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重生抗戰之軍工強國小說>重生抗戰之軍工強國最新章節列表 >重生抗戰之軍工強國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重生抗戰之軍工強國-轉貼“黃金十年的真相”
更新時間:2013-08-26  作者: 那年那兔   本書關鍵詞: 軍事 | 抗戰烽火 | 那年那兔 | 重生抗戰之軍工強國 
正文如下:
這篇文章雖然有些地方主觀傾向較強,但老蔣不重視重工業而導致抗戰后吃了大虧這一點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洗地的,而且順便補充一點,老蔣統治時期中國的重工業一直都在退步,連慈禧與袁大頭都不如。有人拿舊中國時期的一些工業成就證明新中國的底子并不像宣傳的那么差,但只要仔細查一查,就會發現舊中國的確不是一窮二白,但到了老蔣敗逃臺灣時,大陸已經真的什么都不能造了--#下面為轉貼內容:

一、近年來各論壇上蔣介石粉絲們為蔣介石統治“業績”的辯護,簡直到了狂熱的程度,其基本努力方向,就是“從無生有,從小化大”,拼命制造蔣介石二十七年“偉大統治”的故事。他編制的蔣氏治國“偉業”,包括從子虛烏有的“統一中國”,到荒唐無稽的“黃金十年”。其實,是黃金還是黃銅,甚而至于黃的什么,只要我們敢于面對事實本身,就很容易得到正確結論的。在正式講述“黃金十年”的故事之前,也許應該提醒一下蔣氏粉絲們:黃的、閃光的并不一定就是金子。

蔣介石統治中國二十七年,能夠做的事情著實不少,但發生的事情也實在太多。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實際中發生的事情有很多并不是蔣介石吹噓要做的事。說得不客氣一點,就是形勢遠遠超出了蔣的控制力,結果整個事件就變成了一個民族悲劇。關于“黃金十年”的神話,事實上就是一個粉飾失敗的典型事例。

蔣氏的粉絲們一口咬定所謂的“黃金十年”取得了多少多少成就,但事實上,這十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并不可觀,特別是在整體經濟規模較少的情況下,雖然個別產業的增長率達到了接近兩位數的水平,但對于經濟的整體促進作用并不是很明顯的。

特別鋼鐵產業就是一個突出的事例。凡是了解一點經濟學的網友都知道,鋼鐵是現代經濟發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標之一。正因為如此,中國在建國后才熱衷于鋼鐵(還有糧食)產量的增長。然而,據說擁有大量西方留學歸國經濟人才的蔣氏南京政權,卻似乎根本沒有鋼鐵生產的意識,不僅自己不建設鋼鐵產業,而且把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拱手送給外國,結果造成了可怕的“自宮效應”。

二、中國建設近代鋼鐵工業,是從1890年創辦漢陽鋼鐵廠開始。這個設有兩座小高爐、兩個小平爐和兩個小轉爐的工廠,建設了4年才投入生產。從那時起,到1948年,50多年時間,中國生產了760多萬噸鋼。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前7年,就生產了1433萬噸鋼。更值得注意的是,舊中國生產的760多萬噸鋼中,大部分并不是自己的民族企業生產的,因為其中的600多萬噸鋼是日本侵占中國期間,在鞍山、本溪、唐山、大連和上海設立工廠生產的。國民黨登臺的1927年,全國鋼產量是3萬噸,到1935年才達到5萬噸,也就是國民黨所吹噓的黃金十年中的黃金八年,民族鋼產業的產量只增加了2萬噸。與后來我們大家都不太看得起的印度相比,我們的人均生鐵僅為是印度的0.8,人均鋼材是印度的1/27。

在這所謂的“黃金十年”,由中國民族資本建成的唯一大型鋼鐵企業,還是山西軍閥建立的西北實業公司。而在抗戰發揮重要作用的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廠(兵工署重慶煉鋼廠),則是四川軍閥劉湘親手建立(事后國民黨中央歸還劉湘挪借墊付建廠款75萬元),于抗戰后交給國民黨中央的。這家煉鋼廠于1937年1月1日劃歸軍政部兵工署,真正接管在1月底;月8日,重慶煉鋼廠3噸電爐冶煉出炭素工具鋼4噸。

在蔣政權方面,先是國民政府實業部在1928年要在南京附近地區,后是資源委員會1935年要在湖南湘潭建中央煉鋼廠,但都只是光打雷、不下雨,沒有任何實際結果。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漢陽鋼鐵廠在北洋軍閥時期年鋼產量就達到5萬噸,但于1925年停止煉鋼。國民黨接管后,經過十多年的統治,竟然沒有使該廠恢復煉鋼。到1938年10月21日武漢失守前夕,只將漢陽鋼鐵廠30噸馬丁爐2座,35噸及50噸高架起重機2部及鑄錠用模等附屬品拆走,運入四川。令人發指的是,漢冶萍自己不產鋼,但卻將挖出的鐵沙,以及煉出的生鐵大部運往日本八藩鋼鐵廠,又鑄成殺人武器,用來屠殺中國人。1935年以后,日本在東北鞍山等地建設的鋼鐵廠陸續投入生產,結果使得舊中國“名義上”的鋼產量迅速提高。

下表為1927年到本1937年中國鋼產量(含日本產量):

年份鋼產量鐵產量(萬噸)

在所謂的“黃金十年”,國民政府只知道從外國買鋼鐵,因為經手人可以從中得到百分之二三十的回扣,成為率先致富的重要手段,皇親國戚當然皆大歡喜,也就沒有動力去發展自己的鋼鐵工業。結果導致中國的鋼鐵工業發展緩慢,甚至出現了工業倒退的情況。例如北洋軍閥時期能造炮鋼、槍管鋼,經過民國“黃金十年”的“大發展”后,反而全不能造了。北洋軍閥統治下的1920年全國工礦業國家資本以可比價格計算(這里指銀元)為22260萬元,國民黨在中國當了十年家,又是繼承,又是吞并,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全國工礦業的國家資本以可比價格計算(這里指銀元)居然不升反降,老本虧了不少,變成20600萬元了。對于這種劣績,居然還有人大談什么黃金十年,這面皮當有一墻之厚。

下表為中國工礦業資本比重(1936年數據不含東北)

1894外國資本60.7國家資本31.2民族資本家資本8.1

1913外國資本80.3國家資本9.7民族資本家資本10

1920外國資本70.4國家資本11.4民族資本家資本18.2

1936外國資本78.4國家資本5.4民族資本家資本16.2

有人說蔣介石在1930年代初即策劃持久抗戰的大計,然而事實上卻處處表現出可怕的鼠目寸光,不斷地弱己強敵。1931年918之后,國民黨繼續為日本資本在中國的擴張提供方便,結果37年七七事變前關內29%的煤炭產量(英資為23%),關內90%的鐵礦沙,95%的現代化煉鐵是在日本資本控制下的。戰爭爆發,日本資本撤出國統區,結果中國1938年至1939年的鋼產量急劇下降到了不足1000噸。這還不算什么,1943年國統區又出了個怪事情:大后方戰時工業危機。1943年重慶18家鐵廠14家倒閉,4家鋼廠也倒了1家。而按1944年4月2日中央日報的報道,機器廠維持經常開工者,不及十分之一,停用的工機具約占總數的40%,機器加工業可謂面臨崩盤。據1944年7月9日新華日報《貴州企業公司四川參觀團的報告》,四川工業50%到70%的生產能力處于閑置狀態。于是,一方面,國軍缺槍缺炮,另一方面,國統區卻既不缺原料,又不缺工人,但鋼鐵廠、機器加工廠卻大批倒閉!這種咄咄怪事在與“英勇抗敵”的吹噓聲相比,也實在是怪異荒唐得可怕,堪稱二戰期間世界各國均能創造的超級奇跡。其中的原因嘛沒別的,就是國民黨買辦思想太濃厚,總想找個外國洋爸爸,從來想不到自己扎扎實實辦工業。

由于蔣氏政權不重視民族產業的發展,其政策和資金導向也就可想而知:

首先辦工業得不到資金上得支持。1940年的數據顯示,國民黨四行對工業的貸款僅占其放款量的3%;而43年的數據更糟,該年重慶銀行業對商業的貸款占其放款量的96%,而工礦業兩的貸款合計還不到其放款量的1%。這說明蔣氏政權缺乏長遠眼光,只知道賺短平快的商業項目的利息。

其次,好不容易中國有了些工業,國民黨政府不僅不支持,反而千方百計進行壓榨。非令其倒閉而后快。像生鐵1941稅為1.28元,1942秋便到了90元,工業酒精1943得稅額是1939年得169倍,由于基本工業原料成本暴漲,下游加工產業自然是手中拮據,無力謀求發展了。關卡林立交易不暢更是常事,從國民黨陪都重慶到福建要過七八十個關卡,卡卡交錢,所以這條路在工商界人士中得了個西天路的美名。

第三,國民政府法幣惡性貶值,國統區通脹率創造世界紀錄,導致工礦業名賺實虧,“貨幣稅”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國民黨所謂“黃金十年”發展比較快的三大產業:機制面粉業,紡織業,火柴業。投資的不是民族資本家就是日資的,實在看不出國民政府干了些什么。勉強統一了貨幣,還把東北丟了,到了1933年,日資欣欣向榮,咱國資倒日落西山。日本之虎狼之心已明,也知道沿海地區可能卷入戰爭,可還是不重視后方建設,直到淞滬會戰爆發后,才想起組織工商企業內遷,結果整個轉移過程亂成一團,而且遭遇到大企業家的強烈抵制。因此,毫不奇怪的是,在1938年失武漢之后,國統區鋼產量僅為戰前的3%,電力14%,水泥5%,化學1%,棉紗1%,面粉2%。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

沒有找到此作者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