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明智屋首頁> 農家記事小說>農家記事最新章節列表 >農家記事最新章節  明智屋APP下載地址!
直達頁面底部
農家記事-第四百一十七章 脫籍
更新時間:2017-03-12  作者: 白糖酥   本書關鍵詞: 言情 | 古代言情 | 經商種田 | 農家記事 | 白糖酥 | 白糖酥 | 農家記事 
正文如下:
第四百一十七章脫籍

第四百一十七章脫籍

類別:都市言情作者:白糖酥書名:

只秦老娘哪怕有一肚子的話想同俞阿婆說,也并沒有直截了當的就從脫籍一事兒入手。

而是先同俞阿婆說起了李蹊來。

神色輕松地告訴她聽:“我聽老二說,李家那廂仿佛是預備著翻年就叫姑爺下場試一試身手的,所以才同我們家商量著,開春以后就來告期……”

俞阿婆也曾當家作主過,還是場面上走動的人,一聽這話,還有甚不明白的,自是替茴香高興的。

拉著秦老娘的手直點頭,稱贊李家道:“親家考慮的再周到不過了,若是能喜上加喜,雙喜臨門,這自是再好不過的。”

只話雖這樣說,心底卻是有些贊嘆,還有些好奇的。

就問秦老娘:“李家姑爺比咱們家茴香大兩歲,應是屬馬的,開年也不過十八歲年紀。怎的,都有把握下場武舉了?”

還拍了拍秦老娘的手背,道:“這可不簡單!我可聽我家老大說了,武舉可不比文舉來的容易的。那可真真的臺下十年功,只是我們這樣從文的人家從不知道罷了。”

“我細細想了回,”俞阿婆說著又認真地道:“可不是這個理兒,做文章還有套路可尋,可騎馬射箭的,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這可是半點糊弄不人的。有句話叫甚的‘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不正是這個道理。他們讀書人詩啊文啊的往往難分高下,可練武的一拳頭下去,就能知道誰高誰低分出勝負了,你說是不是我說的這個理兒。”

秦老娘點頭應是,確實是這個理兒。

只不過孩子們的這些個事兒,其實如今她已是很少過問了。

一來是她年紀大了,轉不過彎來了,有些個老觀念已經不合時宜了。

說的那些個過時了的車轱轆話兒,孩子們聽得進去,這是孩子們孝順的緣故,她卻不能倚老賣老,叫人可惡的。而孩子們的事兒,愿意告訴她的,她就聽著,不想說的,她也不放在心上。

用小花椒的話說,誰還能沒個小秘密的。

再二一個么,父母是父母,祖父母是祖父母。

生活起居還則罷了,他們既是時間充裕,心態上也更平和些,多體貼些孩子自是不礙的。可孩子的學業教導上,本就應該由父母主導為先的,祖父母只有搭把手的道理,卻沒有胡亂置喙的道理的。

一輩又一輩,老一輩的自然就該擺正自己的位置了,該放手的自然得放手,該放心的也自然得放心,再不能凡事兒都沖在前頭,越俎代庖、大包大攬的。

所以關于李蹊的事兒,她只聽秦連熊還有秦連豹都稱贊他功底扎實,不管拳腳套路,還是兵器招式的,不說已經練得爐火純青了,卻已經高過差不多年紀的同齡人一籌了。

這雖得益于李蹊得天獨厚的出身,卻也同孩子自個兒知道上進再分不開的。

之前四堂哥同五堂哥就不只一次的在他們面前夸贊李蹊,說他刻苦的都不要命了,一天十二個時辰,大多數的日子里,除開三個時辰睡覺的辰光外,就是吃飯都在背書的,恨不得一須臾都要掰成兩半用的架勢。

秦老娘就委婉地告訴俞阿婆道:“李姑爺自幼習武,如今都快成家的人了,也是時候下場試一試深淺了。何況孩子大了,不歷練不摔打,又怎的成器呢!”

說著又順勢說起了自家的小小子來:“就譬如我們家二郎、三郎同六郎,按著老三他們的意思,亦是決定叫他們開年下場適應適應考試的環境的。”

這話一出,俞阿婆自是倒吸口涼氣的,又驚又喜的道:“三個孩子要一道下場嗎?”

可到底喜比驚要讀得多的,已是歡喜道:“若是三兄弟能一道得中生員,不,別說生員了,就是一道過縣試過府試,這也是一段佳話呀!”

還道:“你瞧瞧,咱們蓮溪這么多大家大族的,除開‘方張左胡施’這五大姓,多少人家能有父子、兄弟一道題名的美事兒的。”

已是暢望了起來。

秦老娘就笑了起來,道:“哪有這么容易的!”

又嘆道:“他們這一輩,卻是不能同老三相提并論的。外頭都瞧著老三眼睛都發紅,卻不知道老三雖說真正埋頭下苦工不過這么三四年的光景,可他雖則方才坐三望四的年紀,可之前的二十余年卻從來手不釋卷的。將近二十年來,大字書抄了一冊又一冊,可他抄書念書為的是興趣,可不是為著念書學業而念書的。”

秦老娘雖則確實上了年紀了,可在這一方面,她卻是能感同身受,并且理解秦連豹的。

只因她也有興趣。

而且烹飪對于她來說,既是興趣,也是訓練,還是信仰。

所以即便現實情況真的不允許,既沒有工夫也短缺食材。哪怕外頭的流言蜚語更是滿天飛,說甚的都有,她也從來沒有怠慢過哪怕一次的粗茶淡飯。

不過對于俞阿婆而言,卻是并不大能夠理解秦老娘的這席話兒的。

就問她道:“為著念書學業而念書,這不對嗎?”

秦老娘就解釋給她聽:“沒有甚的不對的,可為著念書學業而念書,勢必是會很辛苦的。而為著興趣而念書,卻是甘之如飴的。”

好像是這個道理,俞阿婆思慮半晌,正要頷首,秦老娘已是笑道:“不過我聽我們家老三教導孩子們的時候也常說念書光是興趣其實仍是遠遠不夠的,還得學會深思熟慮、融會貫通方能成。就譬如《百草》里頭,是水部的就得歸到水部里頭去,是火部的就得歸到火部里頭去。一樣的道理,每本書里頭都有那么多的學問,不做歸納的話,不但易忘,而且無用。只有把每次所得的新學問,同舊有的學問相聯絡相貫串,這些個學問方能扎根到心里,才會開花結果的。”

秦老娘的這一席話只是有感而發而已,卻讓俞阿婆感受到了甚的叫做“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讀書人不容易,這她自是知道的,她也一貫佩服念大本書寫大本字兒的讀書人,可卻是這輩子頭一遭聽說念書的門道,自是心悅誠服的。

更對秦連豹贊不絕口,還道:“難怪我遠在蓮溪,都聽說有大戶人家想延請姑爺做西席,教導家中子弟呢!”

再想到自家方慶還有小麥跟著秦連豹念書,越發覺得雖說兩個小小子年紀不算小了,可念書哪有嫌少的,趁著年紀也不算大,還是多念兩年書的好。否則往后一肩擔起生計大事兒后,可再是沒有這樣的閑心的。

秦老娘卻是搖了搖頭,道:“那家人家,不提也罷。估摸著也是不知打哪聽來的,認定了老三念書有訣竅,所以鐵了心的要請老三當西席,可老三根本沒想過這條路,當時就婉拒了。可偏偏那家人家又認定了老三在拿喬,是不滿意束脩的緣故,又陸陸續續來了好幾回,怎么說都不信,叫人輕不得重不得。”

“還有這樣的事兒?”俞阿婆只聽說如今好些個人家都想延請秦連豹為西席,卻不知道還有這一說,不禁一皺眉頭。

秦老娘看著就趕忙道:“不過不礙事兒,那家人家也不過一根筋通到底的直腸子罷了,倒不是有甚的壞心的。”

俞阿婆聽著就頷首,不過還是同秦老娘道:“若是真有甚的難處,受了甚的委屈,只管上府里訴去,有的是人給家里頭撐腰呢!”

如今滿蓮溪的,誰不知道方家尤其看中蓮溪這么多年來數一數二的后起之家秦家的。

若是明知道這些,還敢同秦家為難,那可是明擺著跟方家過不去呢!

她活了五十多歲了,還沒見過這么膽大包天的玩意兒呢!

秦老娘同俞阿婆相交將近五十年,聽話聽音,自是明白俞阿婆的未盡之意的,

略一猶豫,還是只能試探地道:“姐姐,你有沒有想過,給孩子們一個前程?”

俞阿婆一愣,半晌沒有回過神來:“甚的前程?”

既然話已出口,那就沒有收回來的余地了,秦老娘索性就直言道:“其實我這話也不妥,與其說是前程,不如說容孩子們做些他們想做的事兒。”說著又問俞阿婆:“姐姐,你有沒有想過脫籍?”

這話一出,俞阿婆定定的望著秦老娘,半晌,才幽幽嘆出一口濁氣來,朝她搖頭:“不瞞你說,看著咱們家孩子念書下場的,我這心里頭也不是不羨慕的。可是,不說方家有恩于我們,只說脫籍之后,我們這一大家子,又靠甚的過活?”

俞阿婆說著,不由又長嘆了一口氣,接過秦老娘遞過來的熱茶啜了一口,才繼續道:“你也是從府里出來的,自是知道從來只有平頭百姓甚至于大財主帶著萬貫家財上趕著依附的,幾時聽過有世仆情愿脫籍的。為著甚的?除了報恩外,還不是為了府里頭遮風避雨,萬事不愁,到頭來還不是為了這份庇護。”

隨后就說起那年的洪災來:“……若是風調雨順,太平年間還則罷了,確實有人盯著外頭平頭百姓的自在日子心生羨慕,覺得人家不用受人呵斥,行事兒自家就能做主,也不用在府里勾心斗角,一不留神就讓人給禍禍了,竟是有百十種好處的……可迎頭趕上這樣的天災*再試一試,咱們這些個有主家庇護的,說句該打的話兒,那可真是萬事兒不愁的,該吃還吃該喝還喝的,衣食起居都沒怎的短,甚至于逃命都還有一份兒。可再看外頭那些個平頭百姓,那可甚的都得自家熬。熬得過就磕磕巴巴地活,熬不過那可就沒命了。遠的不說,就說咱們家那幾個好孩子,不管小麥也好,還是羅冀文啟也罷,可不都是這么家破人亡的么!我可聽說了,文啟那孩子家那也不是甚的小門小戶的。你瞧瞧,那樣的人家,在天災之下都差點斷了香火,何況平頭百姓。”

“何況,饒是風調雨順,平頭百姓又是好當的?”俞阿婆說著就拍了拍秦老娘的手:“這里頭的艱難,你可比我清楚的多的。”

秦老娘聽著就點了點頭。

確實是這話兒,俞阿婆說的都不錯。

可這世上哪有這許多兩全其美的事兒的。

俞阿婆看著秦老娘點頭,心里不知怎的,總算松了一口氣,就繼續道:“何況我們家幾輩子都在府里討生活,我家大郎二郎都領著府里的月例銀子,我同許氏幾個每月也都有米面關,還有我家老頭子的一份榮養銀子也沒斷,老二一家子遠在京城,我同老大這,體體面面,一年少說也有百余兩銀子的進益。可若我們脫籍出來了,又得靠甚的來生計呢,種田謀生可是容易的!”

還道:“脫籍或許不算難,可脫籍出來后,再想要入籍,或許就難于登天了。”

她這可真是但用說的,就覺得心里發慌的。

秦老娘看著俞阿婆,這一瞬間,她亦是能夠明白俞阿婆的感受的。

就譬如當年壅制經營白芹之前,她也猶豫,擔心這條看似金光燦爛的陽關道,其實是條不歸路。

說白了,就是她害怕了。

害怕改變。

害怕他們會因為這小小的白芹而改變失去了現有的安逸生活,害怕他們其實沒有能力去做出改變,更害怕他們沒有能力去承擔這失去的代價……

可擺在面前的事實告訴她,不管是道,還是路,都是由人走出來的。

自家這些年來的生活中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未知以及變數,但正因為他們控制住了道路的走向,所以他們才有了今天,才有了闔家走上上坡路的今天。

把這些掏心掏肺的告訴給俞阿婆聽:“我們已經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這輩子也就這樣了,可孩子們還正當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多給他們些選擇的機會。用我們椒椒的話,盡可能地想辦法去做些自己愿意做的事兒,而不是被迫去謀生……” ( 明智屋中文 wWw.MinGzw.Net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

沒有找到此作者的其他作品!