會叫你在校長面前沒辦法交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