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他從末世來小說>他從末世來最新章節列表 >他從末世來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他從末世來-第八九七節 那是過去的風聲
更新時間:2015-04-18  作者: 竹茶   本書關鍵詞: 都市小說 | 異術超能 | 他從末世來 | 竹茶 | 竹茶 | 他從末世來 
正文如下:
吳哥城呈正方形,由城墻和護城河保護,城墻高8米,整個城市有5道城門,除了東西南北四個正方向處各開有城門外,在東門的北面還開了一座勝利之門,城門都是塔形結構,每個塔身上都有面向四方的四面佛像,以慈悲的眼神檢閱進入城內的每一個人。

城墻外就是護城河,城門外各有架有一座橋,連接城里城外,每座橋采用印度教的神話故事,兩邊各有27尊2.5米高的跪坐石雕半身像排成一列,一邊象征神靈,一邊象征惡魔,雙方進行激烈的角力。

巴戎寺共分三層,下兩層為正方形,外側廊壁雕刻故事性浮雕;頂層為圓形,樹立佛塔。底層浮雕從東門開始順時針行進,看到的分別是:出征占婆林迦崇拜水戰水上生活贏得勝利斗雞和下棋軍隊內戰大魚吞羊勝利游行馬戲團占婆人洗劫吳哥。

從外觀上看,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筑,最高處是一座涂金的圓形寶塔,它建在兩層空心的臺基之上。按照宗教意識,這表示天上的佛與地上的人得以息息相通。周圍建起了48座大小不一的寶塔,眾星捧月一般,簇擁著中心寶塔。

每一座寶塔上四面佛的原型就是阇耶跋摩七世本人,所有來這里朝拜景點內景的臣民都驚奇地發現,原來菩薩就是自《↘,..己的國王,而這樣的國王當然是必須效忠和敬仰的。

巴戎寺的回廊壁畫也十分豐富,從王宮征戰到市民生活應有盡有。廟宇的建筑結構相當復雜,經多次重修、改建和增建,現在的建筑事實上是由兩座不同時代和造型的寺廟疊加而成的,有人曾把它比作“人用手塑造和雕刻出的一座山峰”。

巴戎寺的外觀似乎與吳哥窟很相似,但巴戎寺是佛教寺院。它的整體構成是以傳說中佛教最高境界的須彌山為樣本的(印度教也有須彌山,其細節與佛教的雖然不同,但基本上可以相互對應)。

與吳哥窟相似,巴戎寺也建在三層基臺上,底層基臺尺寸為140mxl60m(南北x東西),二層基臺尺寸為72mx80m(南北x東西)。三層基臺為十字形平面,中心為圓形平面的雕刻塔。各層基臺的周圍有圍廊,基臺中部和圍廊上共有塔49座,形成林立的塔群。

巴戎寺最著名的是刻在塔身的巨大的四面觀音像,象征著當時高棉王國的強盛。巴戎寺的早晨空氣清新,氣溫宜人,不過若是進入內部,則須配備人工采光工具,因為即使在正午。里面也是漆黑一團。

此景點浮雕壁畫甚多且皆有不同之涵義,游客務必傾聽導游詳細解說,才不至入寶山卻空手而歸。巴戎寺面向東,大多數人在早上游覽,觀賞日出,傍晚時分有巴戎寺同樣值得一游,在相反的方向觀看日落也不錯,而且。上午的巴戎寺顯得人潮涌動。

下午可以領略到巴戎寺安靜的一面。拍攝巴戎寺,應避開中午時間。因為斑駁的巨石沒有層次,直射擊隊陽光下就更沒什么看頭,傍晚時分游客稀少,光線柔和,比較適合拍照,而且在巴其戎寺游蕩的游僧。日落時分游客散去后才陸續離開,此時是抓拍游僧的好機會。

巴戎寺(bayon)以佛面塔、回廊壁畫而著名,因為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女ii)篤奉佛教,整個寺廟采用佛教教義的須彌山(世界的中心)為概念而起造。中央拔尖、磊磊環堆如同玉米外型的高塔,代表須彌山。

四面城墻象征喜馬拉雅山;城墻與第二層建筑之間的環溝空地。代表大海。當時的高棉民眾也信奉印度教,巴戎寺(bayon)的宗教圖像以佛教為主,融合印度教,是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女ii)藉由寬大的宗教政策,讓民心回流國王權力中心的縝密考慮。

四面佛:49座佛塔均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為典型高棉人面容,據說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佛像臉帶安詳的微笑,這就是令吳哥窟蜚聲世界的“高棉的微笑”。

云落穿行在眾多佛塔間,身處任何一個角落,都浮雕會發現有帶笑的眼睛注視著游客的一舉一動。浮雕:巴戎寺的回廊壁畫也十分豐富,1200米長的浮雕長廊令人驚嘆的刻畫了11000個人物。

內層回廊主要為神話和宗教故事,而外層回廊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從戰場廝殺到生產勞動、集市貿易的生活圖景應有盡有,這樣世俗化的雕塑題材在吳哥建筑群中是非常少見的。如果時間有限,可以只參觀底層浮雕,第二層規模和技法都稍遜一籌。

巴戎寺(bayon)的浮雕包括兩個畫廊,內畫廊所雕的是印度神話,外畫廊所雕的則有日常生活,諸如街市情景、打魚、節日慶祝,有斗雞、玩魔術等,現在所殘存的浮雕,與其它吳哥古跡有很大的不同。

云落知道這些外畫廊描述當時人的日常生活,如送禮、生產、雜耍、建筑、拜神、煮飯(也有華國人)等種種生活故事的描述。也有歷史性場面,描述各場戰役的經過。

吳哥王朝留下的文字紀錄相當稀少,也難以辨識、了解,巴戎寺(bayon)的壁畫,為后代研究吳哥王朝的學者,提供一個相當可貴的歷史線索,巴戎寺回廊有關描寫當時的市場、打獵景況的浮雕,是得以了解庶民的生活的寶貴資料。

巴戎寺(bayon)建筑形式之復雜與象征意義之強烈,在吳哥經歷印度教的多神信仰和佛教之后,成為世界上最神秘與迷人的宗教圣地之一。身為國廟的巴戎寺(bayon)經歷多次建筑改變,造成今天所見叢林塔的形式。

位居中心的四面佛塔群,原有49座,加上5座亦是四面佛塔式城門。代表當時鼎盛吳哥王朝所統轄的54個省份。巴戎寺(bayon)位于吳哥城(angkorthom)的心臟地帶,距離四座城門皆為1500公尺。

正面面向的代表勝利繁榮的東方,外部被長寬各為156及141公尺的回廊包圍,回廊墻面有浮雕裝飾,以東側南段及南側東段較為精致。

巴戎寺(bayon)的建筑材料全是沙巖,據說原先是兩層建筑物。用來拜祭濕婆,可是在建筑期間,改為大乘佛寺。所以第三層的建筑,似是加在兩層之上。而在第二層內墻上的浮雕,仍是有關印度教的神話。

從每一個角度觀看巴戎寺(bayon)的浮雕,都屬宏偉的杰作,而在宏偉之中顯現均衡與和諧,就更為難得。巴戎寺(bayon)的浮雕以歷史為主題,尤其著重高棉對抗占婆的戰爭場面。而高棉的藝匠雕刻有幾個特點。

其中包括了在一個畫面之中,常常有好幾條相關的故事線在同時進行,所以常會看錯故事線。巴方寺(baphuon,又叫巴普昂寺)是11世紀中葉真臘國王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ii,公元10501066年在位。

于1060年修建獻給濕婆神(侍va)的國寺,它位于當時都城的中心,現巴揚寺西北200米,緊鄰皇家宮殿的南圍墻。巴方寺被稱為世界上最大、圖樣最復雜的立體建筑。

巴方寺是一座須彌山(mountme乳)寺。呈金字塔形。整個寺共有5層臺基,在第1、3、5層臺基上各有一個封閉式回廊。回廊四邊的中央和四角都有塔樓。

在第5層臺基上建有一座高約50米巨大銅皮包裹著的石塔,它比其東南方巴揚寺中央的金塔還要高。銅塔的最高點象征著宇宙萬物的中心,別忘了巴方寺是位于當時都城的中心,哪個國王都希望自己的王城是“世界”中心點,所有的人都要圍著他轉。

周達觀《真臘風土記》:金塔至北可一里許,有銅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郁然,其下亦有石屋十數間。

15世紀后期,巴方寺改成佛教寺院,在第二層臺基西邊又修建了一尊長70米、高9米的臥佛,銅塔可能因此被拆除。因為有考古學家懷疑臥佛上的一些材料取自銅塔和封閉式回廊。

由于巴方寺原來是建在沙土地上,地基不穩,再加上工程水平欠缺和回廊、塔樓的重量過大,在建臥佛時整個寺的部分建筑就已倒塌。

法國從1960年開始幫助柬埔寨修復巴方寺,當時考古學家把所有坍塌的上千塊石頭編上號,擺放在寺前的空地上,希望能一點點拼湊上去。上臺后,趕走了法國家家,屠殺了幫助法國人修復古跡的柬埔寨人,銷毀了所有檔案。

雖然1995年法國人又重新開始了修復工作,但因缺少技術資料使得這些石塊再也無法被放置到原來的地方,所有修復工作都只得用新石塊,原來這幾千塊石頭只能永遠地躺在寺前廣場上了,以作為曾經的輝煌和近代的動蕩之見證。

巴肯山是在吳哥窟西北1.5公里處的一座小山,高約70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點。山的西邊是開闊的西池(westbaray),東南方叢林中是吳哥窟,從巴肯山頂可以居高臨下俯瞰吳哥窟。

巴肯山(bakheng)是吳哥主要遺跡群內的一座小山丘,在吳哥窟西北1.5公里處,高67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點,可以騎大象上山。

山丘上有一座吳哥廟宇遺跡,是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i)開始以大吳哥城附近地區為首都後的第一座國廟,亦奠下後來吳哥建筑的基礎格局。

山頂上的巴肯寺(phnombakheng)雖然早已破敗,但是它是高棉王朝移都吳哥建造的第一個寺廟,被稱為“第一次吳哥”。

山的西邊是開闊的西池(westbaray),東南方叢林中是吳哥窟。從這里向北可以望見泰柬邊界。巴肯寺外有長650公尺,寬436公尺的長方形壕溝,可能是羅洛斯舊都建筑的防水患工程用在新建筑上。

象徵印度神話中環繞位于世界中心的須彌山的咸海,巴肯寺建立于平坦的山頂。建在巴肯山頂的巴肯寺,體現了當時高棉人對山的崇拜。這座象征著整個宇宙的建筑,設計上充滿象征符號:7層平臺:代表七重天,最上層的高塔代表宇宙中心;

108塔:除中央高塔外,下面六層共有108座小塔,代表四個月相的108天;33塔:從每一面的中軸線上看巴肯寺,都只能看到33座塔,代表須彌山上的33位神祗。

登上巴肯山有三種途徑:一是沿略為陡峭的山路走約1015分鐘,山路雖不算十分難走,但對沒有登山經驗的人也有點挑戰;二是沿坡度較平緩的良好小路走上,但路途較遠;此外也可乘山下的“大象的士”,15美元的“車資”值得與否便見仁見智了。

無隆用何種途徑,步步為營從狹窄和陡峭的階級攀上廟宇頂則無可幸免。廟宇經過歲月的洗禮,已不見昔日的風采,但廟宇頂部的平臺可從高處遠眺吳哥窟。

每逢晴天的黃昏日落時分,很多游客會來到山上欣賞吳哥日落,追憶這個失落的文明。由于這兒是看日出日落的寶地之一,每天臨近傍晚都會擠滿了游客和小販,熱鬧得象個公園。

門票:使用吳哥窟的有效門票即可前往,多數人在前一天下午四點后買好,可以在當天傍晚免費進入,并欣賞巴肯寺的日落。

巴肯寺(phnombakheng)是柬埔寨吳哥古跡中供奉濕婆的印度教寺廟。它是9世紀時吳哥王朝國王耶輸跋摩一世建都吳哥後在巴肯山上建立的寺廟。(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