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在西漢的悠閑生活小說>在西漢的悠閑生活最新章節列表 >在西漢的悠閑生活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在西漢的悠閑生活-第一百二十八節 豐收
更新時間:2011-07-16  作者: 要離刺荊軻   本書關鍵詞: 歷史 | 秦漢三國 | 要離刺荊軻 | 在西漢的悠閑生活 
正文如下:
在西漢的悠閑生活VIP卷第一百二十八節豐收要離刺荊軻

在西漢的悠閑生活

VIP卷第一百二十八節豐收

第一百二十八節豐收

沉甸甸的穗子上,飽滿圓潤的粟米,粒粒都在陽光下,閃爍著迷人的光澤。

張恒摘下一穗成熟的粟米里觀察著,青色的粟米,此時已經完全成熟,剝下一粒果實出來,在嘴里嘗了嘗,純天然的粟米芳香,頓時溢滿口腔。

“馬上就要進入全面收獲了……”張恒站在田埂上,對著高老七道:“這些日子,讓張核桃父子多打些農具,特別是那鐮刀,能打多少是多少,等過兩天,發給佃戶們,讓他們持鐮刀收割”

鐮刀算的上是石器時代開始就流傳至今的優秀農具吧。

只是受制于加工技術,制造頗為困難,一般張大山父子兩人,忙活一天也就只能打造出兩把合格的鐮刀。

不過卻也足夠了,反正粟米有早熟晚熟之分,早熟的像眼前的這些粟米,大概明天就可以開鐮收獲,但一些晚熟的品種卻要半個月之后了。

算起來,粟從播種到收獲,差不多就是一百五十天,在這期間不能出半點差錯,才能在最后獲得豐收。

“農民辛苦啊……”張恒感嘆了一聲。

無論后世還是如今,農民都是這片土地上最辛苦,但最底層,同時也是最龐大的群體。

相比其他地方的農民,關中地區的農民,還算是幸福的了。

起碼關中糧價高,不需要擔心谷賤傷農。但即便如此,破產的自耕農,也越來越多了。

“盡量多幫一些人吧……”張恒想著,就走下田埂。

遠處,趙柔娘跟霍青君歡快的聲音傳了過來,天空上的風箏越飛越高。

張恒心里的愧疚之心,不知怎么的,越發的深重了起來。

自那日回家之后,張恒就把一切的事情,原原本本的跟嫂嫂和盤托出,本以為,會遭到趙柔娘的冷戰對抗,嫂嫂更會棄自己而去。

可誰知道,嫂嫂跟趙柔娘在聽了張恒的話后非但沒有任何的不快,反而一力支持。

嫂嫂的話,還可以理解。

但趙柔娘……

張恒不相信,趙柔娘心里會沒有半絲芥蒂。

趙柔娘跟嫂嫂,表現的越正常,張恒心中的愧疚就越深。

事到如今,張恒才發現,自己原來并不了解嫂嫂跟趙柔娘,虧他還自翊為情場老手。

“等霍青君走了,我再找個機會,跟柔娘,嫂嫂表白心意吧……總之,讓我放棄嫂嫂跟柔娘,這是辦不到的事情……”

過了兩日之后,早熟的粟米,可以收獲了。

佃戶們都笑開了顏,一大早,就帶著全家老少,都拿著張恒分發下去的鐮刀等農具,收割著成熟的粟米。

一家五口,通力合作的話,一般一天就可以收割數十畝。

這主要是,一來漢畝比較小,也就一步寬,二百四十步長,從頭割到尾,用不了太久。

二者,這時代,粟米的脫粒,都是靠人力。

所以,收獲的粟穗,都會被用袋子裝起來,運回去,再行脫粒。

對此,張恒也沒什么太大的辦法。

沒有柴油,沒有發動機,就別想什么機械化了。

到下午的時候,張家里原本一眼看過去,全是粟苗的田野中,就出現了一塊塊不那么協調的光禿禿的土地。

“東家”一個佃戶興沖沖的找到張恒,高興的匯報著:“俺家今天收割的租種東家家的粟米,剛剛稱了一下,有八十多石呢”

“俺跟婆娘算了一下,差不多每畝產了二石一斗多”

“呵呵,恭喜”張恒笑著道。兩石一斗的畝產,這在關中地區來說,都算很不錯的收成,更何況今年夏天旱了那么久,土地的產出卻還能保持如此的水平,確實著為不易

“十一叔,你去找老七,讓他記下來”張恒知道這個佃戶的目的是什么。

不過,這些瑣事,張恒既然下放給了高老七,那么只要不出問題,張恒就不會去過問了。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恩哪”佃戶高高興興的去找高老七去了。

“是時候做青儲窖了”看著田里面堆積成小山一般的秸稈,張恒知道,這個時候開始建造青儲窖,剛剛好

第二天,張恒就讓高老七去挨家挨戶的通知,全村所有人的秸稈,假如要賣,可以賣給張恒。

張恒開出了芻一石二十錢,稿一石十五錢的價格,來跟官府搶生意。

佃戶們一見有利可圖,紛紛決定了,今年的芻稿稅除了那官府命令要求的各一石的負擔外,其他的全部交錢。

蚊子腿再小,也是肉嘛……

倒是,還有不少的村民,認為張恒的收購價格高于官府的收購價格,這是在悄悄的給本村的同族好處呢。

于是,張恒在張家里村民們心中形象更加高大了。

這倒是讓張恒始料未及。

不過,既然對他有好處,他也就樂得如此了。

翌日,張恒就帶著高老七,張大山父子,還有田二,開始選址修筑青儲窖。

張恒在自己家的院子中,選擇一個地勢比較高,而且土質較硬的地方,讓高老七帶著田二等下,在那里先挖出一個圓形的地窖出來。

幾個人用了兩天時間,才把地窖挖好。

地窖一挖好,張恒就出錢請那些沒有地的佃戶,幫著切碎秸稈和鮮草。

同時,指揮著高老七等人,用紅磚、木板和石灰,砌好地窖。

如此這般,又忙活了一天多,青儲窖才算基本上弄好。

跟上次一樣,和水和糖,加入綠豆,大豆粉之后,張恒就把所有的秸稈碎塊,都倒進地窖中,在上面鋪上一層稻草、木板,最上面用土石封死,再蓋上石塊,直到地窖高出地面三十厘米左右,才停止一切工作。

“一個月以后再來看罷”張恒說。

這一次的青儲規模,可是足足比上一次大了十倍不止,雖然還沒有達到像后世的青儲窖那樣動輒數噸的規模,里面卻也窖藏著少說一噸的飼料。

假如不新增牲畜的話,大概只需要兩三個這樣的青儲窖,就完全可以滿足目前牲畜越冬的需求了。

保準明年開春,那頭耕牛能有足夠的氣力耕田犁地。

隨著時間的漸漸推移,張家里的粟米一畝畝的相繼成熟,收獲。

到八月初頭,基本上張家里的全部粟米都收獲入庫。

最后張恒的佃農們統計成績。

收獲成績最好的那一戶,居然畝產粟米達到了近三石

張恒都被這個數字震驚了

要知道,張家里的田地,在關中地區算不得什么太好的土地。

若是土地肥沃,早幾十年就被長安的貴族們,強取豪奪,占為己有了。

就像那十五頃即將到張恒手中的良田一般。

貴族們,為了占有良田,沒有什么做不出來的事情。

“十一叔,跟我這畝產差不多三石,您是怎么做到的”張恒在知道了具體數字,并且再三確認這人沒有作假之后,立即趕過來問著。

“東家,俺其實也沒干什么……”年紀有些大的佃戶憨厚的笑著道:“就是給田里的粟苗,分開播種,稍微的讓其高出地面……”

張恒閉著眼睛,想了起來,好像小時候家里的長輩,在旱地上種植作物,特別是小米的時候,都是這么干的。

“另外,就是照料的比較精心,加上東家教給俺生火驅蟲之法,所以……”老農開心的笑著道:“俺自己都沒有想到會有這么高的畝產”

“這是代田法的原始版本”張恒記了起來,初中歷史有教過代田法。

張恒隱約記得,當初上課的時候,老師講過,兩漢之間開始普及的代田法,使土地畝產普遍增加了一大半,少的都有增加一石,多的達到了兩石多。

張恒立刻就意識到了,這佃戶采取的耕種方法,值得推廣和改進。

于是對心里有些不安的佃戶道:“十一叔,您請放心,我答應您的獎勵,完全不變,除此之外,我還決定,獎勵您五千錢”

“多謝東家……多謝東家……”老漢忙不迭的拜謝。

“別急著謝……”張恒道:“拿了獎金,十一叔,您就得幫我辦事……把您今年采用的耕種方法,教給大家”

“一定……一定……”老漢笑得都何不攏嘴了。

“十一叔,你得到的遠遠會不止這些……”張恒道:“明年,若是畝產普遍提高,我便會向朝廷稟報,舉薦您為力田,到時候,您說不定還能混個官身呢”

力田,乃是漢室專門給那些善于耕作,并且愿意傳授耕作經驗的農夫、學者、地主們設立的一個榮譽。

跟學者的賢良方正差不多。

擁有力田身份的人,享受許多優待,每年有錢拿,更重要的是,可以當官

這也算是,漢室朝廷給那些非儒門、法家等主流學派的士子留下的一個小窗口。

不懂《春秋》沒看過《易》《書》《韓非子》……沒有關系,只要你種田夠在行,照樣可以出仕當官。

農,社稷之根本也

“還能當官”佃戶目瞪口呆,怎么也不相信,什么時候,大字不識的泥腿子也能當官了

“這是當然的”張恒肯定的道:“十一叔還不信我嗎”

“信信信當然信”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